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學中玩”是幼兒園課程的主要方針。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勢在必行。繪本是一種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學具,可以利用圖文并茂的故事傳授基本知識。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相融合,成為幼兒教育的新興發(fā)展趨勢。
一、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分析
(一)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以簡單的學習活動為主,強調(diào)娛樂性。相較于注重知識教育的小學,幼兒園將寓教于樂作為教學總方針。只有讓幼兒在輕松愜意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才能促使他們真正掌握相關知識,如藝術、科學、健康、語言等。
(二)游戲教學
在幼兒園課程中,游戲教學占據(jù)很大的比重。幼兒園的一切活動,如音樂舞蹈、廣播操、植樹活動、體育運動、閱讀活動、親子游戲、辯論賽、拔河比賽等,都必須凸顯濃厚的游戲?qū)傩?。游戲教學,指的是以游戲為基準,潛移默化地灌輸知識的一種啟蒙指導方式。小學是知識教育和幼兒完全自主、缺乏引導的游戲活動并不能被劃分游戲教學。
(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指的是讓幼兒園課程的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和組織性和游戲活動的趣味性、自發(fā)性、隨機性相互滲透、影響、促進,讓幼兒在愉快玩樂中輕松掌握知識。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新型教育方式,值得更多啟蒙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研究表明,將兩者結合得越嚴密無縫、越絲滑無痕,幼兒在潛意識里獲得提升越大,學習興趣提升越顯著,學習能力培養(yǎng)效果越好。
二、繪本教學探析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用生動可感的畫面和富于故事性的文字組成優(yōu)美動人的文學作品。繪本從誕生之初便是為幼兒創(chuàng)作的,雖然0—99歲讀者都可以閱讀,但它的創(chuàng)作初衷、情節(jié)邏輯和心理機制都符合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是早期閱讀的最佳工具。目前,許多幼兒園已經(jīng)將繪本大量引入一日生活中,通過豐富多彩的繪本課程點亮幼兒的童年,豐富幼兒的生活,提升幼兒的能力。在閱讀區(qū)域內(nèi),擺放了《大衛(wèi),不可以》《石頭湯》《爺爺一定有辦法》《我爸爸》等出自著名作家之手的經(jīng)典繪本作品。教師還開設了專門的閱讀分享課程和戲劇表演、辯論賽、故事分享、音樂舞蹈等五花八門的延伸活動,聯(lián)合社區(qū)、家庭,全方位為繪本啟蒙教學的繁榮發(fā)展添磚加瓦。
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的融合性探討
(一)趣味性趨同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有個共同的內(nèi)核,便是趣味性。如果喪失趣味性,二者都將失去本質(zhì)特征而不再成立。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初衷是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將幼兒學習的枯燥性盡可能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橫生的無痕教育。繪本教學旨在用色彩繽紛、線條分明、故事耐人尋味、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特征明顯的繪本素材,將科學、健康、語言、藝術等各種各樣的知識進行內(nèi)化,用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知識,讓幼兒的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延長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提升幼兒探索欲和求知欲。由此可見,二者都秉持寓教于樂的觀念,“樂”是“教”不可動搖的邏輯理論根基和外在表現(xiàn)形式。
(二)教育性一致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即讓幼兒接受教育,提升最終的學習效率和效果。二者雖然強調(diào)趣味化情境和要素的引入,卻嚴格秉持相應的教育規(guī)格和教育理念,不可由幼兒無的放矢、任意發(fā)揮本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主導性。例如,在音樂舞蹈活動“麥麥蹲”中,雖然配樂和動作都趣味橫生,但幼兒仍要遵循學習目標,即在規(guī)定的限度內(nèi)發(fā)揮身體能力,進行聆聽、蹲下、跳躍、舉手、傳遞信息等步驟,協(xié)調(diào)能力、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的提升才是游戲的關鍵。同樣地,和此游戲內(nèi)容協(xié)同的繪本《麥麥蹲》講述了一群動物玩蘿卜蹲游戲的奇妙過程,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幼兒雖然由參與者變?yōu)橛^看者,但依然要學會用邏輯分析能力厘清人物關系、配對關系、時間線索,帶著一定的教學任務。綜上可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是將教育性巧妙蘊于趣味性之中,“教”是“樂”背后的有力實踐支撐和內(nèi)在運行機制。
(三)協(xié)調(diào)性相同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都不是完全自發(fā)性或完全強制性的活動,前者旨在將課程進行游戲化包裝,讓幼兒學習更有動力和成就感,后者旨在將有趣的圖畫書閱讀注入知識的活力,讓幼兒在閱讀中能收獲知識。二者對教學和游戲的比例的把控都相當看重。例如,在手工制作課程中,為了調(diào)動幼兒探索意愿,教師一般會引入小組競爭、獎勵機制、親子評比、藝術鑒賞等手段,最大限度提升課程的游戲?qū)傩裕蛊渖l(fā)出趣味橫生的魅力。這個過程中,教師一般會注重游戲時機、節(jié)奏的控制,隨時觀察幼兒行為、神態(tài)和語言方面的反饋,調(diào)和教學和游戲的比例。與此同時,在手工主題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教學中,當幼兒為約瑟爺爺制作的每一件衣物感到興奮、欣悅時,教師會從旁暗示幼兒分析制作原理、布料選擇、設計方法等,引導他們思考藝術設計和生活用途之間緊密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悅讀”(以愉悅的形式從閱讀中汲取知識技能)的新時代教育目標。這個過程中,教師一般會將知識教育目的進行歸納,分散到每個閱讀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又悄然轉(zhuǎn)化為游戲狀態(tài),再轉(zhuǎn)化為學習狀態(tài),實現(xiàn)恒定時間的玩與學的有機循環(huán)。基于此,二者對“教”與“樂”的尺度要求都非常高,力求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四、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充分觀察幼兒,抓取繪本最具吸引力的游戲元素
繪本教學是以幼兒為本的,趣味性的決定權應掌握在幼兒手上。一些教師習慣完全為幼兒做主,以成人視角為依托選擇感興趣的繪本,但未必完全符合幼兒的口味,在課程游戲化融合過程中勢必產(chǎn)生偏差。例如,《石頭湯》是一本講述人際關系的繪本,三個和尚到一個人情冷漠的村莊,用熬一鍋石頭湯這樣看似游戲的方式重新凝聚了村莊的人心。這部作品采用了先抑后揚、隱線敘事、對比反襯等文學手法,這些手法對成人來說充滿趣味,但幼兒知識基礎薄弱,感興趣的部分可能并不一樣。經(jīng)過觀察可知,他們對繪本中不同人物的服飾、表情充滿興趣,因為這是生活中不曾見過的,可以引起探究興趣。此外,他們對石頭湯本身的興趣大于對石頭湯隱喻內(nèi)涵的興趣,熱衷于模仿和尚的行為,探究石頭湯里放了哪些“成分”,并且有的幼兒真的相信石頭湯里加了讓人團結一心的“魔法”。
由此可見,幼兒和成人的思考模式、興趣點和關注點可能大相徑庭,他們稚嫩的言語中充滿童真童趣。教師就要摒棄一廂情愿的教學方式,以客觀觀察分析為基準,抓取繪本中真正能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元素開展游戲,將學習主題通過比喻、象征等兒童語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幼兒,化知識教育、抽象說理為形象感知、趣味活動。
第一,幼兒喜歡研究人物服飾和神態(tài),這些包含了歷史、人文、性格等知識因素,教師可以開展分享游戲,鼓勵幼兒以“我最喜歡的人物”為主題在講臺上進行自由講述,最后分別評選出講得最趣味橫生、最貼合繪本、最有想象力、最符合生活、最具有文采、最有吸引力的選手。有的幼兒喜歡小女孩,因為她的活潑開朗才讓這個故事可以發(fā)展下去,生活中也需要這樣的人。有的幼兒喜歡三個和尚,因為他們充滿智慧,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村莊的人重歸于好。有的喜歡喝湯的村民,他們盡管穿著各色服裝,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卻能從打開窗戶開始邁向彼此信任,其樂融融地相聚。獨立講述故事的游戲形式可以將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最大程度外化,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提供自信和成就感支持,幫助他們分享觀點,表達情感,以藝術化的趣味形式實現(xiàn)精神溝通和審美交流。
第二,幼兒喜歡研究石頭湯的成分,教師可以開展戲劇表演活動,讓其表現(xiàn)和尚的氣定神閑,發(fā)揮想象,闡述石頭湯里的成分為什么能幫助村民團結起來。有的幼兒說加了讓人心情愉快的食物,有的幼兒說加了一種現(xiàn)實中沒有的食材,有的幼兒說湯里其實什么也沒有,是大家一起喝才讓湯變得好喝的,就像團圓時和爸爸媽媽聚會,食物會變得更好吃。幼兒的思想雖然沒有成熟,卻體現(xiàn)著非常強烈的主觀意識、獨特個性、創(chuàng)造力和邏輯雛形。教師既要秉持鼓勵式教育原則,肯定幼兒的說法,摒棄成人思維說教、糾正、打壓等窠臼,又要潛移默化地將幼兒話中有道理、有邏輯、有條理地闡釋出來,以引導式、提問式、打比方式教育策略幫助他們提升對人際關系、團結、關愛等概念的形象理解。
(二)極度信賴幼兒,收集游戲最有表現(xiàn)力的繪本要素
繪本本質(zhì)上是一種游戲,游戲也能被制作成繪本。教師可以將繪本改編成游戲,也可以引導幼兒將游戲過程以繪本的方式予以記錄。這是實現(xiàn)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融合的上佳策略。
一方面,許多繪本都具有強烈的互動屬性。例如,洞洞書是一類游戲性極強的繪本,通過會在特定卡槽中設置洞口,引領讀者通過挖、戳、撞、摳、牽、拉、推等操作和玩具模型形成互動,在趣味游戲中提升身體感應、平衡、機關解密、思考實踐等綜合能力。《理發(fā)》是一本優(yōu)秀的洞洞書,通過模擬小孩理發(fā)的過程,鼓勵幼兒對主角的頭發(fā)進行各種操作。教師要信賴幼兒的生活觀察和動手實踐能力,將游戲的主導權交給幼兒,讓其充分發(fā)揮想象,為角色理出各種造型,鍛煉各類能力。在與書本密切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的手部精細動作、大小腦協(xié)調(diào)、情感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鍛煉。
另一方面,游戲課程可以為繪本提供鮮活的素材。例如,在牙齒健康課程中,教師有意提供了各種服飾、道具,以戲劇表演的形式將刷牙的過程進行具象化處理,鼓勵幼兒模仿和學習,通過自主表演的形式予以再現(xiàn)。這堂課兼具游戲性和教育性,幼兒課堂氣氛高昂。然而,要想將保護牙齒的觀念深植于幼兒內(nèi)心,課后延伸也非常關鍵。此時,繪本教學就派上了用場。教師可以在課程游戲結束后一周內(nèi)將《牙齒大街的新鮮事》《蟲牙的好朋友是誰呢?》《我的牙齒長大了》《兔子蹦蹦青蛙跳跳》等牙齒健康主題繪本擺放在閱讀區(qū),吸引幼兒自主觀看,再提出相應的繪本創(chuàng)作任務,鼓勵幼兒根據(jù)所讀繪本和課程表演經(jīng)歷,繪制一本屬于自己的牙齒保護專題繪本。幼兒結合閱讀感受、個人見解、知識儲備和表演經(jīng)驗,以獨立創(chuàng)作、小組創(chuàng)作、師生合作、親子創(chuàng)作等五花八門的方式設計出《牙齒,我們的好朋友》《牙齒工廠一日游》《假牙,蛀牙和門牙》《牙齒的奧秘》《牙齒王國歷險記》等兼具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的作品,將課程游戲與繪本閱讀的融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充分肯定幼兒,指明繪本最具趣味性的游戲方向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中,幼兒最先作為教育客體出現(xiàn)。當他們對游戲和繪本閱讀的融合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師便可以逐漸隱藏指導者的身份,嘗試將其變?yōu)榻逃黧w。實際上,很多游戲的前身都是繪本故事,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jù)讀過的繪本和玩過的游戲,制作屬于自己的繪本游戲,分享給同伴、家長、師長試玩,互相評分,共同進步。這樣幼兒就從游戲玩家、繪本讀者升級為游戲設計者、課程執(zhí)行者、教學評論者,完成了終極教育躍升。
例如,根據(jù)繪本《花婆婆》,幼兒設計出以下種植和戲劇表演游戲:模仿花婆婆種植魯冰花的步驟,播種、澆水,記錄花期。同時,制作人物服飾,繪制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開展具體表演,展現(xiàn)花婆婆對美的堅守。根據(jù)繪本《小藍和小黃》,幼兒設計出以下色彩游戲:在充分掌握三原色美術基礎的條件下,任意選用馬克筆、丙烯筆、水彩筆、AI工具、油畫顏料等進行繪制,看誰能將三原色的混合、分離、混搭知識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由同伴和教師當評委,進行客觀評選。根據(jù)繪本《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幼兒設計出以下配音游戲:根據(jù)對三只小豬和大灰狼各自證詞的理解,為故事進行不同的趣味配音,展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語氣、身份、立場,讓觀眾猜測本次配音中小豬和大灰狼分別是正派、反派還是中間人物。根據(jù)繪本《王子與公主:芭蕾舞劇視覺大發(fā)現(xiàn)》,幼兒設計出以下音樂舞蹈游戲:充分掌握繪本中每一種舞種的典型風格、技術要領,選取對應的音樂開展舞蹈配對游戲,自由選擇舞伴,最后大家一起評選出最有默契的舞蹈組合。根據(jù)繪本《我媽媽》,設計出以下“你比我猜”游戲:將作品中媽媽各種職業(yè)進行內(nèi)化,通過肢體、動作、神態(tài)等表演方式展現(xiàn)出工作特點,一個幼兒比劃,另一個幼兒猜測,正確率最高、用時最短的組合獲勝。通過自主設計繪本游戲,幼兒鍛煉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組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可以自由轉(zhuǎn)變思考角度,由被動、不完全學習向主動學習邁進飛躍的一步,實現(xiàn)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融合的最高目標。
五、結語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和繪本教學的融合勢在必行,通過具體探討,相信幼兒教育工作者能將啟蒙課程的教育性、游戲的趣味性、繪本的綜合性進行有機結合,讓幼兒在游戲的滋潤、書香的浸潤、學習的滋養(yǎng)下實現(xiàn)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