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中國的義務教育迎來了重大變化—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全面實施,這標志著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其中,語文改革的要求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全面提高對語文基礎能力、閱讀、寫作能力的要求。另外,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作文+閱讀理解”的試題比例,在中考是70%,在高考則是80%。
可見,未來語文依然是最難的一科,想拿高分就一定要會寫作文。不過,很多孩子一寫作文就抓瞎,或者不知道寫什么,或者只會模仿范文寫,或者胡編亂造……
為幫助孩子寫好作文,下面我把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分享給孩子和家長們。
秘訣一:要真實
真實是把作文寫好的第一個秘訣。
為讓孩子體會真實的生活,我曾做過一個活動,讓他們拿著玻璃瓶,去街上收集氣味,目的是讓他們注意街上的氣味跟校園里的氣味不一樣。
孩子們拿著玻璃瓶上街了,回來告訴我自己收集的氣味。他們有的去了小吃店,說店里有豬油、醬油和蔥花混合在一起的味兒;有的去了房地產中介,說里面有很大的煙味;有的去了大商場,說里面有香水味……
我還帶孩子們做街頭人物觀察,半小時后,讓他們說說自己看見的事實:
一個少年剛開始學滑板。
一個老爺爺從超市買了一袋零食,喂給孫子吃。
麥當勞里的一對男女互扇耳光。
一個留著大波浪發(fā)型的女孩接到電話,先是沉默,然后大喊:“我病了,不想上班!”
中年男子把中年婦女送到公交車站,說“我們要面對現實”,然后走了。
居民樓一樓有個師傅在修空調,邊修邊刷手機。
一個小孩靠著樹,無聊地用手指摳樹皮。
……""……
每個孩子觀察到的都不一樣,最后他們把看到的融合在一起,寫了一首詩《城市印象》。我覺得很好,這是他們對生活的真實感受。
有了這樣的觀察,以后寫作文,就不用謊稱奶奶得了重病、爸爸加班到深夜……只要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用心體會,就能得到足夠的素材。所以,我再三提醒孩子們,要離開書桌,去街頭巷尾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真實、鮮活。
秘訣二:要有勇氣
有個孩子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奶奶》,寫得很真實,我給了高分。結果,他的媽媽看后氣得把作文撕了,因為她和孩子奶奶的關系不好。后來,孩子委屈地問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寫媽媽不好,甚至影射也不行。
我對他說:“不是,要寫出好文章,就需要勇氣?!比绻紤]的因素太多,下筆時還要考慮婆媳關系或其他因素,就會束手束腳,很多想法沒有辦法完全表達出來。
我經常觀察班里有些孩子寫作文為什么遲遲不動筆,后來發(fā)現原來他們有很多顧慮:
一是形式上的—怕寫錯別字丟人、怕寫的字不夠漂亮。寫作文時,有的孩子寫著寫著會忘了某個字怎么寫,于是去查字典,看這個字怎么寫??茖W實驗表明,人的注意力被打斷,需要25分鐘才能恢復。寫作文時,如果思路總被不會寫的字打斷,怎能寫得好呢?
二是內容上的——孩子心中有個標準,就是大人認為的好標準。孩子從小就做閱讀理解題,這些題其實是在訓練他們記住大人的標準。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猜大人標準的習慣。他們有時能猜對,有時猜不對。
設想一下,孩子看到作文題后,馬上揣測大人的意圖,然后給作文立意。這樣,他就無法按照自己的觀察寫作,也無法抒發(fā)真情實感,寫作不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嗎?這自然是寫不好作文的。
我對孩子們說,寫作文時,不要有太多顧慮,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用同音字甚至用拼音代替,不要讓思路斷了,等作文寫完修改時再統(tǒng)一處理。思考寫作內容時,不要揣測大人的意圖,就寫自己想寫的,說真實的話、做真實的人,不寫假話,不編瞎話。
不過,很多家長對孩子寫作文有誤會,覺得作文要寫得偉、光、正才能拿高分。還有的家長說:“我希望孩子成為充滿正能量的人,不寫不好的東西?!?/p>
家長的心愿是好的,但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都有瑕疵,正如有陽光就有陰影一樣。充滿正能量,不是不寫任何不好的東西,而是能夠正視、思考不好的東西,展現弱點、說出不足,我們才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如果孩子有勇氣把內心的困惑、痛苦表達出來,其作文更讓人信服,也更打動人心。其實,這比偉、光、正的作文更容易拿高分。
有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非常熱愛工作,卻平衡不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一天,她因為忙于工作,忘了接孩子。等她想起來趕到學校時,天已經黑了,而孩子在操場上餓著肚子跑步。她說,每每想起這個場景,她就覺得愧對孩子。
她說,她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她的愧疚引起很多職業(yè)女性的共鳴,這不僅無損于她的母親形象,反而更讓人覺得母親的偉大和不易。
盧梭的《懺悔錄》是傳世之作。翻開一看,每一頁都不好意思發(fā)朋友圈,甚至不敢寫進日記。然而,正是這種真實震撼了讀者,也成就了盧梭。
父母總希望孩子待在溫柔鄉(xiāng)里,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但生活不是這樣的。如果孩子一直坐在書齋里,想象著外面的春夏秋冬,不去室外經歷四季,是寫不好花開花落的。
秘訣三:要有吸引力
要真實和要有勇氣,指的是寫作文的思想層面,而要有吸引力指的是寫作文的技術層面。下筆寫作時,要考慮寫成什么樣,讀者才愿意看、才能看完。
很多孩子沒有讀者意識,寫文章如同記流水賬,毫無重點,看得人哈欠連天,或者寫得干巴巴的,不生動、不具體,敷衍了事。
其實,把文章寫得有吸引力是有方法的。
一位大學教授在文學課上講莎士比亞,說莎士比亞寫了很多有名的戲劇,卻只用了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五個點:一是平常生活的打破點,一是高潮點,在打破點和高潮點之間會有三個推進點,這樣下來一共有五個點,最后是結局。把這五個點連在一起很像一座山,所以這個結構又叫故事山。
故事山的結構是這樣:打破、推進、推進、推進、高潮、結局。
很多既聽話又用功的孩子,作文寫不長、寫不動人,了解故事山結構后,再寫作文就按照這五個點寫,結果寫得收不住,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我曾擔心所有孩子都用這個方法寫作,會不會寫得千人一面,后來發(fā)現并不會。因為雖然都按這個結構寫,但每個人寫的故事不一樣,所以并不會千人一面。
秘訣四:要有影響力
影響力跟吸引力不同。吸引力負責把人吸引過來,但未必有影響力。比如,笑話有吸引力,但影響力并不大。
影響力,指可以改變別人想法的能力,它由兩方面組成:感染力和信服力。
感染力指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能力。好作品讓人感動,就是因為有感染力。
作品的感染力主要來自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觀察。
至于信服力,我常對孩子們說,如果文章中你寫的話不是信口雌黃,而有根有據有出處,你總以這樣的態(tài)度去寫作,久而久之,你寫的文章就有了信服力。
我曾給孩子們放音樂聽,問他們喜不喜歡。他們有的說喜歡,有的說不喜歡。我問為什么,孩子們大都答不出:“反正就是喜歡(不喜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p>
為了讓孩子把說不出來的感覺說出來,我先說了自己的看法:“我喜歡這段音樂,因為里面大部分是小提琴的聲音,小提琴的聲音悠揚、婉轉,我聽著感覺很輕快。但我不喜歡中提琴的部分,感覺聲音悶悶的,還很慢,有點像蹣跚的老人?!?/p>
在我的啟發(fā)下,孩子們知道通過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快慢、聲音的單調和復雜、樂器之間是否和諧等方面,來談論自己聽到的音樂。慢慢地,他們知道從哪些方面觀察、對比,然后怎么整理、提煉,有了較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有了好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寫出有影響力的好作文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最后,希望家長們能夠理解新課改下語文的重要性,并從上面4點出發(fā),幫助孩子們學會寫作文、寫出好作文。
(作者系北京市第三體育運動學校語文老師)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