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討論如何通過項目化教學來助力語文素養(yǎng)的落地,實現(xiàn)學生的“大成長”。
【關鍵字】項目化教學 語文素養(yǎng) 跨學科學習
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已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項目化教學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將學生置于真實的項目任務中,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還能在實踐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理論引領,教材解讀
項目化教學是一種跨學科的探究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它根植于建構主義理論和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由原本的知識傳遞者變成教練引導者,學生在做中實現(xiàn)知識、能力、價值觀的全面提升,實現(xiàn)從以往的先學后用到在做中學、在用中學。項目化教學還可以是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設計問題的解決思路,深入實踐驗證問題的解決方案。該方法能切實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勇于質疑、敢于挑戰(zhàn)、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能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發(fā)展技能,從而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外內容的理解”,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一要素,筆者以項目化的方式開展《自相矛盾》一文的教學。具體地,筆者通過真實的驅動性問題,讓學生依照“捕捉興趣—角色體驗—表達領悟”的路徑體會知識與生活的鏈接,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探究,以此推進項目化教學。因此,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學習字詞—精讀、精講課文),筆者在項目化教學開始之前,先給學生布置兩項任務:把課文讀通,讀熟練;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學生通過組建小組,在課前開展調查合作,激發(fā)了認知能力與合作能力,初步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并思考如何解決。
二、學科跨越,“項”上生花
項目化教學的跨學科實施是指為培養(yǎng)跨學科素養(yǎng),整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科內容而開展的主題教學活動,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開放性等特點。在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中,它強調知識的整合、問題的解決、價值的關切,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
在《自相矛盾》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捕捉興趣”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以齊讀、個性化讀、合作讀、賽讀等不同的閱讀方式來豐富他們對課文不同角色的體驗,以此習得閱讀的成就感和對課文角色的熟悉度。在閱讀的高潮之處,筆者讓學生以“×—×—×—”的節(jié)奏拍手,并引入歌訣式范讀,以此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將音樂學科的內容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方法,把課堂延伸至課外,也讓他們學會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選擇不同的讀法。隨后,筆者向學生提問是否還有不同的讀法。有的學生演示變換節(jié)奏讀,有的同桌合作說唱表演讀。動感的節(jié)奏帶動學生們邊讀邊拍打節(jié)拍,輕松熟練地讀通了課文。還有的現(xiàn)場譜曲,以戲曲的形式來讀課文,整個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完成了學習文言文讀為基礎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協(xié)作能力。
在朗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文的理解,讓他們分角色演繹課文的內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筆者作為輔助者相機對學生進行指導。如在學習“矛盾”兩個字時,筆者出示矛和盾的實物圖片及它們的象形字來做補充說明,輔之以古代戰(zhàn)場上使用矛和盾來作戰(zhàn)的視頻,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文字形成的歷史,也對兩種兵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筆者還給學生布置課后設計并制作矛和盾的作業(yè),這樣打破常規(guī)的“你讀我講”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既讓他們記住了字的音形義,又滲透了美術學科的學習,促進了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三、“項”上延伸,聚力成長
項目化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者、知識及情境的交互作用。同時,項目化教學注重情境的真實性,強調只有在真實的項目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因此,在《自相矛盾》第二環(huán)節(jié)“角色體驗”的教學中,筆者先創(chuàng)設了“叫賣”的情景,指名學生表演楚人“吆喝叫賣”的場景,然后路人(筆者)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可能會出現(xiàn)幾種情況呢”,以此激發(fā)學生開展深度的探究實踐。小組分析得出三種情況并繪制了相應的思維導圖:如果矛刺破了盾,說明矛果然鋒利,可盾卻不堅固;如果矛刺不破盾,說明盾果然堅固,可矛卻不鋒利;如果矛彎、盾破,說明矛不鋒利,盾也不堅固。筆者提出:“我們發(fā)現(xiàn)楚人說的情況不能同時成立,文中是怎么說的?”學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贝藭r,筆者點明文章的主旨:“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這就是自相矛盾?!边@樣的教學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說教”教學,而且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
四、落實項目,水到渠成
注重實踐性是項目化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要整合語文要素,為學生架設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學習支架,讓學生懂得將課堂知識與生活相關聯(lián)起來,運用課堂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而促進整個學習任務的有效完成,助推學科能力提升和思維發(fā)展。
如在經(jīng)過前述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后,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就水到渠成了。如有個同學提出:“最近,我們村正進行美麗鄉(xiāng)村的建設,街道上刷了一面面大白墻,為防止他人破壞,墻面的邊角處寫上了‘禁止涂畫’的字樣,這四個字和禁止他人涂畫不就是矛盾嗎?不久,白花花的墻面上還留下了許多宣傳標語?!惫P者抓住契機,肯定了學生敏銳的洞察力:“這兩者有行為和目的間的矛盾,還存在哪些關系?對這種情況,你們有什么建議呢?請拿出紙筆,寫一寫吧。”學生小練筆后,某同學匯報:“這是一種行為和信息的沖突?!雇慨嫛鶄鬟_的信息是要求別人不要涂畫,保持墻面的整潔,但宣傳標語本身也是一種涂畫行為?!庇忠煌瑢W說:“我認為他們之間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為做好美麗鄉(xiāng)村的建設,需要大力宣傳鄉(xiāng)村的特色,就要有宣傳內容。我們不能既要宣傳美麗,又要求不能亂涂亂畫。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傳達‘禁止涂畫’的信息,如可以用電子顯示屏、可擦除的標簽、貼紙等。雖然‘禁止涂畫’字樣與其所傳達的信息之間存在著矛盾,但并非無法調和。通過巧妙和創(chuàng)意的方式傳達這一信息,就能做到相得益彰?!惫P者陳述總結:“同學們說得真好,在生活中那些潛藏于日常瑣碎的矛盾實例,常常伴隨著意想不到的轉折,他們不僅是人性多維的表現(xiàn),也是推動個人反省與成長的契機。這些看起來自相矛盾的情況本身并沒有錯,我們要正視矛盾,根據(jù)不同時間、不同情境,運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矛盾。否則你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時間既夸自己的盾天下第一,又夸自己的矛天下第一,那就成了——自相矛盾?!边@樣結合生活實踐的討論,緊扣文章蘊含的深刻道理:說話做事不能前后抵觸、不相應合,要實事求是、言行一致。
綜上,項目化教學通過任務的分工和協(xié)調,不只是解決項目中的問題,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意識。整節(jié)課以項目化教學的形式開展,整個課堂也“活”起來了,從課前的調查預習到課堂中的參與度、學科的融合、思維火花的碰撞、個性化的領悟表達,學生以自身的體驗和實踐獲得了對知識的體悟,實現(xiàn)“小項目”贏得“大成長”的過程。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三溪第二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王振輝)
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很多語文教師對教學不斷地進行探索,優(yōu)化教學策略和途徑。本專輯的這幾篇文章,分別從學科融合、學習任務群導向下的教學、信息化背景下的深度學習等方面,闡述了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策略和路徑,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