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底,沈從文隨中國作協(xié)參訪團共八人至江西參觀、休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此次江西行被沈從文認為“打破了歷來出外參觀記錄”。他參加了各類座談,并創(chuàng)作了二十來首舊體詩,開啟了文學上的“新階段”。
第二年,沈從文江西行《詩草組詩》在《人民文學》發(fā)表。他創(chuàng)作古體詩的熱情持續(xù)高漲,靈感如同積蓄多年的泉水噴涌而出。如果說江西行創(chuàng)作《匡廬詩草》是一個序曲,那么1962年6月下旬在青島創(chuàng)作古體長詩《憶玉蘭花》,可謂沈從文1949年之后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頂峰。在這首詩中,沈從文描繪出一個白云繚繞、雄奇瑰麗的仙境……
沈從文為何要來青島創(chuàng)作這首古體長詩?這首長詩中埋藏著他的哪些人生往事,隱藏著哪些精神密碼?長詩中堪比洛神的女性原型是誰?本文試圖為讀者們揭開《憶玉蘭花》長詩中的謎團。
公園憶往:滄海明月一滴淚
1962年春天,沈從文的心被春水涌動的詩興浸潤。他在江西參觀考察時所作的古體詩發(fā)表,給諸多好友帶來驚喜與新奇。不過,有好友指出,詩作政治色彩過于濃郁,與時下流行的詩文并無太大區(qū)別,缺少了他文學作品中“固有的幻異抒情特征”。
在從江西返回北京的途中,沈從文意識到這組古體詩文氣充沛,卻失了他文筆中的靈動,略有僵硬之感。他想在此水平上有大的突破,此時心中隱秘的一角被神秘的手無意間撩開,往事如同嶗山的云海一樣升騰,將他籠罩。此后的日子,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一個形象便在他的腦海中愈加清晰。人生中的遺憾、嶗山古白玉蘭樹下的邂逅、青春年華的錯過……種種復雜而微妙的情感包裹著一粒砂,正如孕育著一顆光滑細膩的珍珠。
嶗山上的往事,就應該在青島寫出來。1962年6月下旬,沈從文悄然一人,來到青島。這次來青島,沈從文應是自費。
故地重游,人海之中,沒有人知道這位白發(fā)老者是誰。沈從文在黃海路4號青島療養(yǎng)院住下,那里距離匯泉海水浴場(今青島第一海水浴場)近,離中山公園也不遠。這次來青島,除了為寫詩,還為高血壓休養(yǎng)的原因,他“希望從含碘較多的海風中吹吹,稍稍減輕心臟和腦中壓力”。
沈從文每天沿著海邊散步兩三個小時,幾乎天天到中山公園里走走。公園里,櫻花大道是主路,玉蘭路、海棠路、丁香路花徑幽深曲折。走累了,他就在公園的長椅上休憩,觀察來來往往的陌生游人。草坪一側,有旋轉木馬不知疲倦地巡游。孩子們嬉戲的笑聲讓沈從文覺得頗有趣味,也讓他有點傷感,時間啊時間,“如茵草坪側,木馬轉不停,童稚轉盛年,盛年轉成塵”。
“日月走雙丸,倏忽三十春?!弊诠珗@的長椅上,沈從文閉上眼睛,看到青年時的自己,向此時的自己走來。
1931年8月,沈從文結緣青島,在國立青島大學(后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執(zhí)教。他住在福山路3號,臨近中山公園。一次,沈從文寫作寫累了,便到中山公園散步。他看到兩個花匠正忙忙碌碌。公園里剛剛開辟了幾條花徑,花匠在路兩旁挖坑,移栽花木,填土灌溉。沈從文饒有興致地觀看,趁兩個老花匠休息時,和他們聊了起來。當?shù)弥矍斑@個年輕人是剛來國立青島大學教書的先生時,花匠熱情地講起公園的歷史。原來,中山公園最初是德國人建的植物試驗場,兩個老花匠更是對公園里的花木了如指掌,如數(shù)家珍。
聊完中山公園,一個老花匠指著遠處信號山南麓的德國總督官?。?934年定名為“迎賓館”)說:“看,德國總督的住宅。仿照德國皇宮的樣子,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建造,一個古堡式樣的大別墅,院子里花木繁多?!钡聡偠焦氽≡煨椭溲?、裝飾之豪華、輪廓線條之優(yōu)美、色彩之瑰麗,兩個老花匠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沈從文看著他們用手比畫著,唾沫星子亂飛地講,覺得挺好玩兒。
“我們在德國總督官邸院子里栽花、種樹,親眼看到德國太子‘巡幸’?!薄懊總€房間都依據(jù)某某世紀布置,一切用具各不相同?!?/p>
兩個老花匠打開了話匣子。德國人原計劃準備長遠占據(jù)青島,把青島建成他們的“海外省”,但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戰(zhàn)敗,日本接管了德國在青島的特權。迫于生計,兩位老花匠又被日本人拉去,在貯水山下營造的日本“神社”種花?!扒鄭u老百姓把‘神社’稱為‘日本大廟’。過了幾年,咱們把青島收回來了,雖然賠給小日本不少銀兩,但這漂亮的城市是咱們自己的了。俺倆在公園種花已經(jīng)快十年了……”
坐在長椅上的沈從文睜開眼睛,兩個老花匠不見了,但他們當年栽種的花木已是“上枝曳蔭,不見天日”。沈從文站起身,繼續(xù)在公園里漫步。前面山坡上的薔薇連成一片,絢爛繁復,風把薔薇馥郁的芬芳吹得很遠,似乎連天上的白云也被熏染成香甜的味道。
來到小西湖,出水芙蓉綻放,荷花亭亭玉立。已是黃昏時分,沈從文在湖畔的長椅上坐了下來,諦聽公園里發(fā)出的各種細密的聲息。閉上眼睛,國立青島大學同人楊振聲、聞一多的音容浮現(xiàn)在他眼前,忽然,云霧彌漫,楊、聞二人被升騰的云霧淹沒。云端一位美麗端莊的女子,宛如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出現(xiàn)在沈從文眼前,她緩緩降落,佇立在一株高大的白玉蘭樹下,樹上繁花怒放,樹下落花盈寸,如一張白玉蘭花瓣做的地毯……
再次睜開眼睛,一切消失。沈從文的眼角滴落一滴淚,圓滿過后的月亮升起來了,滄海明月一滴淚,為誰而流?
嶗山仙境:星光虹影或可證
1962年6月下旬,在匯泉灣澎湃的潮音之中,在窗外唧唧的蟲聲中,沈從文完成了一首融合了游仙與紀實、仙境與秘境、敘事與抒情的風懷詩的初稿。這首七百余字的古體長詩被他命名為《憶玉蘭花》(又名《憶嶗山》《白玉蘭花引》),后又經(jīng)過不斷的修改,故而有了多個版本。
1975年,沈從文曾將此詩題寫在黃永玉的《木蘭花長卷》上。同年,臧克家索詩,沈從文又以此詩書贈。臧克家于1930年考入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后轉入中文系)。在青島,沈從文與臧克家有兩個學年的交集。后來,兩人同住京城,有師生情誼又都寫詩,沈從文認為臧克家“可能是唯一在三二、三三年前后也上過嶗山,還同樣看過上清宮的古玉蘭花的當事人”。然而,沈從文在信中再三叮囑臧克家:“這種作品,本來不是為供多數(shù)不相干的陌生人‘欣賞’而寫的,所以盼望不必再費錢裝裱,也不必隨便給人看,因為屬于個人抒情或敘事,都不適合當成‘客室’以至于‘書房’的裝飾品,更不宜成為不相干人茶余飯后指指點點的玩意?!?/p>
《憶玉蘭花》開篇即奠定了全詩的懷舊基調,也預示著詩歌中將出現(xiàn)一個雄奇、瑰麗的人間仙境,一段浪漫唯美的故事。
夜半有蟲頻擾我,欲睡難作伏枕臥。
引思深感生命奇,卻憶海月車輪大。
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寫實,沈從文寫到三十年前與楊振聲、聞一多等人同游嶗山的經(jīng)歷。當時,他們一行人住在上清宮,“嶗山上清宮《聊齋志異》提到的玉蘭,還活得極有精神,花朵較小,樹干得兩人抱”。
白云蓬蓬海上來,雙鹿云車瞬息過。
中有帝子擬天人,大石磐磐邀同坐。
秀眉明矑巧盼睞,綠發(fā)茸茸草梳裹。
白鵠宛轉延素頸,翠羽明珰故消墮。
來不言兮去不辭,微笑輕顰心印可。
沈從文在詩中注釋:白云洞奇景之一,即海云景象。先是水平如鏡,能遠及數(shù)十里外,小小白帆魚(漁)船也十分清楚。隨即一小簇白云忽起,迅速擴大面,滾滾馳逐,一會會海面就全部封裹于白云中!
在這樣的人間仙境中,在嶗山古白玉蘭樹下,沈從文遇到一位美如洛神的女子:“來不言兮去不辭,微笑輕顰心印可。”他們一起賞花,一起看云海日落,彼此吸引,心生愛慕。然而,驚鴻一瞥的短暫相逢后,是莫名的惆悵:“日月不停走雙丸,如煙成塵永相左。海市蜃樓難重期,不如園中自種‘人參果’?!焙髞恚驈奈呐紶栂肫疬@段經(jīng)歷,也想象過另外一種可能,“當時若稍進一步,一切即將大不相同矣”。
關于這首憶舊之作,2002年出版的《沈從文全集》收錄的版本是《白玉蘭花引》,注釋比較簡單。與沈從文邂逅的這個“女神”究竟是誰?云山霧罩,欲說還休,引起了學界的猜測,一些學者進行考證,試圖破解謎團。而在2020年出版的《沈從文全集·補遺卷第1卷》中收錄有《憶玉蘭花》這一版本,注釋十分詳盡,謎團亦被揭開。這位“翩若驚鴻”的“洛神”正是國立山東大學外文系新聘的講師周銘洗。
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筆者結合沈從文的詩與跋,可大致還原其詩中所載游覽嶗山的經(jīng)過。
1932年暑假,為迎接新教師,校長楊振聲率領教師們游覽嶗山,聞一多也在其中。所以詩中有這樣兩句:“同看奇景五七人,聞才雄桀楊穩(wěn)妥,豪情舉杯能三續(xù),興來攀高足忘跛?!蓖魃降倪€有趙太侔、俞珊。趙太侔是詩中的“假洋人”,喜歡打撲克。俞珊是詩中的“山鬼”,即沈從文在注釋中提到的“演員”。當時趙太侔正在追求俞珊,因而有這樣的詩句:
山鬼三五次第逢,木葉為衣心如裸。
時近清流濯素足,還摘山櫻邀同嚼。
遙聞風音囀碧空,厭聽山魈熱親“?!?。
同游的隊伍中有十多位女教師?!坝幸粋€神情身材全如拉飛耳(拉斐爾)所繪圣母的外文系新近回國講師,在教師歡迎會上知道姓周,會后又知道是X最小女兒,在京某天主堂中學畢業(yè)后,即去美在一舊教女子大學畢業(yè),回國還只三個月。”
在白云洞巨大的巖石罅隙中,沈從文發(fā)現(xiàn)一叢叢野生的百合花?!耙盎ù寰齐y醉人,百合清芬顏易酡?!彼爸kU,到十丈高懸崖下,采摘了一大把朱砂色的百合,準備送給沉靜的周銘洗。孰料,花被俞珊搶走,搶先送給了她。
那些日子里,沈從文與周銘洗一起在古玉蘭樹下賞花——周銘洗看花,沈從文看看花的人。兩人一起觀賞云海,并做了一番交談。他們之間有一種吸引力,“我感覺這里似乎有一點青色火焰在什么人心中燃燒,而且在破壞原有在沉醉中的平靜”,但沈從文始終無法邁出那關鍵的一步。
不過,筆者經(jīng)考證發(fā)現(xiàn),沈從文詩中所寫與現(xiàn)實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事實上,1932年暑假,楊振聲已經(jīng)辭職,趙太侔接任校長。聞一多因為學潮被學生驅趕,7月中旬和陳夢家一起離開青島,游覽泰山。聞一多下山后就去了北平,8月應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因此,1932年暑假游覽嶗山,不會有楊振聲和聞一多的身影。筆者又查詢山東大學檔案資料,資料顯示,周銘洗是1932年9月到校的,因此她也沒有參加當年暑假的嶗山游。此外,暑假游覽嶗山早已過了白玉蘭開花的時節(jié)。
當然,這些矛盾并不能消減這首詩的藝術性。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與詩歌,調動了自身生活經(jīng)驗的總和,是人生經(jīng)歷的提煉與升華。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可以發(fā)生在文學與藝術的殿堂中?!稇浻裉m花》詩中描述的場景,更多的是沈從文的想象,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造。正如沈從文在這首詩的注釋中所說:“詩或音樂的形成,有時或來自虹影星光的一剎那間,只有愛能擴大愛。”“這種星光離人間極遠,說不定卻能支配某些人的一生,即因此而產(chǎn)生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學藝術!”
《憶玉蘭花》長詩是沈從文“有情”文學的一個頂峰,詩中處處可見他對天地萬物的妙賞。他將前世今生、天地人神貫通,將風景畫的白描與抽象的抒情完美結合,將文學性靈與文物素養(yǎng)共同化育,有玄心超越自我,有洞見超越時代。深情,是他赤子之心的真誠生發(fā)、精神氣質的自然流露。
不過,自在青島創(chuàng)作此詩,沈從文就沒有想過發(fā)表。畢竟這首詩與時代格格不入,而且詩中埋藏著他心底青春的秘密,他不想發(fā)表后給人以“粉紅色作家”的口實。限于時代環(huán)境和心境,他故意留下很多謎團和線索,以待“解人”。
創(chuàng)作完成后,沈從文先后為此詩寫了四個版本的跋,在1976年的詩跋中,沈從文寫道:“七十進四,寫畢時已夜深人靜,不覺眼濕?!薄叭酥星?,亦復可憫!”晚年沈從文又想起了周銘洗。她是星光,她是虹影,她是沈從文心中隱秘的“洛神”。那么,現(xiàn)實中的周銘洗,究竟是何人?
周氏銘洗:秀眉明矑巧盼睞
1925年8月下旬的一個午后,北京香山,一位十二三歲的少女,在池塘邊盛開的荷花上,捉到了一只休憩的綠蜻蜓。她開心地驚呼,用小手輕輕地捏著蜻蜓的翅膀,風一樣闖進雙清別墅,給父親周大烈看。熊希齡和梁啟超看著這個可愛的女孩,不禁微微一笑。
這一幕被在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工作的沈從文看到。他對這位少女的神態(tài)印象深刻。這個小女孩叫周銘洗,是詩人周大烈的幼女。
以上為沈從文在《憶玉蘭花》長詩注釋中記述的一段往事。不過,這其實是沈從文的一個障眼法。周銘洗生于1904年,只比沈從文小兩歲,但沈從文卻把她寫成了一位十二三歲的小姑娘。
此外,在《憶玉蘭花》注釋中,沈從文還記錄有兩人間的一段對話:
下面松林間卻有一個女同事叫她,她不即作答,卻回過頭來,向我低低的說:“謝謝你,把我?guī)Щ氐竭z忘了多年的小時候舊事。你的作品我看過幾本,是從燕大一個老同學在圖書館工作介紹的。寫得很好。寫鄉(xiāng)村女孩子特別好,背景和極好的水彩畫差不多??蓻]料想到,你就是在香山圖書館作事的那一個……我還依稀記得說你是熊伯伯親戚,可不曾找過他。到香山工作,還是梁伯伯介紹的!不想這十多年,你寫了那么多好小說!”
經(jīng)過攀談,他們確認了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的那個場景。因為有這樣一段共同的記憶,兩人關系似乎更加了一重默契。
湘潭周大烈(1862—1934),字印昆,號夕紅樓,出生于官宦世家。周大烈與江西義寧陳氏三代都有深厚的交情,曾教陳寶箴之孫陳師曾詩文、書法,又在陳寅恪父親陳三立創(chuàng)建的南京思益小學教國文、歷史。1905年,周大烈爭取到湖南官費名額,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政治大學,曾拜訪同在日本的孫中山先生。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周大烈以湖南省名額當選眾議院議員。1917年,周大烈出任張家口稅務署監(jiān)督,因看不慣曹錕賄選總統(tǒng),憤而退職,隱居北京香山,以詩書自娛,著有《夕紅樓詩集》八卷三百三十四首,另有《清故宮詩》一百首存世。周大烈個性耿介,喜好交友,與清末民初名流多有交往。
周大烈共育七女。老六周俟松,青年時代與鄧穎超是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同學,1928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后赴武昌第一女子中學任教,1929年嫁與著名作家、文學家許地山。
周銘洗是周大烈的第七女。她和姐姐周俟松的求學經(jīng)歷基本相同——入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不同于姐姐的是,后來,周銘洗赴美國留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后回國,最初在北京大學任講師,1932年9月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外文系講師。
對這位老師,國立山東大學外文系學生柳即吾亦有回憶:我是1931年考入這個學校,于1935年畢業(yè)的學生……當時的名教授和名講師,外文系有水天同、李茂祥、戴麗琳(美國人)、陳逵、周銘洗、鄭成坤、趙少侯、葛其婉(德國人)、孫方錫、鄧初(兼校醫(yī)室主任)。
1933年8月,沈從文離開青島,回北平協(xié)助楊振聲編輯教科書。雖然沈從文與周銘洗在青島只有短短一年的交集,但周銘洗這個人進入了沈從文的精神世界。在沈從文眼中,周銘洗明眸善睞,顧盼有情,面容姣好,五官精致,有一種脫凡超俗的美。周銘洗經(jīng)常穿一襲黑衫,沉靜似水,難怪沈從文說她有修女的氣質。
周銘洗只在山大外文系任教一年。1933年秋,她辭去山大教職,被青島圣功女子中學(今青島七中)聘為校長。當時,周銘洗在山大當講師月薪一百元,擔任圣功女子中學的校長月薪一百六十元。
作為校長,周銘洗給圣功女子中學帶來了一系列新氣象。
東海浩蕩兮泰山高崇,圣功介其中;
后枕山,前面海,景色優(yōu)越無窮。
壯哉,麗哉,我圣功!
師生聚首兮金冶玉攻,敬業(yè)尚藝樂融融。
敦厚以崇禮,守道能飭躬,學舍飄揚洙泗風。
壯哉,麗哉,惟我圣功!
技藝充,學業(yè)隆,道德高,情感豐;師也生也意趣同,師也生也神志通。
壯哉,麗哉,惟我圣功!
技藝充,學業(yè)隆,敦厚以崇禮,守道能飭躬,一切光榮屬我圣功!
這是周銘洗擔任校長后,約請許地山為圣功女子中學寫的校歌歌詞。
1934年,老舍接過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的聘書,來到青島任教。老舍與許地山是好友。因姐姐、姐夫的關系,周銘洗此前便已與老舍相識,此番更是熱情邀請老舍到圣功女校演講。10月,老舍到圣功女子中學做題為《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講座。他說:“在我幼年時候,我自己并沒發(fā)現(xiàn),別人也沒看出,我有點作文的本事。真的,為作不好文章而挨竹板子倒是不斷遇到的事……”這次講座給全校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周銘洗為圣功女子中學掙足了面子,但她任校長的時間并不長,關于她的記載也不多。1936年卸任校長后,她仍在圣功執(zhí)教。據(jù)學生金心回憶:“1945年,我考入青島私立圣功女中。那時日本還沒投降,及至開學時,這所由美國天主教于1931年開辦的學?;謴土擞尚夼芾淼木置?。教我們初一英語的就是周銘洗先生。那時她已是修女,我們稱她周修女?!边€有學生回憶,周銘洗曾擔任教務主任等職。
1949年,周銘洗離開了青島,在美國繼續(xù)從事教育工作。周銘洗終身未嫁,1996年以九十二歲的高齡辭世。
沈從文在《憶玉蘭花》一詩的注釋中提到周銘洗的命運:“在學校(山東大學)不習慣,回到市里一個天主教女子中學作主任,不到卅歲便死去了?!憋@然不確。這也是小說家的障眼法。
沈從文《憶玉蘭花》和四個版本的“跋”,故意留下很多矛盾,也留下了線索,讓后人“索隱”。也許,他早就料到這篇詩作必將傳世。面對種種考證和解讀,在嶗山云海之間,青峰之上,沈從文從水云之中,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臉,透著鄉(xiāng)下人狡黠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