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袋公園作為城市微型公共空間類型之一,是對城市公園的重要補充。它具備小尺度公共空間的功能,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分析口袋公園的類型、景觀互動性的內涵,總結口袋公園現(xiàn)存的問題與設計原則,并探索景觀互動性理念介入口袋公園設計的策略,以期為類似的口袋公園及微空間優(yōu)化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口袋公園;景觀互動性;微空間;設計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2024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綠美廣東建設背景下城市微空間有機更新設計策略研究”(GD24XYS032)、廣州商學院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城市微更新背景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策略研究”(2023XJYB36)研究成果。
我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于2022年8月發(fā)布通知稱,將推動全國于2022年建設不少于1 000個城市“口袋公園”,為群眾提供更多方便可達、管理規(guī)范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2022年12月,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tài)建設的決定》,提出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tài)建設“六大行動”,向全省人民發(fā)出了持續(xù)強化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號召。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城市中心區(qū)用地逐漸不足,難以建設大型城市公園,因此微小而精細的口袋公園成了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通過見縫插綠,織補消極性小微空間,探索有效的設計策略來優(yōu)化城市居住環(huán)境,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是當前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
一、口袋公園與景觀互動性理念概述
(一)口袋公園的概念及類型
口袋公園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風景園林師羅伯特·澤恩于1963年5月紐約公園協(xié)會組織的展覽會上提出,定義為在缺少綠地的城市高密度中心區(qū)建立的呈斑塊狀分布的小型綠地空間[1]。在我國,口袋公園指面向公眾開放、規(guī)模較小、形狀多樣、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面積一般在400—10 000平方米,包括小游園、小微綠地等??诖珗@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間載體,其實際使用狀況反映了市民生活的實際需求[2]。
口袋公園作為人們的重要社交空間之一,根據(jù)具體用途可劃分為五類,分別是社區(qū)類口袋公園、交通類口袋公園、商業(yè)類口袋公園、游憩類口袋公園、公共服務類口袋公園。其主要空間功能與空間形式可見表1。
社區(qū)類口袋公園主要包括新老社區(qū)中的活動空間,如社區(qū)廣場、社區(qū)綠地、兒童活動場地、居民健身空間等。此類口袋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社區(qū)居民,其是與居民日常生活最貼切的區(qū)域,可實現(xiàn)“推窗見綠、出門入園”,供居民開展社交、休憩、健身等活動。
交通類口袋公園主要有城市人行步道沿線綠地、公共交通站前廣場、街道轉角空間等。此類口袋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城市居民、游客等,其具有生態(tài)功能,還能引導交通、分流人群、提供休閑場所。
商業(yè)類口袋公園主要為商業(yè)廣場與步行街周邊的綠地空間、辦公空間(如寫字樓、產(chǎn)業(yè)園區(qū)等)附近的綠地空間等。此類口袋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購物者、上班族、辦事的居民等,具有社交、休閑娛樂和活動聚集等功能。
游憩類口袋公園主要有旅游景區(qū)、城市公共設施周邊的小型休憩空間。此類口袋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城市居民、游客等,具有社交、休閑娛樂、生態(tài)等功能。
公共服務類口袋公園主要包括公共服務設施入口的開放空間及其周邊的公共活動場地。此類口袋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城市居民、游客等,功能是引導疏散、促進社交。
(二)景觀互動性理念概述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互動指個體或群體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和交流而產(chǎn)生影響和反饋的過程。1984年,Bill Moggridge首次提出交互設計的概念。2009年,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提出“自然交互”理論,后來學者們逐漸將交互設計應用到景觀設計中[3]。景觀互動性源于現(xiàn)代景觀生態(tài)學理論,指通過營造景觀空間來滿足人們的需求,通過景觀元素的介入使人與景觀相互作用,注重人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其間,人在景觀中不僅是參與者,還是創(chuàng)造者。
二、口袋公園現(xiàn)存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工作的持續(xù)推進,不少具有特色的口袋公園在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和提供休憩娛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據(jù)觀察、調研情況,結合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口袋公園的建設普遍較為粗放,部分公園的空間活力不足,主要體現(xiàn)為景觀設施較傳統(tǒng)、簡陋等。當前,我國口袋公園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面向群體單一
我國的口袋公園主要面向老年人,以年輕人或兒童為主要目標的活動空間較缺乏。當前,部分口袋公園在設計過程中并未著重考慮互動性,雖然活動設施較為齊全,但現(xiàn)以老年人聚集、交談、活動為主,難以實現(xiàn)服務于全民的目標[4]。
(二)交互關系失衡
目前,我國的部分口袋公園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互動性局限,即在交互過程中無法平衡交互觸發(fā)與交互反饋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景觀空間對人的行為活動的影響和人的活動感知對景觀空間的反饋兩方面。在一些口袋公園中,景觀要素無法引發(fā)人的行為沖動,或使人在活動中無法得到信息反饋,由此造成體驗的缺乏,導致雙向互動缺失。
(三)智能化水平較低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借助數(shù)字技術實現(xiàn)人與景觀空間的互動,能打破人與景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滿足各個年齡段參與者的需求。然而,當前一些口袋公園在互動性的營造上以傳統(tǒng)的景觀小品、活動設施為主,缺乏現(xiàn)代數(shù)字媒介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無法讓人獲得沉浸式體驗。
三、景觀互動性理念下口袋公園的設計原則
與優(yōu)化策略
(一)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口袋公園需供全年齡段的人群使用,是其日?;顒拥闹饕獔鏊?。在口袋公園設計中,景觀互動性的體現(xiàn)需考慮各個年齡段使用人群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體現(xiàn)人性化特點。這主要表現(xiàn)為兩方面:
第一,關注人的生理需求。公園的功能布局、設施的尺寸與構造等應符合人體工程學,如提供給老年人或兒童使用的設施,應結合不同群體的身體尺寸、活動范圍、行為習慣等人體機能特征來設計,從而在互動過程中滿足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體驗需求。
第二,關注人的心理需求。根據(jù)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xiàn)需求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人往往將個人的精神追求寄托于山水園林間,通過園林的景觀營造,使情生于境而又超出自然與景物要素本身,同時情景交融又給予人無盡遐想。因此,在口袋公園設計中,應該通過植物、山水、構筑物、景觀設施等要素來營造互動性景觀。例如:可利用植物營造氛圍,讓人觸景生情;打造曲徑通幽的空間布局,引起人們游賞的好奇心,從而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2.參與體驗原則
實現(xiàn)景觀互動性的前提是人們能獲得參與和體驗。人和景觀的互動可以分為積極參與、激勵參與和被動參與,而在進行互動性口袋公園設計時,要把游園者被動參與景觀互動轉化為積極參與景觀互動[5]。在口袋公園設計中,可通過趣味性景觀激發(fā)人的探索興趣,從而使其獲得愉悅的心理感受??衫迷煨突蚬δ芊矫娴娜の对O計,融入現(xiàn)代科技形式,促使人們自發(fā)互動與探索。如加拿大設計團隊Daily Tous Les Jours打造的互動裝置——音樂秋千(圖1),這個設計賦予了普通的秋千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搖擺的同時會有音樂和LED燈光的配合。該互動景觀并沒有增加原本設施的操作難度或改變其使用方式,只是讓人們在使用它原本的功能時,能得到不同的視聽享受,使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在互動過程中,重要的不是人與設施的互動,更多的是人與人的互動和交流。
3.安全舒適原則
口袋公園作為貼近人們生活的公共空間,安全舒適是其實現(xiàn)互動過程的首要前提。在口袋公園設計中,應考慮場地設計與設施配置是否符合老年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群體的使用要求??杉訌姛o障礙設計,針對場地鋪裝材料,則應盡量選擇質地柔軟且具有較好防滑性能的材料。同時,在夜間照明的設置上,可使用智慧照明設施,避免照明盲區(qū),尤其是在兒童活動場地,宜選用有防眩設計的燈具。
4.文化特色原則
展現(xiàn)地域文化特色是促進景觀交互性的重要手段??砂l(fā)掘場地的文化特色,如歷史故事、古樹名木、民間傳說、歷史建筑等資源,合理確定和表達公園的文化主題。同時,將藝術與文化元素相融合,將景墻、雕塑、小品作為載體,彰顯公園的文化藝術底蘊。創(chuàng)造相應的場地來開展文化活動,帶動周邊社區(qū)居民的互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人們對公園的認同感。
(二)優(yōu)化策略
1.優(yōu)化空間布局及景觀要素的配置
第一,優(yōu)化公園空間布局。公園的空間布局、交通路線等都會對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對此,可通過各個主題空間的串聯(lián),利用故事、游戲等方法使游園者在當中進行互動,體驗空間帶來的漸進式的愉悅。根據(jù)交往尺度的要求來設計私密空間與開放空間,滿足游園者對舒適感的需求,如健身區(qū)、兒童游玩區(qū)等屬于開放區(qū),下棋區(qū)、戶外閱讀區(qū)等屬于私密區(qū),從而滿足各個年齡段人群的互動與體驗需求。如上海樂山綠地口袋公園的更新設計,其以全長80米的“眾樂之廊”為主要空間線索(圖2),適老適幼,宜游宜觀,可憩可玩,滿足了多元功能需求,是一個可實現(xiàn)全齡化交互的景觀空間。
第二,優(yōu)化景觀要素的配置。造園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植物、山石、水景、小品、鋪裝五類。景觀要素是人們在互動中可直接接觸的元素之一,因此景觀要素的優(yōu)化可以結合人們的知覺體驗,如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和聽覺來設計。如在花卉植物的配置方面,可以通過季節(jié)性交替生長的處理,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繁花盛開,以此觸發(fā)游人的視覺和嗅覺。在山石方面,可以通過造型上的變化或粗糙、光滑等質感,刺激游人的觸覺與視覺。在鋪裝設計上,可利用材料、色彩來區(qū)分空間,如在兒童區(qū)使用鮮艷的塑膠材料,滿足兒童的視覺需求和安全性要求。
2.增設智能化設施
公園中的設施是人們有效開展各種活動的基本保障。要想促進人與景觀的互動,對口袋公園中的服務設施進行智能化升級是十分必要的。公園中的設施主要包括照明設施、娛樂設施、休閑設施、衛(wèi)生設施等。為增加游人的交互體驗感,可在傳統(tǒng)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增設智能化設施,通過聲音、燈光、圖像等方式激發(fā)游人的好奇心,從而使其參與主動交互。如廣州市荔灣區(qū)廣鋼公園中設置的智慧健身器材,將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融入健身器材的設計。智能化的健身器材可以記錄運動時間、次數(shù),同時具有測心率、血壓等功能,可為健身者提供專業(yè)的運動數(shù)據(jù)報告,讓人們的健身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規(guī)范性、周期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圖3)。
3.注重引入地域文化
口袋公園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所以應將地域文化特色與公園景觀設計相結合,通過景觀小品如雕塑、景墻等形式來展現(xiàn)城市的獨特魅力。當游人置身于公園中,會通過觀察、感知、體驗產(chǎn)生認同感,被場所營造的氛圍感染,進而在體驗互動的過程中與場所產(chǎn)生情感共鳴[7]。
4.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第一,群眾共治。在口袋公園的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過程中,使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形成精細化管理模式。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訪談、收集調查信息、市民座談會等形式,讓市民針對項目前期的選址與規(guī)劃、后期的養(yǎng)護等內容建言獻策。為增強市民對口袋公園的認同感,可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市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在建設過程中積極引導周邊市民參與綠植栽培、景觀設施建造與維護更新等工作,營造居民自我管理、自發(fā)維護的良好氛圍,共同創(chuàng)建美麗且有活力的口袋公園。
第二,公眾持續(xù)運營。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使政府與公益性組織協(xié)同參與??诖珗@的經(jīng)營性質為公益性,所以區(qū)域中允許設帳篷營地、燒烤點、野餐點等,用地的日常維護和環(huán)境清潔由公益性組織機構負責。同時,制定口袋公園用途管制及使用制度,引導市民積極遵守,合理使用和愛護口袋公園的休憩用地,實現(xiàn)公園功能的最大化。
四、結語
口袋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最貼近人們日常生活實踐的角色。然而,國內口袋公園的建設由于起步較晚,發(fā)展程度較低,在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上仍有不足。本文提出關于口袋公園的景觀互動性優(yōu)化策略,力求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相關理論體系和設計策略,為設計實踐提供指引。
參考文獻:
[1]董賀軒,劉乾,王芳.嵌入·修補·眾規(guī):城市微型公共空間規(guī)劃研究:以武漢市漢陽區(qū)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18(4):33-43.
[2]余剛.淺談國內外互動式景觀的比較分析[J].西部皮革,2021(4):48-49.
[3]劉曉明.風景過程主義之父:美國風景園林大師喬治·哈格里夫斯[J].中國園林,2001(3):57-59.
[4]戴安荻,李曉策,臧亭,等.公園城市背景下口袋公園及其景觀互動性研究進展與展望[J].園林,2023(7):51-58.
[5]CHAN J,DUBOIS B,TIDBALL K G.Refuges of local resilience:community gardens in post-Sandy New York City[J].Urban Forestryamp;Urban Greening,2015(3):625-635.
[6]衡墩建.智慧健身:健身器材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5):32-33.
[7]張藝瓊.基于場所精神理論下的城市口袋公園設計策略應用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2.
作者簡介:
于靜儀,碩士,廣州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廖曉穎,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