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廣大種植人員對于水稻種植管理工作的開展與病蟲害防控工作也更為重視,為滿足農業(yè)發(fā)展需求,水稻種植管理與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的實施也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探討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運用要點。
關鍵詞:水稻;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控
為保證水稻種植的效果,滿足預期的產量需求,在開展水稻種植管理工作中,針對種植過程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加以分析,并進一步明確水稻種植中相關管理工作的實施需求與實施要點。借助科學化的品種選擇,種子育苗處理以及開展水稻肥水管理,將水稻的整體產量進一步提高。
1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xiàn)階段水稻種植中,主要面臨的病蟲害有惡苗病、立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細菌性條斑病及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此類病蟲害均具有較強的危害性,為預防和治理病蟲害,要靈活運用相關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控工作。但目前看來,在相關病蟲害防控實施過程中,部分農業(yè)種植人員與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并不能滿足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需求,所面臨的工作范圍相對較廣,且工作內容較為復雜,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過程中,因自身專業(yè)水平較低,或對相關技術能力掌握不全等問題,技術的研究進度仍相對較為緩慢,其并不能完全掌握各類理論知識,導致技術的運用效果始終較差,并且水稻的種植產量在此過程中也會受到影響,致使綠色防控工作無法在短期內順利完成。而部分農業(yè)人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會在病蟲害防控工作中普遍運用大量農藥,進而產生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對于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施與落實十分不利[1]。
2 水稻種植管理工作實施要點
2.1品種選擇
水稻種植中,要科學開展品種選擇方面的相關工作,通過選擇優(yōu)質抗病抗倒水稻品種,可以保證水稻獲得高產,并減輕病蟲害發(fā)生。水稻品種的選擇需根據當地的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變化情況選擇相應的種植方案,并考慮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因素與地理環(huán)境變化因素,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宜的水稻品種。在定遠縣開展水稻種植工作的過程中,其自身的氣候條件并不穩(wěn)定,且地理環(huán)境較為復雜,因此選擇耐熱性較強、適應性較強以及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可以將水稻自身的生產效益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地區(qū)的水稻種植技術運用,進而為水稻的整體產量提供一定的保障[2]。
2.2種子育苗處理
在水稻播種工作開展前,要對水稻的種子進行相應的處理。水稻種植前進行浸種催芽,將種子放置于40℃的水中進行攪拌,每天浸泡7小時左右,而后通過反復使用清水沖洗2到3次,并將種子放置到溫室或大棚中進行催芽操作,保證育苗的實施效果,在催芽工作完成后則要將種子放置到大田中進行育苗,之后將氮肥作為主要肥料,輔以磷肥,保證土壤內部的整體肥力均可以滿足預期需求。大田中的苗床可以做育秧應用,此過程中需要開展育苗處理工作。苗床須選在地勢相對較高且排水條件較為良好的區(qū)域,對苗床內部的土壤進行科學篩選,并選擇未經加工的菜園土作為苗床土,此過程中需避免在土壤內部混入雜草與石頭等物質,并在苗床制作完成后對土壤進行翻整,向其中加入適當的農家肥作為底肥。最后,將土壤進行平整操作,按照1.5米寬度的尺寸比例開展苗床制作工作,并在平整后進行地膜覆蓋,將土壤進行鋪平,在其上方再覆蓋一層土壤,覆蓋土的厚度維持在1厘米左右即可[2]。
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二次處理,具體方式是將種子放置在陽光下晾曬兩天左右,把晾曬完成后的種子放入60℃的溫水中浸泡20分鐘,用清水將其沖洗干凈后再放入25℃左右的環(huán)境中浸泡12小時,而后放入溫水中反復進行溫水沖洗,最后,在種植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播種,提前一天左右用2%鹽酸溶液浸泡15分鐘,并使用清水對其進行反復沖洗。在水稻播種的過程中,通過播種量的調整,在不同的區(qū)域選擇適宜的機械播種方案,保證每穴內有1粒種子,并考慮土壤的含水量,土壤濕度較大時其播種量也可以適當減少。其次,在育苗時,要將其稻種的水分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證稻種自身擁有較強的自帶水能力,水分過多將導致爛種等問題,水分過少將導致水稻出現(xiàn)白苗現(xiàn)象,通過水分控制工作的實施,優(yōu)化水稻防控工作的實施效果。在水稻苗長出真葉后,再將其溫度控制在20℃左右,保證苗床內部擁有充足的水分,通過水稻真葉的使用,在水稻真葉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將其溫度控制在25℃左右,并在水稻長出4片真葉后將溫度控制在20℃左右,當水稻長出6片真葉時,便可進行分苗與移栽。在種子處理過程中,對種子進行晾曬處理,保證種子的含水量可以控制在13%左右,在進行晾曬處理期間,將種子放入50℃的溫水中浸泡12小時,而后取出進行控水,放置一段時間后將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將水稻種子放入多菌靈溶液中浸泡3小時,進行播種處理[3]。
2.3水稻肥水管理
在水稻生長的后期,水稻的生長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其水分的需求程度也會進一步下降,并通過科學且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灌溉工作的實施效果,若在干旱地區(qū)進行種植,則水稻生長前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選擇適宜的灌溉時間,并保證多次澆灌,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水稻的水肥管理工作需要保證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可以擁有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進而達到提高水稻整體產量的工作實施目標,保證施肥的合理性,進而將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在施肥等工作中,根據水稻不同時期的生長情況選擇適宜的施肥量與施肥方案,并在其后期進行肥料補充,保證其配比的合理性,避免因相關施肥技術把握不當而對水稻生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情況出現(xiàn)。在向其中注入氮肥的過程中,應根據土壤的情況調整肥料的使用比例,保證施肥過程中水稻不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其他因素影響,基肥的施用須按照預期標準對其配比進行合理調整,為水稻種植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4]。
3 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運用要點
3.1水稻常見病蟲害種類
水稻惡苗病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病害種類,水稻一旦發(fā)病將會對水稻的生長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并且各類病菌會在水稻種子與土壤中生存。水稻惡苗病病害的傳播速度較快且傳播范圍較廣,一旦種子發(fā)芽后,其自身感染病菌,在處理不及時的情況下,短期內會造成苗田整體感染,并導致稻種出現(xiàn)枯萎,進而對農業(yè)人員的經濟收益造成嚴重影響。水稻立枯病在水稻育苗的過程中屬于一種極為常見的病害種類,在發(fā)病的初期階段,水稻秧苗便會直接在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枯萎,病害問題過于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水稻秧苗出現(xiàn)減產與大范圍死亡的問題。經相關數據分析后得知,水稻立枯病主要由種子自身以及周圍的土壤環(huán)境造成,因此在進行種植前需要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科學篩選,并通過對土壤種子與環(huán)境等方面問題的綜合處理,提高防控工作的實施效果?,F(xiàn)階段我國水稻種植的過程中,稻瘟病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且危害性較大,而水稻的整個生長周期內均存在受到稻瘟病影響的可能性,在水稻表現(xiàn)出不同癥狀后,也會對水稻造成損害,目前稻瘟病在發(fā)病后會首先對水稻自身造成損害,并貫穿到水稻的整個生長周期,影響水稻本身的質量與整體產量,導致水稻出現(xiàn)減產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多種防治技術的聯(lián)合運用,為防控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5]。
3.2物理與生物防治
在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施中,利用專業(yè)性的芯片將其放置到稻田中,吸引田地間的各類害蟲,進而達到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的實施目標,為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順利落實提供有力保障。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相應的防控技術,保證防控工作效果的同時,為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可以采用燈光誘殺技術,燈光誘殺技術在現(xiàn)階段的物理病蟲害防控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本身可以抵抗各類常見的蟲害類型,通過害蟲的趨光性吸引稻飛虱等害蟲,并達到無毒環(huán)保的病蟲害防控目標。在進行病蟲害防控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天敵防控的方式開展對應的防控工作,在降低防控成本的同時減少可能產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水稻病蟲害的天敵種類相對較多,經過調查后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主要的水稻病蟲害仍為螟蟲,因此通過在稻田中釋放赤眼蜂與稻田蜘蛛等,可以起到較強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其次可以使用稻鴨共育的方式開展病蟲害防控工作,借此在抵抗病蟲害的過程中,提高農業(yè)收入,保證水稻種植與稻田養(yǎng)殖工作可以協(xié)同進行,在稻田內部飼養(yǎng)部分雛鴨,可以起到較強的病蟲害抑制效果,并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使其在落實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同時,起到較強的抵抗作用,從而為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順利落實提供有力保障。此外,現(xiàn)階段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利用生物藥劑開展病蟲害防治也已成為主要的工作開展方向。目前我國研制的蘇云金桿菌與春雷霉素等生物藥劑均具有較強的病蟲害防控效果,可以有效抵抗各類病蟲害,并避免受到額外病蟲害干擾的可能性,在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的同時,起到降低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的作用。
3.3農業(yè)防控技術
選擇優(yōu)質的水稻品種,可以大幅度降低病害發(fā)生的頻率,從而達到水稻種植的工作開展目標,各地農戶在選擇水稻品種時,主要考慮其對稻瘟病的抵抗覆蓋能力,而后借此強化其對稻瘟病的抵抗能力,達到降低蟲源基數的工作開展目標。水稻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其防治的成效直接關系到農戶的收入。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yè)生產中的病蟲害控制技術運用。在此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對水稻相關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并在政策、資金和技術上予以扶持,以適應當地的實際需求。選擇優(yōu)秀的水稻品種抵御病蟲害,進行科學栽培,并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治對策,并在此基礎上,適時地處理病蟲害,保證水稻的正常成長,提升稻米的品質,促進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糧食加工業(yè)是國家經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農業(yè)的發(fā)展緊密相連,因此必須對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開展給予充分重視。
利用現(xiàn)代科技和控制手段,減輕農業(yè)生產中存在的病蟲害問題,力爭把農業(yè)生產中的病蟲害發(fā)生概率降低到最低,從而達到高產的農業(yè)生產目標。在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下,我國的水稻栽培方式已得到相應的調整,傳統(tǒng)的栽培方式已經不符合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與需求。因此,無論是在生產上還是在病蟲害防治上,政府有關方面都應該加大對水稻抗病能力的研究,確保其健康成長。例如,為了避免過度使用化肥,可以在稻田整地機械設備和履帶式動力機械設備上進行普及,從而有效促進農業(yè)的綠色生產,增加農民的收入,以此促進鄉(xiāng)村的經濟發(fā)展。根據定遠縣的氣候、土壤和環(huán)境等因素,選擇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增強其對病蟲害的抗性,以此來提升華南地區(qū)稻米的產量和品質。在此基礎上,對不符合標準的稻種適時剔除。此外,還要建立一個培養(yǎng)平臺,讓水稻研究人員的職業(yè)水準和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同時也要對其進行技術指導,讓綠色防治技術能夠在水稻生產中得到推廣。此外,還要加大田間管理力度。一是實行科學輪作制,以小麥、油菜等作物交替栽培,并通過“稻鴨共養(yǎng)”等措施,減少農業(yè)生產中病蟲害的發(fā)生。二是要進行適度的密度栽培。要依據所栽水稻的種類,確定適宜的栽植密度。在此基礎上,通過在大田中推廣“寬窄行”“寬行窄株”等種植方式,改善農田的通風透光條件,對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培育壯秧。應按早、晚兩季選用適宜的栽培品種,提高水稻的種植效果。在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實施一體化的病蟲害綠色防治,不僅能實現(xiàn)對病害的高效控制,還能降低化學藥劑的用量,從而達到對農田土壤生態(tài)的保護。在實施病蟲害控制之前,必須針對不同地區(qū)的害蟲發(fā)生類型和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控制。在病蟲害發(fā)生高峰期,要及早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對應的水稻種植技術,可以將現(xiàn)有的經濟收益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優(yōu)化水稻整體產量的工作實施目標,并為農業(yè)經濟未來的鞏固與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下,水稻的種植產量需求也進一步提高,為滿足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實施需求,在農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應靈活運用對應的防控技術,保證水稻產量。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定遠縣對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施與落實更加重視。為保證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施需求,須全面掌握相關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運用要點,在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的運用中,要始終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切實做好田間主要水稻病蟲害防控,強化病蟲害監(jiān)測,通過物理、生物、農業(yè)與化學防控技術的整合運用,為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賀喜榮.綏寧縣雜交水稻制種病蟲害發(fā)生特點與模塊式綠色防控探討[J].種子科技,2024,42(2):104-106.
[2]史海艷.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推廣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3(12):44-45.
[3]卓富彥,陳學新,夏玉先.2013—2022年我國水稻病蟲害發(fā)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3:13.
[4]徐靈超,劉新偉,孫新平.寧鄉(xiāng)市雙季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與應用效果[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2):40-44.
[5]向艷輝,尹文書,張斌.息烽縣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23,40(1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