ChatGPT上線兩年了,大模型依然在你追我趕。
繼上次挑起價格戰(zhàn)之后,字節(jié)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再次延續(xù)策略,發(fā)布了豆包視覺理解模型,主打在教育、旅游和電商三個主要場景的落地,價格上把每千tokens輸入的價格打到了0.003元,比行業(yè)平均水平降低了85%,號稱視覺AI進入了“厘時代”。
大洋彼岸,幾天前OpenAI正式開放視頻大模型Sora,但很快過高的需求就導致ChatGPT遭遇全球范圍內的宕機,而蘋果新版本落地,Siri也開始真正調用ChatGPT。作為有力的競爭對手,谷歌也發(fā)布了最新AI模型Gemini2.0,多模態(tài)能力進一步升級,智能助手Astra可調用谷歌搜索和識圖等應用來完成任務。
2024年年末,ChatGPT的周活躍用戶突破了3億人次,10億是未來的目標,但成本的壓力已經顯現,因此它們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付費模式。
而對中國市場的競爭來說,2024年的競爭分化已經非常明顯。首先是大模型人才上的爭奪,這一點從字節(jié)與阿里等大廠身上已經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其次是追趕速度加快,不論是通用模型和多模態(tài)大模型,技術路線有區(qū)別,但落地場景一個都不能少;最后則是大模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它們要跟大廠同臺競技,就必須走上差異化的道路,而且已不斷在做減法。
2025年,大模型市場依然背負著巨大的期望,不論快與慢,它們都要回答來自外界的關切:如何讓用戶發(fā)現我物有所值?
2023年,阿里與字節(jié)在大模型競爭策略上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投資覆蓋的面積。阿里選擇的是海投,投資了5家最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包括月之暗面、智譜AI、MiniMax、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雖然字節(jié)一個都沒有投,但親自下場,布局從模型到應用的市場。
到了2024年,在人才爭奪上,字節(jié)和阿里打起了對壘。2024年年中,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技術負責人周暢離職創(chuàng)業(yè),到年末才爆出,周暢實際早已經加入字節(jié)跳動,負責AI大模型相關工作,而阿里方面也以違反競業(yè)協議為由起訴周暢,進行索賠。
搶人才,只是字節(jié)跳動在大模型競爭最明顯的動作之一。根據2024年9月發(fā)布的《2024大模型人才報告》,AI大模型領域人才競爭激烈,字節(jié)跳動成為新發(fā)大模型崗位量最多的企業(yè);其次是小紅書,超過了阿里、美團等互聯網大廠。
除了加入字節(jié)大模型團隊的周暢,原零一萬物核心成員黃文灝、面壁智能核心成員秦禹嘉、谷歌原videopoet項目負責人蔣路等人都被字節(jié)跳動大模型團隊招入麾下,向負責人朱文佳匯報工作。
阿里并非不注意人才密度的問題。2024年10月,阿里云創(chuàng)始人王堅在媒體采訪中也提到了人才的問題,他舉出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比谷歌和OpenAI。OpenAI有600多人,谷歌有幾千人,而最后決定創(chuàng)新成敗的還是人才的密度。因為OpenAI人才密度高,但谷歌人雖多卻各自為戰(zhàn)。
“人才密度加上科研的強度,創(chuàng)新加速度就出來了”,王堅當時認為,這個加速度才是科技創(chuàng)新最重要的東西,有加速度即使落后也能趕上,沒有加速度即使原來領先,時間一長也會變得落后。
縱觀2024年,加速度恰好可以成為字節(jié)和阿里在大模型領域競爭的關鍵詞。
阿里通義大模型2024年的發(fā)展不能算慢,9月正式上線了AI通義萬相視頻生成大模型。在模型端,通義千問開源模型Qwen2.5,性能上完勝Meta405B參數的Lama3.1;而在基礎層,AIInfra系列產品構建起阿里云穩(wěn)定高效的AI基礎設施產品,模型算力利用率整整提升了20%。
但更本質上的對標,字節(jié)大模型+火山引擎,瞄準的就是通義千問+阿里云這套打法,也就是都瞄準了B端市場的未來。
阿里云CEO吳泳銘曾在財報會上披露,預計2025財年下半年(2024年10月—2025年3月),阿里云將恢復兩位數的收入增長,而從2024年前三季度的業(yè)績來看,阿里云營收增長的一個推動力就是AI相關產品,連續(xù)五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在公共云中的占比中進一步提升。
而字節(jié)跳動爭搶云端市場的策略非常明確,2024年12月18日,火山引擎的FORCE原動力大會公布一系列豆包大模型的最新進展。久未露面的張楠也發(fā)布了“即夢AI”(原Dreamina)——作為前抖音CEO,如今她把抖音定義為一個真實世界的相機,而即夢則是想象力的相機。
即夢AI是剪映旗下一款一站式AI視頻創(chuàng)作平臺,對標的就是OpenAI的Sora,2024年5月正式更名,下半年發(fā)力;11月開始密集更新,上線S2.0版本。進入12月,豆包電腦版上也開啟內測了視頻生成模型PixelDance。
火山引擎已成為阿里云毫無疑問的競爭對手,二者都掌握著實力相似的AI算力基礎設施,對二者來說,持續(xù)不斷降低的算力成本和模型價格已經成為過去式,未來如何長出更繁榮的AI應用生態(tài),已成為各自更迫切的賽點。
從一開始,騰訊在大模型上就選擇了開源路線,而百度則是閉源模型領域的大廠代表。起跑爭先的百度,和不爭先的騰訊,成為大模型行業(yè)的另外一組對標。
2023年,百度是國內大廠中最先發(fā)布大語言模型的一家,而騰訊則是大廠中起跑最晚的一個,二者發(fā)布時間間隔了6個月。
到了2024年,二者在技術升級和場景拓展上都有進步,也與各自原有業(yè)務上結合出了新亮點。比如百度文庫經過大模型重構成了一站式AI內容獲取和創(chuàng)作平臺,而微信搜一搜等場景中,混元大模型都成為更高效的存在。
2024年上半年,混元大模型最大的變化就是發(fā)布了騰訊元寶APP,但從這一年的變化來看,元寶的用戶數據還很難說成功。因為Kimi智能助手、文小言和豆包牢牢占據前三的位置,網頁端用戶訪問體量都達到1500萬以上的規(guī)模,騰訊元寶上線最晚,數據也是最后一名。
當然,網頁端訪問數據只是各家大模型活躍程度的一個側面。
在移動端AI原生應用方面,同樣是截至2024年10月,行業(yè)月活規(guī)??倲颠_到8976萬,同比增長373%,其中,豆包、Kimi智能助手、文小言月活躍用戶分別為4839萬、1650萬、1179萬——也就是說,網頁端Kimi占優(yōu),而豆包在移動端占優(yōu),文小言居中。
可第三方數據和大模型公司在官方數據上差異明顯,2024年11月,百度官方公布的數據是,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已超過15億,文心一言用戶規(guī)模達到4.3億。而量子位智庫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豆包2024年的累計用戶規(guī)模已超過1.6億。
數據口徑可能有差異,但財報不會說謊。
2024年三季度,百度營收為335.57億元,同比下滑3%,非公認會計準則下,歸屬百度的凈利潤58.86億元,同比減少19%。百度在財報會上提到,AI搜索商業(yè)化仍處于早期階段,短期內百度并不急于商業(yè)化,主要收入來源的在線廣告業(yè)務將承壓。
無獨有偶,騰訊在2024年三季度財報會上,同樣對混元大模型嵌入商業(yè)化搜索結果的做法持否定態(tài)度,因為目前階段的主要任務依舊是吸引用戶,而不是過早的貨幣化。而另外一面是,大模型確實提升了微信搜一搜的搜索效率,商業(yè)查詢增加,點擊率提高,騰訊的搜索收入同比翻了一番多。
相比起來,2024年下半年騰訊在大模型領域的發(fā)布動作不斷,先是發(fā)布了新一代萬億參數大模型混元Turbo,然后又推出首款開源的大語言模型混元Large、3D圖像生成模型混元3D和視頻生成大模型,加上2024年5月騰訊推出的開源文生圖模型,騰訊混元大模型已經發(fā)布了四款開源大模型。
尤其是2024年12月初,混元視頻生成大模型的發(fā)布和開源,相當于補足了騰訊大模型的短板。2024年OpenAI發(fā)布了首個視頻生成模型Sora,在這一風潮之下,視頻生成大模型成為互聯網大廠們的必爭之地,如今騰訊起跑雖慢,但年末也終于對齊了同行。
“可能要再過幾個季度,我們才能看到一些真正的大模型的大規(guī)模應用案例”,騰訊財報會上這樣回答混元大模型的商業(yè)化策略,目前混元大模型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給內容推薦和廣告帶來了效率的提升。
與美國成熟的toB市場相比,中國的AI大模型們很難通過平臺銷售軟件的模式打開市場。百度在大模型上商業(yè)化的重點方向還是做大智能體生態(tài),李彥宏2024年的判斷是,作為AI應用的最主流形態(tài),智能體將迎來爆發(fā)點,而百度將于2025年初發(fā)布新一代大模型。
2024年的大模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各有各的煩惱。
大模型創(chuàng)業(yè)危機四伏,減法成了標配之一。2024年9月,月之暗面停更了兩款出海toC產品:Ohai和Noisee;百川智能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商業(yè)化負責人洪濤離職,他與王小川同出清華,曾任搜狗首席營銷官;2024年8月,零一萬物算法副總裁、模型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灝加入了字節(jié)跳動,核心成員李先剛離職重返貝殼;MiniMax的角色陪伴類AI應用在海外市場高速增長,但TikTok未來面臨的問題也同樣在困擾它。
另一方面,對大模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們來說,即便估值都達到了兩百億美元的水平,但過去一年行業(yè)進入了理性周期,它們都不得不走上差異化的道路。
“不要重復造輪子”,已經成為AI行業(yè)越來越顯見的觀點,比如2024年10月傳出消息,6家大模型獨角獸公司中至少有兩家,逐步放棄預訓練大模型,其中之一可能就是零一萬物,但創(chuàng)始人李開復隨后否認。
相比零一萬物,其他四家大模型獨角獸在過去一年,都已經展示出了各自獨特的發(fā)展路徑:外媒曾披露,Minimax的7000萬美元2024年預計收入,主要依靠的是海外角色陪伴產品Talkie;月之暗面一直在卷技術,2024年下半年發(fā)布了Kimi探索版,2024年年末又推出推理模型上的兩個進化版本K0-math和視覺思考模型K1;智譜AI則強在做B端的定制化項目,中國大模型中標公告中,智譜AI是五大獨角獸中唯一一個與大廠競爭的,它剛完成新一輪30億元融資;百川智能則一直在醫(yī)療領域深耕。
表面上,大模型獨角獸們還是在積攢大招做模型創(chuàng)新,但實際上,經過這一兩年的進化,這場大模型獨角獸與互聯網大廠們的同場競技已經不再單純,它要考驗的不只是模型能力,更是公司組織能力和業(yè)務場景的競爭,這是對大模型獨角獸各自戰(zhàn)略綜合實力的挑戰(zhàn),也注定是一場殘酷的淘汰戰(zhàn)。
2025年,誰會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