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jié)是紅色沃土。1936年,紅軍長征經過畢節(jié)期間,5000余名畢節(jié)兒女參加紅軍,毅然跟隨紅軍部隊一起踏上長征路,爬雪山、過草地,轉戰(zhàn)大江南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原福州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炮兵司令員王玉清就是從畢節(jié)走出去的老紅軍。他的革命故事是畢節(jié)兒女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的生動縮影,是畢節(jié)兒女用信仰鑄就軍功、用軍功書寫忠誠的生動詮釋。
2023年6月23日,王玉清因病醫(yī)治無效,在福州逝世,享年102歲。英雄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故事必將代代相傳,他的精神必將永遠激勵著后人……
千里尋訪傳承英雄精神
從貴州省畢節(jié)市到福建省福州市,相隔近2000公里,然而親人相見卻格外親切?!凹亦l(xiāng)來的人,怎么能不見?”“你們問吧,我是有問必答?!?016年11月17日,由貴州省委、畢節(jié)市委黨史研究室和有關部門組成的“老紅軍口述歷史”慰問和尋訪組(以下簡稱“尋訪組”),赴福州市慰問和尋訪老紅軍王玉清。在王玉清家的院子里,時年95歲高齡的王玉清爽朗的話語,讓尋訪組一行倍感溫暖。
在福建,尋訪組一行對曾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作出重要貢獻的王玉清老紅軍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并送上慰問信和慰問金。通過此次慰問和尋訪,尋訪組征集到珍貴的口述歷史錄音、有關文字史料和圖片資料等。在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尋訪組一行還看到了王玉清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用過的手槍等珍貴軍史文物,王玉清動人心魄的革命經歷和長征途中的故事漸漸呈現出來。
王玉清于1921年12月(農歷)出生于貴州威寧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威寧高原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王玉清從小吃苦耐勞的品格。看著父母每天辛苦地勞作,懂事的王玉清從7歲起,就幫助父母分擔各種家務農活,跟著父母給地主放牛牧羊。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苦付出,卻換不來一頓飽飯,忍饑挨餓成為王玉清兒時深刻的記憶。
有一次在幫地主家干活時,王玉清用石灰水浸泡牛皮,不小心把牛皮戳破了。地主要王玉清一家賠錢,否則就報官處理。迫于地主的威脅和一家人的生計問題,王玉清跟隨父母一路逃難到黔西縣城(今黔西市)。
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到達黔西縣城?!叭藗儌髡f,紅軍殺人吃人,都不敢接近紅軍戰(zhàn)士?!?4歲的王玉清遠遠地看著街上行走的紅軍戰(zhàn)士,不敢靠近?!翱戳艘粫海野l(fā)現紅軍對窮苦百姓很好、很和氣,對地主很兇?!蓖跤袂逭f,紅軍把糧食分給窮人,對老百姓都很好、很客氣,只是對壓榨窮人的地主比較兇。這時一位紅軍戰(zhàn)士來到王玉清的面前,和和氣氣地問:“小兄弟,你想不想當紅軍?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專為窮苦人撐腰。”王玉清從心底里認定:這支隊伍不一樣。
王玉清在得知“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窮人翻身求解放的,部隊里不打人、不罵人,官兵平等,參軍可以一起打土豪、分田地”后,也產生了參加紅軍的想法。在征得父親的同意后,王玉清參加了紅軍,成為紅二軍團電臺班的一名戰(zhàn)士,從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參軍第四天,王玉清跟隨紅軍隊伍離開黔西。走過鳥獸終絕的大雪山、荒無人煙的水草地,王玉清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并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金門炮戰(zhàn)等,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可歌可泣、動人心魄的革命故事。
革命征途閃耀紅色光芒
王玉清踏上革命征途后,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在緊張而艱苦的行軍間隙,總是虛心地向老戰(zhàn)士等請教,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和業(yè)務能力。因為聰明好學,王玉清很快掌握了無線電臺操作的那一套方法,負責收發(fā)電報。
長征途中,紅軍不僅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不停地趕路,還要與國民黨的追兵作戰(zhàn)。由于在軍團部工作,王玉清經常能見到時任紅二軍團軍團長的賀龍?!百R老總很喜歡我,常常用手指彈我的腦袋,還常把重要電報交給我送?!蓖跤袂逭f,賀龍平易近人,而且很關心戰(zhàn)士們,每到行軍最艱難的時候,賀老總都會出現在直屬隊的隊列中,給大家鼓勁?!袄鄄焕??苦不苦?”賀龍親切的詢問和爽朗的笑聲總讓戰(zhàn)士們感受到陣陣暖心?!安焕郏 蓖跤袂搴蛻?zhàn)友們大聲回答。在紅軍隊伍中,王玉清心中產生一種別樣的幸福,更加堅定“我要跟著黨、跟著紅軍干一輩子革命”的決心。
1936年3月28日,紅二軍團從云南宣威田壩臘家進入貴州盤縣(今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境內,并占領盤縣。3月29日,紅六軍團也擺脫滇軍的追截,經云南平彝(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過云貴交界的勝境關進入盤縣亦資孔,與先期占領盤縣的紅二軍團遙相呼應。作為通訊員的王玉清突然接到一個重要任務,將一封電令送給賀龍。王玉清第一時間就將電令交給賀龍。電令中,朱德等要求紅二、紅六軍團西進后再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3月30日,紅二、紅六軍團首長在盤縣召開了“盤縣會議”,及時傳達了紅軍總部的電令和《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最后決定放棄在長江南岸建立根據地的戰(zhàn)略意圖,立即執(zhí)行紅軍總部指示,渡過金沙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合,共同北上抗日。
與此同時,蔣介石很快察覺到紅二軍團要過金沙江,隨即調集重兵和飛機進行圍堵。盡管紅軍先前搶占了石鼓渡口,但因江上沒有橋,船又少又小,不能滿足渡江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賀龍因為著急,神情變得嚴肅,兩道濃眉擰成了疙瘩。但很快,賀龍就想到了辦法,動員紅軍戰(zhàn)士找來木材制作木排代替木船,把重武器放在船上,經過幾天日夜不停地擺渡,部隊順利渡過了金沙江,把敵人甩在身后,繼續(xù)北上。
渡過金沙江后,賀龍右手拿著煙斗,左手指著對岸,笑容滿面地對戰(zhàn)士們說:“老子勝利了!龍云這小子失敗了,看他怎么向主子蔣介石交差!”
紅軍隊伍進入藏區(qū)后,為了儲備更多的糧食,王玉清和戰(zhàn)友們奉命去籌集。因為藏區(qū)人民生活本就極其艱苦,沒有任何工廠,農作物也只有幾種豆類和少量的麥子,糧食很匱乏,加上藏民不了解紅軍的政策,并受當地反動勢力的欺騙和煽動,都跑光了,紅軍戰(zhàn)士只能每個人帶著幾斤炒面當做干糧上路。由于沒有糧食補給,在爬雪山期間,就有很多戰(zhàn)士因為饑餓犧牲在途中。
“金色魚鉤”詮釋紅色信仰
然而,最艱難的還是過草地。進入草地沒幾天,王玉清和戰(zhàn)士們就陸續(xù)斷糧了。電臺班的炊事班長知道后,把自己僅有的兩把炒面給了王玉清?!拔覍Π嚅L說,你把糧食給了我,你怎么渡過難關?”王玉清回憶道,“班長說,走一步算一步吧?!薄昂髞砦覀冏呱⒘耍抑恢浪呛先?,記不住名字了,后來多方打聽也沒有找到他的下落。直到今天我還常想起當時的情景,老班長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今天如果還在世該有多好!”老班長用兩把炒面救下了王玉清,自己卻永遠留在了茫茫草地上。2016年,面對尋訪組,王玉清滿含熱淚,陷入對班長無限的追思之中。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痹谄D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長這樣的無名英雄長眠于茫茫草地,已經沒人說得清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在亙古荒原上奏響了不怕困難、視死如歸的英雄壯歌,寫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不朽篇章,留下了世代傳承、激勵后人的革命故事。
王玉清用行動踐行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在最艱難的時刻,王玉清想到用一根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給戰(zhàn)友們充饑,幫助更多戰(zhàn)友走出草地,讓后人“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看到“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我們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趕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后面。一路上,老班長帶我們走一陣歇一陣。到了宿營地,他就到處去找野菜,和著青稞面給我們做飯。不到半個月,兩袋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長看我們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一天,他在一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個釣魚鉤。這天夜里,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盡管沒有調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边@段文字是小學課文《金色的魚鉤》里的原文。老紅軍王玉清就是《金色的魚鉤》里老班長的原型之一。
2016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老班長兩把炒面救戰(zhàn)友、王玉清釣魚的故事被拍攝成《金色的魚鉤》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與課本內容不一樣的是,王玉清“老班長”沒有犧牲在草地上,而是想盡千方百計獲得食物,讓更多的戰(zhàn)友走出草地。王玉清用來釣魚的那枚珍貴的“金色魚鉤”,現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正是王玉清想到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來給戰(zhàn)友們充饑,才讓更多的紅軍戰(zhàn)士靠著這樣的方式走出了草地……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翻越了一望無際的雪山,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勝利會師。在隨后召開的毛兒蓋會議上,黨中央提出了北上的戰(zhàn)略方針,建立川、陜、甘蘇區(qū)根據地。此時,國民黨軍隊從其他方面合圍而來。要想北上,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走位于四川阿壩州北部的松潘草原,然而松潘草原縱橫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人跡罕至,有大片沼澤地,可以說幾乎是生命的禁區(qū)。
1935年8月21日,紅軍分左右兩路自四川毛兒蓋出發(fā),浩浩蕩蕩向草地行進,踏上了一路沼澤泥潭、激流險灘、饑寒交迫、風餐露宿的艱苦征程。1936年7月,紅二、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短暫休整后,部隊繼續(xù)北上,王玉清和戰(zhàn)友每人帶著幾斤炒面,挺進茫茫草地。進入草地后,環(huán)境、氣候非常惡劣,一會兒熱得汗流浹背、一會兒又凍得瑟瑟發(fā)抖,使得草地行軍比過雪山還艱難。
入草地沒幾天,王玉清和戰(zhàn)友們就斷糧了。為了充饑,戰(zhàn)士們挖野菜、吃草根、啃樹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不少戰(zhàn)友走著走著就倒下去了,看著身邊的戰(zhàn)友倒下了,大家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幫著將剛剛犧牲的戰(zhàn)友掩埋好后,繼續(xù)向前走去。
因為連續(xù)四五天沒有吃一點東西,王玉清渾身無力,躺在一個水溝邊休息?;秀遍g,王玉清看到水溝里好像有魚,但因為饑餓沒有力氣下去捉;即使有力氣,也不敢貿然下去,因為好多戰(zhàn)友陷入這樣的水溝里,再也沒有出來。就在絕望的時候,王玉清突然想起來,軍帽上有兩根部隊發(fā)給戰(zhàn)士們整理內務縫補衣服用的縫衣針,他靈機一動,為什么不去釣魚呢?于是,王玉清將縫衣針燒紅后彎成鉤,拴上線在溝里去釣魚。王玉清抱著碰碰運氣的想法,沒過多久,居然就釣到兩條小魚。王玉清找來干柴,升起柴火,用臉盆煮起魚湯,并把魚湯分給身邊的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友們每人都分到了一碗魚湯。
課文《金色的魚鉤》里有這樣的描述:“這天夜里,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盡管沒有調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焙髞?,戰(zhàn)友們也學著用王玉清的辦法釣到了魚,并用這樣的辦法支撐著走出了草地。
“我和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趕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后面?!痹谡n文《金色的魚鉤》里,老班長接過指導員交給他的照顧生病的戰(zhàn)友的任務。為了讓生病的戰(zhàn)友有一口吃的、帶領生病的戰(zhàn)友走出草地,自從老班長用縫衣針做成的魚鉤釣到魚以后,他就盡可能找到有水塘的地方宿營,安頓好生病的戰(zhàn)友就出去釣魚。很多時候等到半夜,也不見魚上鉤。為了弄一點兒魚餌,老班長常常翻遍周邊草皮還是找不到一條蚯蚓,加上老班長的眼睛壞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班長還是要讓戰(zhàn)友們能夠多吃到點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可是老班長自己卻從來沒吃過一點兒魚。戰(zhàn)友小梁發(fā)現老班長的“秘密”后,卻被老班長嚴厲地批評:“小梁同志,共產黨員要服從黨的分配。你的任務是堅持走路,安定兩個小同志的情緒,增強他們的信心!”
老班長犧牲以后,戰(zhàn)友小梁擦干了眼淚,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里?!拔蚁耄旱雀锩鼊倮院?,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作為《金色的魚鉤》里的原型人物,王玉清踐行老班長的遺志:要照顧好身邊的戰(zhàn)友,讓更多的戰(zhàn)友走出草地。在身邊的戰(zhàn)友饑寒交迫、徘徊在死亡邊緣之際,王玉清想盡辦法,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來給戰(zhàn)友們充饑,并讓更多的戰(zhàn)友通過這個辦法獲得一點食物,用一枚“金色的魚鉤”詮釋了紅色的信仰,用堅決的行動踐行革命理想、彰顯軍人本色,書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1940年,王玉清在百團大戰(zhàn)中火線入黨。5年后,他考入延安炮兵學校,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代炮兵,親歷了新中國的誕生。解放戰(zhàn)爭中,王玉清率領炮隊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屢立戰(zhàn)功。之后,他率領炮隊隨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征戰(zhàn),參加了湘贛戰(zhàn)役、廣東戰(zhàn)役、粵中和粵東剿匪戰(zhàn)斗。1952年10月,王玉清任五十四軍一三○師炮兵室主任、一三○師司令部參謀長兼炮兵團團長。同年底,王玉清進入朝鮮,在志愿軍三十八軍炮兵指揮部實習。1955年9月,王玉清任中國人民志愿軍預備第三師炮兵副師長。1957年,王玉清調任福建省軍區(qū)炮兵部主任,之后參加“炮擊金門”戰(zhàn)役。王玉清曾任福州軍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炮兵司令員。1978年6月任福州軍區(qū)司令部顧問。1983年9月離休,享受副兵團級待遇。
征途漫漫,鑄就不屈不撓的意志;鐵流滾滾,譜寫氣壯山河的贊歌。從爬雪山、過草地到參加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炮擊金門”戰(zhàn)役等等,可以說王玉清的一生都在“長征”。在紅色信仰的指引下,王玉清在風雨兼程、九死一生的“長征”之路、革命之路上鑄就了光輝的革命業(yè)績。
王玉清曾獲得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一枚枚泛著金光的獎章、勛章、紀念章,不僅見證著王玉清風雨如磐的革命路,也詮釋著他在艱辛的革命路上寫就的光輝業(yè)績。一枚枚泛著金光的獎章、勛章、紀念章背后的紅色故事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本文寫作中,參考了小學語文課文《金色的魚鉤》《解放軍報》之《101歲老紅軍王玉清—“金色魚鉤”映照金色人生》《故事中國—長征之金色的魚鉤》《紅色畢節(jié)·初心故事》之《尋覓歲月深處的紅色記憶—我市慰問尋訪威寧籍老紅軍王玉清側記》等,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