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想要知道時間非常簡單,像手表、手機、電視、電腦等這些設備都具有計時功能。不過在古代,人們想要知道具體時辰就不那么容易了,白天還可以通過太陽來判斷,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到了晚上,就只能通過更夫打更報時來獲取時間。
更夫誕生于秦朝,在漢代才逐漸形成一種專門的職業(yè)。通常更夫二人一組,一人拿梆子,一人持鑼,邊走邊敲打,告知人們具體的時辰與夜間的注意事項。一般在夜間七點左右開始敲第一更,一直到凌晨五點左右的第五更結束,每一個時辰巡夜一次,提醒人們注意防火防盜。打更制度一直延續(xù)到建國以前,據(jù)說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孫達成就曾做過更夫。那么問題來了,古代的更夫在晚上又是如何知道具體時辰的?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太陽一直是人們判斷時間的依據(jù),根據(jù)太陽方位的不同,得出時間的早晚。
之后人們根據(jù)太陽的東升西落,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對應不同的時間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二地支計時法”。
計時法是有了,但時間依舊是一個虛無的概念,不像現(xiàn)在有鐘表,它抓不住摸不著,因此還需要計時器。
在有太陽光的情況下,人們發(fā)明了日晷來計時。根據(jù)《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的記載,我國古代在公元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日晷,通過太陽照射在晷面上晷針的影子判斷時間的早晚。
而陰雨天和夜晚是沒有太陽的,日晷就沒了用處。不過沒了太陽還有焚香計時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用一炷香燃燒的固定時間計時。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就有用于計時的“火鬧鐘”,這就是焚香計時的方式之一。
焚香這種計時方法就不受白天黑夜的影響,并且可以根據(jù)不同需要,制作出長度不一的香,因此才有“一炷香”的說法。
比如有一種燃燒時間很長的“盤香”,通常用于寺廟或祠堂,香面標有不同的刻度,燃燒殆盡可長達三十個日夜,另外還有專門用于更夫打更計時的“更香”。
不過,焚香雖制作簡單,攜帶方便,但仍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受香料濕度、風力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燃燒時??赡軙嬖谡`差。
所以還有另一種計時方式“漏刻”。
梁代的《漏刻經(jīng)》記載:“漏刻之作,蓋肇于軒轅之日,宜乎夏商之代?!?/p>
漏刻也叫水鐘,通過勻速的水流泄完容器內的水,或是將密閉容器裝滿,然后讀取中間的刻度計時。
不過,受溫度的影響,漏刻在冬季容易結冰,后來還出現(xiàn)過使用流沙驅動的漏刻。所以更夫在夜間打更,一般使用的就是漏刻或是更香。
證明早在夏商時期,漏刻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到了西周,就有了專門掌管漏刻的官員,到了漢代,已經(jīng)普及于民間了。
實際上更夫的工作也是比較辛苦的,整夜不能睡覺,需要時刻守著計時器,到點了就得出去巡夜。民間還有“落手打三更”的說法,指的就是更夫搞錯打更時間,一更打成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