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xiàn)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可分為不同分支,共享一些科學方法,呈現(xiàn)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趨勢。因此,科學教師要注重知識間的銜接,意識到每節(jié)課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連貫性和聯(lián)系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本文結合具體的反思心得和課堂案例,探討做好科學課教學內容銜接的重要性、準備工作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銜接;探討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5) 01 049-051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科學活動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jīng)驗為基礎,加強教學內容整合,注重教學方法改革,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并且要以學生為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為從學生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與問題提出。因此,教師要注重知識間的銜接,意識到每節(jié)課都不是一座孤島。本文結合具體的反思心得和課堂案例,探討做好科學課教學內容銜接的重要性、準備工作和具體措施。
一、教學內容銜接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榉e極主動學習。做好內容銜接,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做好了內容銜接,學生有了更多的疑問和思考,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想要探究的欲望。調查研究表明,有了探究欲望的驅動,學生將會更加樂于探究,并對未來的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探究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做好每節(jié)課、每單元或每學期的內容銜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上一節(jié)課是下一節(jié)課的基礎,下一節(jié)課是上節(jié)課的延伸和拓展。做好了內容銜接,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掌握相關知識和方法。在科學教材編寫中,一般前幾節(jié)課都是知識的講解和方法的探究,最后一兩節(jié)課為知識的拓展應用或總結。教師可以利用這種關系做好內容銜接,以便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學生知道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下節(jié)課的探究有了探究的欲望,學習效率將會事半功倍。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其應用也會順理成章。
(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知識從來不是獨立的,方法也不是沒有聯(lián)系的。做好內容銜接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好了內容銜接,學生可以掌握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建立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語文學科中有作文的寫作,可以引導學生在撰寫科學小論文時利用作文的寫作方法;數(shù)學學科中有圖表的學習,科學學習中可以利用圖表處理數(shù)據(jù)展示探究結果;美術學科注重繪畫技能,可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科幻畫或者制作科學手抄報,進一步豐富美育課程內涵;體育學科注重協(xié)調性和運動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可以在科學學習中引入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和應用;信息科技課中有微視頻的學習,可以鼓勵學生制作科技微視頻或者科技電子小報來展示學習成果。進行了跨學科內容的有效銜接,學生體驗了學科融合的樂趣,會發(fā)現(xiàn)學習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在學習中隨處可見,從而體會到科學的思維方式、精神力量和價值觀,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二、教學內容銜接的準備工作
(一)合理充分地研讀課標、教材、教參
首先,教師要“吃透”課程標準,掌握教材的編寫體系和思路,這是根本保障和基礎。其次,教師要深挖教材,充分利用教參。通過研讀教材,找到不同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尋找合適的引入和拓展的方法,以一種自然或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做好內容銜接。教參是另外一種可以利用的工具,認真閱讀教參,能得到很多啟發(fā)和思考,可以讓銜接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高效地做好銜接,筆者每節(jié)課首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教材,尋找可以有效銜接的內容和方法。而后根據(jù)教材閱讀教參,學習教參中的方法和技巧。后來又自費購買了小學教材全解,學習其中的方法和拓展內容,為有效銜接尋找良好的素材。只有讀得多了,心中才會有啟發(fā)和靈感,銜接才會順暢和自然。
(二)適時有效地與不同學科教師溝通
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比較廣泛,學習內容比較寬泛,需要和不同學科的教師溝通,了解他們所授內容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并思考如何讓相關內容服務于科學課程的教學。例如,五年級下冊美術有《科學創(chuàng)造新生活》一課,可以在學期初強調科學重要性時加以利用;六年級下冊語文有《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在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美麗的化學變化》時可以以語文課上的相關內容引入,通過提問帶領學生回顧波義耳的發(fā)現(xiàn),進入科學課的探究學習。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身體的運動》中,有體驗觀察在做一些運動時,骨、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組成的運動系統(tǒng)如何協(xié)同工作完成運動的知識內容。因此,筆者和所教班級的體育老師溝通,在上體育課時引導學生認真體驗和觀察運動系統(tǒng)的協(xié)同工作??茖W課上,筆者首先以體育課上相關內容引入,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很感興趣,而且學習效率很高。因為有了體育教師的鋪墊,相關知識就信手拈來,水到渠成,科學課上就是對相關內容加以科學的定義和邏輯的解釋。
(三)虛心細致地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學生是獨立發(fā)展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具有可塑性、向師性、獨特性。因此,教師要關注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班級氛圍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與不同年級的學生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知道他們的內心想法。與不同班級的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困惑和疑問,因為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班級文化和氛圍??傊處熞紫聛砹私鈱W生的興趣和愛好,知道他們關注的內容,為做好內容銜接做準備。
例如,曾經(jīng)有一位教師在講解《做個小偵探》一課時提到企鵝媽媽抱著企鵝寶寶。一位學生興奮地站起來說,企鵝媽媽不是抱著企鵝寶寶,應該背著企鵝寶寶。這位教師虛心請教表示學到了新知識,感謝學生的糾正,并贊揚了這位學生的勇敢。這也讓筆者認識到與學生交流的重要性,不能想當然。教師應該進入學生的世界,耐心傾聽學生的聲音,這樣課堂才會是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做好內容銜接。
三、教學內容銜接的措施
(一)學期初,融會貫通,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學期初,帶領學生復習上學期所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回顧之前的學習方法,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每學期開學第一課,筆者都會帶領學生梳理回顧上學期的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請學生講述上學期學習心得和技巧。接下來再一起查看本學期學習內容目錄,把上學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繼續(xù)應用在本學期的學習中;也會讓學生總結反思上學期的失敗經(jīng)歷和教訓,以便在本學期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學生知道了學習的重難點,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接下來的學習將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例如,一次開學初,一位學生分享上一學期由于小組間合作不好導致實驗失敗的經(jīng)歷,最后他們就只得到實驗失敗的數(shù)據(jù)。而后筆者要求他們認真總結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有了這次經(jīng)歷,他們很認真地做實驗,探究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回顧和反思,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習慣,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將會大幅提高后續(xù)的學習成效和質量。
(二)學期末,總結反思,開啟嶄新視角
學期末,經(jīng)歷了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了知識脈絡,對所學知識有了全面了解。筆者會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對知識進行總結,例如創(chuàng)作詩歌、改編熱門歌曲、制作思維導圖等。總結之后,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引導,以引出下學期內容,給學生遐想的空間,引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為以后的學習做準備。
例如,三年級上學期復習總結了“水”“空氣”“天氣”單元相關內容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生物生存需要水和空氣嗎?生物生存需要怎樣的天氣和氣候?學生利用所學的相關知識爭先恐后地回答。此時筆者順勢再次提問:蠶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才能生存呢?隨即引出下學期“動物的一生”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大致了解下學期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會對下學期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和渴望,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三)與本學科銜接,承上啟下,巧妙利用拓展
科學教材的編排充分考慮了不同節(jié)次內容的聯(lián)系,注重了知識的連貫性和關聯(lián)性。因此,科學教師要充分意識到不同內容的銜接意圖,挖掘相關素材,利用不同內容的銜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
案例,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時,筆者帶領學生探究了食物在口腔的消化過程,觀察、探究和思考充滿了整個課堂。為了更好地學習下節(jié)課《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筆者給學生設置了拓展環(huán)節(jié):食物下一站會去哪里呢?學生知道了食物首先會在口腔消化,會繼續(xù)思考下一站食物會去哪里,筆者鼓勵學生課下思考和繼續(xù)探究。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了之前的鋪墊,教學《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一課時,學生探究興趣很濃厚,探究效果非常好。
(四)與不同學科銜接,有效溝通,融入相關內容
科學是一門融合不同學科知識的學科,可以與不同學科教師溝通,將其他學科內容引入科學教學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筆者通過與五年級數(shù)學教師溝通發(fā)現(xiàn),五年級數(shù)學已經(jīng)講授了折線圖的繪制方法。而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一課時,需要用溫度數(shù)據(jù)繪制折線圖,以便更好地觀察溫度的變化。因此,我與數(shù)學教師溝通,請她幫忙在數(shù)學課上強調折線圖的繪制方法和應用,并告訴學生在科學課上會應用到該知識。在帶領學生學習《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一課時,筆者再次指導學生復習了折線圖的繪制方法。接下來,實驗探究后折線圖的繪制過程很順暢。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探究方法,而且知道了折線圖的應用,還體驗到了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樂趣。
綜上所述,每節(jié)課都不是一座孤島,每節(jié)課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有聯(lián)系性和相關性。作為科學教師,要意識到內容銜接的重要性,要通過各種方法,利用各種資源巧妙地做好內容銜接。通過內容銜接,提高學生科學學習成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饒維會.培養(yǎng)學習興趣,提高數(shù)學學習效率[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3(5):36-38.
[2]畢小君,聶磊,趙伶俐,等.新課標導向下跨學科美育課程的學理依據(jù)及實踐路徑:以科學與藝術融合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23(1):96-103.
[3]陳彪.關于“吃透”教材的研究與實驗[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20-23.
[4]劉雪嬌.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營造小學“新課堂”[J].文理導航,2014(7):95.
[5]尹志.利用新教材特點教學[J].黑龍江教育:高等教育與評估,1994(5):25.
[6]魏淑碧.跨學科融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J].小學科學,2023(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