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我路過一處寺院,剛進大門,竟被一群麻雀吸引住了。院內(nèi)小麻雀們無憂無慮地嬉戲,頑皮地追逐、鳴叫,并不在意我的走近,似乎知道我并不會傷害它們。我停下了腳步,蹲下身來仔細注視起這群可愛的小精靈。一只麻雀從一個枝頭躍到另一個枝頭,蹦蹦跳跳的,一群麻雀又撲落到草地上,振翅、梳羽、銜草、覓食……回頭回腦地瞧瞧這、看看那,我的目光也就隨著它們上上下下起落。對于它們來說,快樂不僅只是一個符號,更應(yīng)該是一種理想境界。
我望著這些小麻雀,心生歡喜。想起老畫家李苦禪最愛它們了,他筆下的芭蕉麻雀、竹院麻雀、牡丹麻雀、竹石麻雀、草葉麻雀、葡萄麻雀、海棠麻雀、絲瓜麻雀、葫蘆麻雀、秋菊麻雀等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幅叫《竹院麻雀》的立軸上有題款:晨曦微,竹院靜,小雀嚟寂空。己未冬月,苦禪。李苦禪老先生常說:“字畫如其人,藝術(shù)及人品之體現(xiàn),人無品格,行之不遠,畫無品格,下筆無方?!?/p>
這兩只麻雀的巢穴就在寺院的屋檐下,它們在院外飛來飛去,門前拖著竹條笤帚的小僧經(jīng)過它們跟前,它們也懶得躲,相反還會跟在他的身后,觀察一下笤帚掃過的地方有沒有好吃的東西。親近大自然、親近人類,使麻雀們在安逸的生活中擁有了幸福感。它們的骨子里就有與人類為鄰,把家建在我們眼皮底下的習(xí)慣。麻雀們無拘無束、無牽無掛、悠然自得、平靜祥和。它們仿佛也沾上了不少禪味,令它們東張西望、蹦蹦跳跳間都具有了老禪師那穩(wěn)健持重,不動聲色的神韻。
正想得入神,我忽然聽到一串不客氣的嘰嘰喳喳的叫聲。抬頭一看,一只胖嘟嘟小麻雀,正小心翼翼地飛落在院墻上怯生生地看著我,時而不安地叫一下。我看見它嘴里銜著的幾根草屑和羽毛,明白了,原來我離它的窩太近了,擋住了它回窩的路,妨礙了它的工作。我仰頭向寺院的屋檐處望去,翠綠色的琉璃瓦下面果然就有一個精致的鳥巢。我故意就在原處賴著不走,并悄悄觀察它的反應(yīng)。時間很久,我們就這樣僵持著,看誰先受不住離開。它真的有極好的耐力,就那么靜靜地注視著我,一會兒歪歪小腦袋,一會撲棱一下翅膀。我與它都在用自己特有的肢體語言向彼此證明著自己的存在。它看到我并沒有打它窩的主意,漸漸放松了對我的警惕,但是它銜著草羽也不急于放到鳥窩里去,只是悠閑地跳來跳去。我知道,它是在等我離開之后再接著絮窩,它不愿意讓我看見它的窩在哪里,所以在我沒離開之前,它寧可就這么等待著。它的伴侶可能是等急了,見它遲遲不回來,竟也飛了過來,兩只麻雀親昵地湊在一起,先前那只干脆將嘴里的草屑放在墻頭上,用嘴給伴侶梳羽、剔毛、搔癢,真是一對恩恩愛愛的小夫妻呀!另一只則低下頭用嘴撥弄幾下草屑,四處望望,再跳過來鳴叫幾聲,又撥弄幾下墻頭上的小草,它倆就是不飛回窩里去干活兒。就這樣,這對小夫妻跟我耗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根本沒有回窩的跡象,我不忍心地想,不要這樣耽誤它倆的時間了,它倆每天的事多著呢,要銜草叼羽修繕房子,要找吃的填飽肚子,要撫養(yǎng)一窩兒女……它們每天的工作都十分細致,有條不紊,并不會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慌亂不堪,自亂陣腳。
想想我自己,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總是覺得有做不完的事,只要有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煩躁起來。自己還不如眼前的小麻雀呀!小麻雀面對等待修繕的鳥窩,仍然能夠安然若素地面對意外情況。這不也是一種頓悟嗎?生活本來就不是完整的,學(xué)會小麻雀都懂得的那份悠然,才能夠坦然地面對一切。想到這里,我對小麻雀頓生敬意,覺得這些小精靈真的是太可愛了。我看著麻雀銜著草飛進了窩里,然后又鉆出來在我身邊飛來轉(zhuǎn)去,似乎在向我炫耀,它是最后的勝利者。
這時,我看見一位年長者與一名青年一起拎著木桶走出了寺院,山林的不遠處有一條小溪,他們是去提水的。我跟在他們的身后,也想去小溪里洗洗臉。快到小溪近前的時候,年長者忽然停住腳步,并向青年打手勢不要作聲。我定睛一看,原來溪水里有兩只麻雀正在洗澡,完全沒有察覺到有人在靠近。那兩只小鳥全身的羽毛蓬松豎立著,以兩翅和兩只爪子不斷地撩起水花,灑到羽毛上,然后抖摟著身體,并以兩翅不停地拍打,小腦袋還往水里涮來涮去的,反反復(fù)復(fù),嘰嘰喳喳,別提有多開心了。等了許久之后,麻雀終于心滿意足地洗完飛走了。
那個青年的腿都站麻了,他抱怨著說:“不就是兩只麻雀嘛,居然耽誤了我們這么長時間?!蹦觊L者微微一笑,沒說什么,他站到小溪邊,撩起一捧水洗了洗自己的臉頰。青年和我也過去學(xué)著年長者的樣子,捧著水洗了洗臉:“好舒服啊!”青年感嘆。
“現(xiàn)在你的心中,覺得幸福嗎?”年長者問?!班??!鼻嗄暧悬c兒難為情地摸了摸腦袋?!皠偛拍莾芍恍÷槿?,是不是也在體驗著這種幸福感呢?”年長者向我笑了笑,問道。我點頭表示“是的”。
世間的萬物不分大小,都有它們的生活和樂趣。麻雀雙雙戲水,這是多么愜意的時刻!最好不要去驚擾了它們,多等一會兒,也就成全了它們的幸福。
選自《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