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一體化”主張將教學、學習與評價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fā)展和價值觀形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能力的重要學科。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這些知識與規(guī)范。因此,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傳遞這些價值觀,并通過科學的評價方法檢驗學生的理解和踐行情況,是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一、什么是“教學評一體化”?
“教學評一體化”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理念,主張將教學、評價與學習三個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在“教學評一體化”中,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過程,更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評價不僅是對學習結果的檢驗,更是教學活動的延伸和反饋手段,旨在通過即時反饋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因此,“教學評一體化”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評”各自為政的局面,促使它們相互滲透、彼此支持,形成一個連貫的學習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鼓勵他們在動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并通過教師的評價反饋不斷修正和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評一體化”有什么應用價值?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旨在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然而,單純依賴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模式難以有效地實現這些目標,因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強調實踐性和體驗性,要求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踐行這些道德和法律準則。
以七年級教材第八課《生命可貴》為例,該課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養(yǎng)他們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如果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學生可能難以真正理解并內化這些價值觀。而通過“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如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生命的可貴。與此同時,通過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情感變化,及時給予引導和反饋。例如,在討論“如何正確對待生命”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發(fā)言和表現,了解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深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此外,通過持續(xù)的評價和反饋機制,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體現在日常行為中,并通過反思和反饋不斷加深對這些觀念的理解和認同。
三、如何在課堂上應用“教學評一體化”
1.基于“生命可貴”主題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學生能夠理解生命的珍貴性,認識到生命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意義,掌握相關的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通過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增強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
教學過程設計:① 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展示一段關于生命奇跡的視頻(如早產嬰兒頑強存活的故事),引發(fā)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隨后,教師提問:“生命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鼓勵學生從自身經歷或身邊事例出發(fā),分享對生命的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為后續(xù)的深入討論奠定基礎。② 教學活動設計:首先是案例分析,教師展示兩個真實案例,一個是遭遇重大疾病并頑強抗爭的故事,另一個是因不重視安全而導致意外身亡的案例。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這兩個案例中主角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以及所面臨的道德和法律問題。在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珍惜生命?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可以理解理論知識,還能將其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深化對生命的理解。其次是角色扮演:學生分組扮演不同角色,如醫(yī)生、患者、法律工作者和家庭成員,圍繞一個生命健康的倫理和法律問題進行模擬辯論。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立場上思考問題,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同時培養(yǎng)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③ 總結與反思: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分享自己在課程中的最大收獲。隨后,教師布置一項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撰寫一篇短文,題目為《我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以此鞏固所學知識并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
教學評價設計:教學評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后檢測,更是體現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討論、案例分析的深度和角色扮演的投入程度,及時評估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同時,通過學生的課后短文,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對生命的認識和思考深度。
2.動態(tài)評估與反饋機制的建立
動態(tài)評估與反饋機制是確保教學評一體化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評估反饋機制可以由下面三個部分組成。① 過程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評估方式,如課堂提問、討論參與度評估、案例分析報告等,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例如,在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發(fā)言和討論內容,評估他們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深度。如果發(fā)現某些學生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教師可以及時給予個別輔導或在課堂上進行集體討論以澄清誤解。② 課堂討論與即時反饋:通過組織學生對特定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教師應及時給予反饋,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討論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在反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③ 作業(yè)反饋與反思:教師應在批改作業(yè)時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達方式,并在作業(yè)反饋中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通過反思與反饋,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后續(xù)學習中加以改進。
3.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平衡
在“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引導、任務驅動等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例如,在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并通過討論得出結論。② 教師的引導與支持: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避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陷入困惑或誤區(qū)。同時,教師還應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通過反饋幫助他們不斷進步。③ 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在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教學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更高難度的任務,鼓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對于需要幫助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的輔導和支持。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qū)教育和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