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裝飾性元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達而類目增多,在書法作品中的重要程度也有所上升,然而在當代展覽中,對于裝飾性元素評價褒貶不一,本文基于美學的視域展開分析當代書法作品中的裝飾性元素,進而探究裝飾性元素對于當代書法的意義及影響。
關鍵詞:裝飾性元素;當代書法;形式與內容
古代書法中已出現許多帶有裝飾性元素的字體和書風,例如商代金文中的象形裝飾文字,這是人類在已有的對文字建立了初步的規(guī)則之后,審美意識的自然生發(fā);漢代的飛白書,書寫節(jié)奏性強,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裝飾性意趣濃厚;春秋中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盛行的鳥蟲篆與宋代的九疊篆,形式美感突出,兩者的裝飾性早已超過了文字本身的實用性;宋徽宗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風,創(chuàng)作特征包含著程式化的裝飾性元素,表現為結構的規(guī)律性與風格的意趣。由以上這些經典的書法作品為例,可見裝飾性元素由來已久,并非在現當代才突然走進大眾視野。
裝飾性元素從屬于藝術作品的外部形式?!靶问健币辉~來源于西方哲學,歷史久遠,它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概念也是美學命題,典型特征是脫離現實生活,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藝術形式的絕對化,認為是形式決定內容,而不是內容決定形式。探究裝飾性元素之前,我們要對形式主義有基本的認知。藝術的形式主義研究是一種具體學科方法論,古希臘時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具體成就如發(fā)現“黃金分割率”、圓球形是最美的圖形等,意在從幾何圖形中尋找美。康德則明確指出,“在所有美的藝術中,最本質的東西無疑是形式”,所以在分析裝飾性元素之于當代書法的意義時,不能越過的討論即是“形式與內容”的爭論,不可單論“形式”,絕大多數會涉及到“內容”。英國藝術批評家弗萊認為,形式是繪畫藝術最本質的東西,由線條和色彩的排列構成的形式,把“秩序”和“多樣性”融為一體,使人產生出一種獨特的愉快。這種愉快感受不同于再現性內容引起的感情,后者會很快消失,而形式引起的愉快感受卻永遠不會消失和減弱。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弗萊的觀點在書法中仍然需要適用,這也是在書法藝術中需要重新審視裝飾性元素的重要原因。在書法中,“形式與內容”相融合的最高境界為“文書俱美”。當代書法家沈鵬曾提出過“書法形式即內容”。實際上,此論斷一經提出,裝飾性元素對于當代書法的意義也需要重新思考。書法中的形式與內容應分開來看,二者對于當代書法的發(fā)展意義以及重要性的程度不盡相同,并非是完全平衡的,裝飾性元素給當代書法帶來的積極意義亦或是弊端都需要重新界定。
一、裝飾性元素在當代書法作品中的呈現
基于全國范圍內展覽的作品形式分類的基礎上,有以下根據裝飾性元素形式的不同而進行的一些分類:多個橫條相拼貼;多個縱條相拼貼;多種字體同時出現;紙上已有底面物象作襯托;紙張做舊;相同顏色作拼接處理;不同顏色作拼接處理;書寫材料不同;用顏料或其他顏色墨汁進行書寫。在此分類基礎之上,下文以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的具體作品展開分析。
圖1這幅作品中以顏色的拼接為主要的裝飾性元素,利用紙的色彩進行拼接的裝飾性元素給人感性的第一印象,這種感性的印象會對視覺進行沖擊,正如弗萊所說的“形式引起的愉快感受”。不同顏色紙張進行拼接這一裝飾性元素早在唐代經典草書作品《古詩四帖》中就已體現,它的書寫材料由五色箋組成,全國性展覽中,以出挑的色箋效仿《古詩四帖》形式感的書者不在少數,且很多是比較現代化的顏色,也不再是單單地追求紙的做舊而進行的染色,一些現代化的元素和色彩使傳統(tǒng)的書法作品有了新的面目。
圖2這幅作品中,做舊的裝飾性元素一直是展覽中熱門的元素,這幅作品使作品正文的做舊底色與封面的藍色花紋圖案形成對比,做舊這一裝飾性元素在古代書法中實則為自然生成的形式效果,在當代卻成為了作品的裝飾性元素之一,這也使裝飾性元素完成了在當代的轉型。不過這一類裝飾性手法在當今書壇褒貶不一,仍有一部分書者在遵循傳統(tǒng)書寫的形式感,不過多地加入裝飾性元素。
圖3這幅作品是繪畫與書法相融合性的裝飾性元素。這幅作品外部圍繞了繪畫中的花紋裝飾,而這種花紋裝飾的拼接,并非是由書者進行手工拼接,而是預先用電腦設計花紋形式后直接印刷成整張書寫用紙。這種技術直接致使更多的繪畫中經典的片段型花紋能夠被運用到書法作品中,設計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多。
除了官方舉辦的展覽,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已經有獨立且成熟思想的書法家舉辦的個人展覽。此類展覽是書法家將從傳統(tǒng)書法或者自我的書寫經驗中獲得的某一精華部分進行放大、夸張書寫,又或是將某一書體中裝飾性元素進行深入的挖掘,突破我們已有的審美經驗,讓人耳目一新。同時社會中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許多作品顯然打破了我們對傳統(tǒng)書法作品的思維定式,甚至將已有的空間全部打散,把所有的字的部分散向整幅文字,突破空間的束縛,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由書寫的樂趣。橫豎不再是唯一的章法,強烈的陌生感是許多觀者的第一感受。打破認知,重構審美經驗,是當代書法較為創(chuàng)新的一面。
二、當代書法作品
中裝飾性元素的藝術接受
接受美學認為,任何藝術文本都不是獨立的存在,而僅僅是一未完成的、本身并不能有獨立意義的結構,它變成藝術作品,只能靠接受者的接受使之具體化。將接受美學觀運用到書法欣賞領域,意味著書法欣賞思路的轉換,即注重書家單純的創(chuàng)作出作品到既注重創(chuàng)作又注重接受者欣賞上來。關注書法欣賞領域欣賞者的接受效應,是提高書寫水平乃至傳播書法文化的一個重要措施。因此,運用接受美學觀,對于探討和研究當代書法中裝飾性元素的藝術欣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代書法中裝飾性元素的藝術欣賞
在藝術接受活動中,藝術欣賞是一種最主要的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接受方式如藝術批評、藝術史研究的基礎。觀者在接受書法作品之前,內心會先形成一種期待視野,這種期待視野,換到書法中來講,就是在藝術欣賞之前,觀者已有的書寫經驗、審美取向、審美心理以及觀者的藝術心理定勢里去接受時代傳達的信息。這許多復雜的因素,構成了觀者的審美期待,從觀者的心理出發(fā),他想要看到什么樣的作品,在一位觀眾的內心里其實已經有了一個預設。這個時代傳遞的信息影響著每一個人的預設,因為不可能有人脫離社會與時代的全部信息而獨立這一切之外。有了這些基礎后我們再來分析裝飾性元素的藝術欣賞。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這種來自于個人生活經驗以及社會、時代傳達的信息中,決定了觀者對于書法作品的接受的基本態(tài)度、褒貶情況以及作品對于觀者的影響程度。在書法中,接收主題的定向期待來自書法形成之初,或者說是文字形成之時再到已發(fā)現的所有書體、作品,讓人很難去定義接受主體已有的經驗。本文只能根據書壇大多數的聲音以及主流認知作為樣本,客觀地展開對裝飾性元素的藝術欣賞。
對于以上幾種裝飾性元素,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說,它們的成因有兩點。首先是書者的審美意趣所致。以古代書法中宋徽宗的“瘦金書”展開說明,熊秉明先生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曾提到,趙佶是宮廷氣息所致的唯美主義者,我們看到當時代的裝飾性元素中,同樣地折射出了書者思想中的唯美主義,不單是大眾主流審美意義上的美,而是書法中獨有的與古代傳統(tǒng)書法相通的藝術美,在形式與內容中皆有體現。這種藝術美將致使古代傳承下來的一些裝飾性元素在當代科學技術的輔助之下,豐富性明顯提升,也使得當代書法作品的裝飾性元素與其內容配合得當,不顯突兀。其次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當代書法形式的更新所致。前文中提到的與繪畫相結合的裝飾性元素,不再是書者進行手工加工的拼接,而是成品,造紙業(yè)技術有了新的發(fā)展,作品紙的完整、精細程度,都與以前有了大的提升,這種工藝使得裝飾性元素成為一種設計,書法中的分工變得更加明確,裝飾性元素也會有更多的面貌生發(fā)出來,這也得益于分工的明確。單獨來看實質性的結果,當代書法中對于裝飾性元素的實際接受程度遠比書壇吶喊反對的聲音要強得多,對于書者來說,參加展覽的作品無疑已經證明了裝飾性元素在展覽中的地位,也可以說相較古代而言,形式在書法作品中所占比重不斷升高。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古代時候的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經濟基礎并不牢固,所以作為上層建筑的書法形式更加式微;二是因為書法的傳統(tǒng)本體還未經受許多外來思想的浸潤,大家更注重內容,形式也一直不被人關注,在西方美學思想逐漸被國內學者所接受,才產生了這些新的思考。
(二)當代書法中裝飾性元素的藝術批評
書壇中一直存在的反對聲音是從藝術接受的另一方面——藝術批評的角度來看裝飾性元素。反對的聲音無非有這么幾種,如形式蓋過了內容、傳統(tǒng)書法的喪失、痛批當代書法中的“怪力亂神”,等等,我們應從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首先,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一直是書法作品中很難權衡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各類展覽上面,也明顯能夠觀察出當代書法與傳統(tǒng)書法之間就此問題似乎斷層了一般,兩者很難有接壤的地方。當代書法中的形式更為夸張,創(chuàng)新程度較強,這種強烈的沖擊力使得當代書法作品沒有過渡期,也更顯浮躁。其次,遵循書法傳統(tǒng)的保守一派認為,當代書法失去了古人的傳統(tǒng),肆意創(chuàng)新,也可以說是沒有根據的創(chuàng)新,這也致使裝飾性元素被認為是所謂的“面子工程”,書法的本質、意義都不同程度的喪失。這個問題也緣于改革開放后,不同地域的思想碰撞過后的結果。當代書法中的一些較為前衛(wèi)、革新性的想法以及創(chuàng)作,使得當代書法的面貌煥然一新,可是這種煥然一新在別的領域或許是件好事,在書法中我們很難去將這種煥然一新當成前進的標志。這是因為書法藝術的巔峰普遍被認為已經定格在其實用性最強的時刻,而當代書法的實用性,在電腦、手機橫行的互聯網時代,在推崇低碳的無紙化的倡議下,幾近消失,當代書法作品中的裝飾性元素也不被認可,但實際上書法作品的裝飾性已經在當代達到了一個極點。
三、裝飾性元素對于當代書法的影響及意義
裝飾性元素對于當代書法來說,可以是錦上添花,也有可能起到消極的影響。在現在技術如此發(fā)達的情況下,裝飾性元素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展前景,都會有更多的進步,復雜程度也會隨著工藝繼續(xù)上升,甚至可能會發(fā)生新的質變。同時,在這種境況下,單獨來看此種元素,它的發(fā)展不僅對于書法,對于其他門類的藝術來說,都會有全新的表現。當然,對于一些有著對傳統(tǒng)深厚的理解力的書者來說,此可謂錦上添花,前提是書者已經對傳統(tǒng)的筆法、風格有了扎實的掌握,書法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在此有了新的結合,才能開創(chuàng)新機,將一些裝飾性元素的優(yōu)點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書法的巔峰期是已然過去還是會有新的變數現在還難以預料,這點我們暫且不談。但是在當代書法中,過度的裝飾性、夸張的手法及不切實際的創(chuàng)新也是同步出現的,這種現象會致使裝飾性元素被打上貶義的標簽,這也會使傳統(tǒng)書法與當代書法的分歧愈演愈烈。當代書法中前衛(wèi)的元素甚至會被直接認為是“怪力亂神”,極端的例子會將傳統(tǒng)書法置若罔聞、只顧創(chuàng)新,不得不說是嘩眾取寵,丟失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審美本質。此外,不可忽視的現實因素是裝飾性元素使書法作品的商品屬性更為明顯。藝術生產異化的情況在書法藝術中是很常見的。古代書家大多數是有著良好的出身和經濟基礎,少數則窮困潦倒,然而現代的書者,想要成為書法家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現實因素的擠壓以及資本的侵蝕。這種侵蝕,不僅只針對作品,也針對書法家的藝術理想。通俗一點來說,當書法這門藝術的門檻變低以后,每個人的初始機會變得幾乎相同,經濟基礎差的書法愛好者,就會不可避免地將裝飾性元素作為提升書法作品商品屬性的手段,不同類別的裝飾性元素會使書法成為更加迎合大眾審美的作品,這可能會使書法作品失去書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層面的意義。
因此,處理好裝飾性元素在當代書法作品中的比重是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書法作品帶給觀者的首要是一種視覺感受,再從形式和內容的角度來看,裝飾性內容屬于感性的認識,而對于作品內容——本體部分的欣賞中,摻雜的理性因素偏多。裝飾性元素的欣賞主要是根據視覺沖擊而來的,這種視覺沖擊會使人的感官第一時間接收到信息,進而有了對作品的第一印象,也可以說是作品的感性外觀。這種第一印象在對于書法作品的評價之中,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合理的裝飾性元素,會使作品錦上添花,以至于在后期觀者理性思考書法作品的書體、書風之時,裝飾性元素能適當掩蓋一些不足之處,
裝飾性元素會使整幅作品更具有完整性,它影響著一幅書法作品的格調及品味,比如題簽、落款時使用不同的書體,或是使用拼接手段等。這些元素的出現,都會使書法作品的格調以及品味發(fā)生移位。比如,作品紙張顏色稍加復古色彩的作品,會有做舊的效果,展現給觀者的是想走入傳統(tǒng)的印象;作品紙張顏色稍加靚麗出挑的作品,自然與復古、傳統(tǒng)這類的關鍵詞脫離關系,更加具有現代的意味。裝飾性元素對于作品格調雅俗之分具有更大的影響,所以在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中,裝飾性元素是每位書家都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處理得當才能使書法的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9.
[2]龍宇欣.宋徽宗趙佶親筆與代筆書法考辨[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0.
[3]彭志文.箋紙上的書法與設計[D].蘇州:蘇州大學,2016.
[4]紀祥.談接受美學與書法藝術欣賞[J].大眾文藝,2008(6):63-64.
[5]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6]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胡越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