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它緊扣教材中的單元主題,通過整合、聯(lián)結相關閱讀材料,深化并擴展了單元的核心意義。這一策略有效地解決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課文零散、知識無序、主題重復的問題,構建了一個以單元為中心,層次清晰、結構嚴謹?shù)男滦驼Z文教學模式,為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探索出了新路徑。文章以《赤壁賦》和《登泰山記》為例,通過群文聯(lián)讀和對比分析的方式,探究了文人在自然山水背景下所遇到的人生困境與挑戰(zhàn),見證了他們如何在山水的懷抱中,尋找心靈的慰藉與出路,實現(xiàn)自我超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思考,讓語文教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品山水游記,悟文人哲思
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匯集了眾多名篇佳作與杰出作家。這些游記不僅描繪了秀麗的山川景色,更展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與哲學思考。游蹤、景觀與情感三要素相互融合,其中游蹤如骨架般支撐全文,景觀如血肉般填充內容,情感則如靈魂般賦予游記深沉的內涵。[1]9 通過這些游記,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與思考。他們以自然為媒介,抒發(fā)情懷,傳達思想,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
山水游記的魅力源自其精心描繪的“景觀”和深刻抒發(fā)的“情感”。[1]309當這兩者和諧共融,游記便展現(xiàn)出無比動人的力量。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中,景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使每一片山水都富有詩意和情思。古人以山水為媒介,或隱或顯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游記散文成為情感與哲理的結晶。品讀這些古代山水游記,不僅能給予我們美的享受,更能帶給我們思想啟迪與情感滋養(yǎng),帶領我們品味“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那閼雅c意境。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占據(jù)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們在文言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習古代山水游記,我們可以欣賞奇山異水,可以走進古仁人之心,感受古代文人對于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思考和追求。《赤壁賦》與《登泰山記》是統(tǒng)編教材中的兩篇杰出游記散文,通過聯(lián)讀發(fā)現(xiàn),這兩篇游記都在寫景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悟。蘇軾和姚鼐,兩位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人,都以精湛的筆墨描繪了自然山水的壯麗景色,并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與哲思。面對人生的困境,他們均選擇將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以此作為精神的寄托和突圍的出口。
總之,學習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文學鑒賞能力,更能讓我們在品味自然之美的同時,思考人生哲理,追求精神超越。通過蘇軾和姚鼐等古代文人的游記作品,我們能夠深刻體會到自然與人生的交互作用,以及面對困境時超越自我的精神突圍。
二、蘇軾的困境與突圍
(一)蘇軾的困境與失意
《赤壁賦》誕生于蘇軾仕途最為坎坷的時期——黃州貶謫歲月。黃州,對于蘇軾而言,不僅是貶謫之所,更是他精神涅槃之地。蘇軾在“烏臺詩案”的政治風波中歷經(jīng)磨難,因被指責“誹謗新政”而身陷囹圄。四個月的監(jiān)禁生活后,他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遠離政治旋渦,心情極度抑郁。在這段人生的低谷時期,朝堂的權謀之爭、人性的陰暗面以及貶謫途中的艱辛,讓蘇軾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悟。他感悟到人生的無常與變幻,認識到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內心的平和與寧靜才是最為寶貴的。《赤壁賦》正是這一時期蘇軾心境的真實寫照,他通過山水游記的形式,抒發(fā)對人生、歷史與自然的獨到見解,展現(xiàn)了其超越困境、追求精神自由的堅韌品質。[2]
在蘇軾貶謫黃州的那段時光里,他的內心充滿了苦悶與失意。這種情感在《赤壁賦》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通過對“美人”“嫠婦”以及“潛蛟”等意象的巧妙運用,蘇軾成功地描繪出自己在仕途失意和人生困境中的痛苦掙扎。首先,我們來看“美人”這一意象。在蘇軾的筆下,“美人”不僅是對美好理想的寄托,更是建功立業(yè)施展抱負的象征。蘇軾借用“美人”的意象,展現(xiàn)了自己對于理想與追求的渴望,也流露出因無法實現(xiàn)抱負而產(chǎn)生的深深遺憾和痛苦。其次,蘇軾在《赤壁賦》中運用“嫠婦”這一意象,進一步展現(xiàn)了他的孤獨、凄涼和失意之情。他用“嫠婦”來比喻自己,將“嫠婦”的哭泣與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失意相聯(lián)系,從而形象地描繪出自己在困境中的孤立無援。在《赤壁賦》中,蘇軾還通過眼前的“水月”之景聯(lián)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然而現(xiàn)在的“水月”之景卻見證了許多英雄的消逝。這種對比,使得蘇軾不禁感嘆人類在天地間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短暫。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無奈和悲愁之情。這種情感的流露,進一步展現(xiàn)了蘇軾在《赤壁賦》中的“精神困境”。總的來說,《赤壁賦》中巧妙地運用各種意象,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在仕途失意和人生困境中的痛苦掙扎。通過這些意象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fā),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蘇軾在黃州貶謫期間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對于人生和社會的獨特見解。
(二)蘇軾的“精神突圍”
蘇軾在《赤壁賦》中展現(xiàn)了他在思想上的融通與精神上的超越。黃州雖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磨難,卻也成了他精神新生的起點,使他實現(xiàn)了自我突破。在《赤壁賦》中,我們能看出蘇軾對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探索與生命思考,通過對人生、歷史與自然的思考以及對人與社會關系的思索走進蘇軾的內心,看到蘇軾對于人生困境的精神突圍和自我突破。這篇作品不僅呈現(xiàn)了蘇軾在人生困境中的精神突圍,更展現(xiàn)了他對自我突破的不懈追求。
深入思考蘇軾關于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觀念后,我們不禁為他的智慧與哲思所折服。對于有限生命與永恒自然這一命題,蘇軾并未囿于前人的哀愁與恐懼,反而巧妙地以“水月”作為象征,將世間萬物的變化與不變娓娓道來。蘇軾所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顯然,他的目光不僅僅局限于客人的悲愴情緒,而是借此契機,對生命的律動與宇宙的靜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蘇軾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對生命與宇宙關系的精湛解析。在他看來,當我們從變化的角度審視,哪怕是恒常的天地也在瞬息萬變之中,與人的生命流逝無異;而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包括自我,都是無盡的,因為我們與自然宇宙共呼吸,同命運。這種物我合一的境界,超越了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時空,實現(xiàn)了生命的永恒。蘇軾胸懷博大,精神之超然,使他在面對自然之壯闊時,將個人的哀愁化為對宇宙的頌歌。他眼中的明月、江水與天地,不再是令人羨慕的對象,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與他共同呼吸的存在。再者,蘇軾對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也同樣充滿了智慧與洞見。朝堂的權力斗爭、人性的幽暗以及貶謫之路的艱辛,都成為他內心苦悶的來源。然而,他并未沉溺于這些苦惱之中,反而選擇以超然的態(tài)度,與自然山水為伴,尋求內心的解脫。他乘清風、沐明月、泛大江,將個人的哀愁融入這廣袤的自然之中,實現(xiàn)了對內心的凈化與升華。因此,他寄情山水,希望在自然之中找到心靈的慰藉。他明白,個體與社會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而自然則成了他調和這一矛盾的重要媒介。綜上所述,蘇軾對于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不僅展現(xiàn)了他的深厚哲思與智慧,更體現(xiàn)了他對生命與宇宙的深刻理解。他的這種理解,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生命與社會的全新視角,更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物我、融入自然的精神力量。[3]
三、姚鼐的困境與突圍
(一)姚鼐的精神困境
《登泰山記》中的文字描繪了姚鼐登山的過程和內心的掙扎。泰山巍巍,天寒路險,作者選擇在風雪交加的寒冬臘月千里迢迢,來泰安登泰山。他選擇的登山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八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終祭祀守歲之時。
姚鼐登泰山不僅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更是為了逃避仕途上的艱難挫折。姚鼐辭官是因為他認為仕途已無法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與志向。他深知“古之君子,仕非茍焉而已”,所以選擇了另辟蹊徑,不畏艱險,勇攀泰山,以尋求新的道路。在登泰山的過程中,他面對險峻的道路,冰滑的磴石,卻毫不畏懼,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到達泰山巔峰。在霧氣彌漫、冰雪滿天的寒冷季節(jié),姚鼐選擇在泰山登高遠眺,表現(xiàn)出了他追求道義真理的決心與毅力。這種堅毅的精神體現(xiàn)了他對于個人理想的堅持與追求。
對于仕途的困境和疑惑,他通過挑戰(zhàn)泰山這一困難險峻的旅程,尋找到了新的出路和解決辦法。在參與《四庫全書》編寫的過程中,他雖才華橫溢,卻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重用,又陷入了與主編意見不合的糾紛,并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排擠。剛辭官的姚鼐,不遠千里,冒著嚴寒,特意來到泰山看這與眾不同的日出,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仕途選擇,這就是姚鼐的精神困境。
總的來說,姚鼐登泰山不僅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對于人生意義和人生追求的深刻反思。他用行動詮釋了對于理想與信仰的堅守、對于仕途的抉擇,以及對于道義真理的永恒追求。姚鼐的精神所蘊含的意義,正是對于困境中的堅持與希望的宣示,他展現(xiàn)了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和對于理想的執(zhí)著追尋。
(二)姚鼐的“精神突圍”
《登泰山記》是姚鼐在攀登泰山過程中的忠實記錄,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精練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山川的熱愛與敬畏、對人生哲理的沉思以及自我的孤獨與超脫。姚鼐選擇了穿越泰山西北谷的路線,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行程規(guī)劃和人生選擇,這與他由廟堂之上走入江湖市井相契合。文章中描述了泰山的壯美景色,以“蒼山負雪圖”展示了泰山的蒼勁雄放,以“泰山日出圖”展現(xiàn)了泰山在清晨的生命活力。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蒼山負雪”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不易與堅持。他頂風冒雪、艱難跋涉,幾經(jīng)曲折,終于登到山頂,看見了“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的美景。登頂泰山后,姚鼐感到豁然開朗,內心的憤懣與不悅因此而釋然,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整個過程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困境與自我突圍,以及面對未來的勇氣、智慧和決心。這次登泰山之旅成為姚鼐辭舊迎新的重要轉折,展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憧憬與追求。[4]
通過深度品味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泰山壯麗景色和自身心境的深刻描繪。姚鼐在生命關鍵時刻做出了重要選擇,擺脫了官場的桎梏,選擇回歸自然,獲得了內心的解放和身心的愉悅。泰山對他而言不僅是一座山,更是精神上的象征?!兜翘┥接洝返木窭Ь常寝o官后動蕩的心緒難以平復;姚鼐的自我突圍,是對即將開啟新的人生的憧憬。在此過程中,他展現(xiàn)了敢于放棄的勇氣、深邃的智慧以及直面未來的決心。
四、結語
蘇軾被貶黃州后,經(jīng)歷烏臺詩案,寫下了《赤壁賦》。文章中描述赤壁水月的變化,啟示人生的無常,讓蘇軾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他將悲歡離合與哲學思考融入水月之中,實現(xiàn)了超脫,從而走出了人生的迷茫,暫時找到了內心的慰藉,重新獲得了理性與豁達,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飛躍。另一方面,姚鼐在完成《四庫全書》后,面臨著人生的重大抉擇,最終以養(yǎng)病和養(yǎng)親為由離開官場。他登上泰山,領略絕美景致,沉醉于蒼山雪景之中,尋找人生真諦。通過超脫世俗束縛,他開辟了一條新路。這兩個失意之人都在自然山水之間找到了精神上的突破,實現(xiàn)了對人生的思考與超越。他們通過賦予自然景色以深刻的內涵,達到了對生命的領悟和超然。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文學的表現(xiàn),更是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啟示。在面對挫折與困頓時,我們可以從自然景色中汲取力量,實現(xiàn)內心的升華與超越,走出心靈的困境,迎接新的人生挑戰(zhàn)。
《赤壁賦》和《登泰山記》都是著名游記,風格迥異,各有獨特魅力。蘇軾和姚鼐這兩位文人在人生轉折時都選擇借助山水來尋求內心的解脫和突破。這種對自然的倚賴和對心靈的凈化,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山水成為他們心靈的精神寄托,為他們的人生賦予了深刻的意義和啟示。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內心情感的表達,他們在文字中實現(xiàn)了自我超越,這種探索和表達方式影響了后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彭思(2000—),女,苗族,貴州都勻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注釋:
〔1〕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余秋雨.山居筆記[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3〕梅新林,俞樟華.中國游記文學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4〕鞏濱.中國古代游記[M].朱耀廷,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