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國刑事司法體系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辯護手段——誘捕辯護,該辯護與警察圈套密切相關(guān),共同構(gòu)成了美國誘惑偵查的核心內(nèi)容。深入研究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在誘捕辯護中的作用,分析其背后的法理基礎(chǔ)與邏輯,探討主觀標準下對個人權(quán)利的侵害以及客觀標準下對司法公正的失效等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建議:加強辯護理論依據(jù),完善誘捕辯護法律標準,明確界定執(zhí)法行為規(guī)范。
關(guān)鍵詞:警察圈套;誘捕辯護;誘惑偵查
中圖分類號:D997.9;D93/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4-0098-05
Issues, Controvers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ntrapment Defense in U.S.
Gao Yifan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Entrapment defense is a unique defense in U.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closely tied to police entrapment and forming the core of its sting operations. Delving into the role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tandards in entrapment defense,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ir legal principles and logic, and discusses individual rights infringements under the subjective standard and failure of judicial justice under the objective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defense, improve the legal standards for entrapment defense, and clearly define the norms of law enforcement behavior.
Keywords: police entrapment; entrapment defense; sting operation
在美國刑事司法體系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辯護手段——誘捕辯護,該辯護與警察圈套密切相關(guān),共同構(gòu)成了美國誘惑偵查的核心內(nèi)容。警察圈套作為一種潛在的偵查手段,旨在通過引誘、測試個體是否具有犯罪傾向,從而揭露潛在的罪犯。然而,這一手段往往引發(fā)了對個體權(quán)利和司法公正的關(guān)切。在這一背景下,誘捕辯護作為被告在法庭上的一種抗辯手段嶄露頭角,旨在證明被告是在警方的引誘、欺騙或壓力下實施犯罪行為。因此,警察圈套與誘捕辯護之間構(gòu)成了一種復(fù)雜的法律對抗,其中執(zhí)法機構(gòu)試圖通過引誘揭示罪犯,而被告則通過證明受到操縱以維護個體權(quán)利與司法公正。在這個語境下,完善誘捕辯護標準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它直接涉及對警察圈套制度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的評價。
本文將探究誘捕辯護標準的演變與現(xiàn)行制度下的問題,并著眼于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對未來誘捕辯護的發(fā)展提出一系列建議。通過對誘捕辯護的深入分析與探討,期望能夠在完善誘捕辯護標準的同時,進一步界定警察圈套的合法性邊界,提高誘惑偵查的執(zhí)法規(guī)范性。
一、誘捕辯護的認定標準
(一)主觀標準
美國最高法院在1932年Sorrells案Sorrells v.United States,287 U.S. 435,53 S.Ct.210(1932).中正式承認了誘捕辯護,并對誘捕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界定,這種被允許的誘捕手段在執(zhí)法當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其目的是揭露潛在的犯罪意圖,將非法販賣、違禁出版等違法行為公之于眾,從而暴露可能存在的犯罪分子。但要注意區(qū)分由政府人員制造的犯罪,即犯罪意圖源于政府人員并且將該違法意圖植入到無辜的、沒有違法意愿的一般公民的腦海當中,從而引誘他們實施犯罪并逮捕他們。提出誘捕辯護需要證明一個關(guān)鍵問題,即被告是否是一個本來無犯罪意圖的無辜之人,卻因政府人員創(chuàng)造的所謂罪行而受到懲罰。由此確認了美國刑事司法制度中誘捕辯護的主觀標準——犯罪傾向標準。
25年后最高法院在審理Sherman案Sherman v.United States, 356 U.S. 369,78 S.Ct.819(1958).時再次確認了主觀標準在適用誘捕辯護時的主導地位并在主觀標準的理解和審查上進行了發(fā)展,即執(zhí)法人員行為是否以不當?shù)姆绞嚼昧吮桓娴哪承┤觞c,比如心理脆弱、財務(wù)困境或者其他個人問題來誘導其犯罪[1]。通過以上兩個最高法院的判例,確立了以“主觀標準”為判斷依據(jù)的誘捕辯護,其核心思想是成立誘捕辯護的前提是被告人對于所引誘的犯罪事先完全沒有犯罪傾向。這也是聯(lián)邦法院和大多數(shù)州法院所遵循的判斷標準。
(二)客觀標準
在Sorrells案中客觀標準相伴而生,羅伯茨大法官在案中的意見指出誘捕辯護理論的真正基礎(chǔ)不在于被告?zhèn)€人的權(quán)利,而在于保護政府及其程序純潔性的公共政策。誘捕辯護的原則旨在防止法院程序被濫用,避免其被用于促使個人犯罪從而達到不正當?shù)哪康?,而這一原則的基礎(chǔ)又是在于維護公共政策的基本規(guī)則,換言之,法院有責任保護自身職能,并確保自身的純潔性,以免受到誘捕的危害。弗蘭克福特大法官在Sherman案中也曾試圖推動最高法院采納客觀標準,他表示聯(lián)邦法院在行使其權(quán)力過程中不僅有義務(wù)確保特定被告的定罪符合法律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和應(yīng)用適當?shù)臉藴剩跃S護整個法律體系的公正和合法程序。這意味著法院拒絕支持任何通過不道德或不合法手段實施的執(zhí)法方式,以確保司法體系的正義和合法性。在他看來誘捕的存在不是為了維護某個被告的權(quán)利,而是為了維護法治,確保法院的純潔和尊嚴,防止執(zhí)法人員濫用職權(quán)[2]。在客觀標準下,少數(shù)派法官不希望警方的誘捕行為因被告人的個人狀態(tài)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性質(zhì),他們強調(diào)要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判斷誘捕辯護是否成立完全取決于警方的執(zhí)法行為是否過限。
二、誘捕辯護的理論基礎(chǔ)
(一)主觀標準:保護被引誘的無辜個體
在主觀標準下,要想使提起的誘捕辯護成功,就必須證明被告事先完全沒有犯罪傾向,是執(zhí)法人員引誘被告實施犯罪行為。因此,在主觀標準下,需要進行審查和評估的是被告,而不涉及執(zhí)法人員行為。判定被告是否能構(gòu)成誘捕辯護,必須能準確區(qū)分“輕率的無辜者”與“輕率的罪犯”。主觀標準下是對公民個人權(quán)利的保護,當其落入完全由警方制造的犯罪圈套中并實施犯罪行為時,誘捕辯護應(yīng)保護其免受懲罰。主觀標準下考慮被告有罪性的最相關(guān)的政策論點源自美國刑法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只有那些有實際過錯并且在犯罪時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故意的人才應(yīng)當受到懲罰[3]。
(二)客觀標準:維護司法純正與制約執(zhí)法過度
客觀標準下的誘捕辯護旨在實現(xiàn)多重目標,但最主要的目的,也是與主觀標準相區(qū)分的目的在于服務(wù)系統(tǒng)性的利益,而非單純保護個體被告的權(quán)利。具體來說,客觀標準希望誘捕辯護服務(wù)于以下兩個目標:(1)保持法院的純潔性和公信力;(2)阻止警察的不當執(zhí)法行為。在客觀標準下拒絕有罪宣判對于那些過于激進的警察誘惑行為可能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法院的主要關(guān)切,也是其創(chuàng)設(shè)誘捕辯護合法性的核心,是法院要努力鞏固公眾對其的信任,并防止法院被認為涉及非法誘捕活動的嫌疑。除了對政府卷入不當執(zhí)法行為的擔憂,根據(jù)Sorrells案和Sherman案中的非多數(shù)法官所表述的客觀標準,其側(cè)重點還在于預(yù)防警察的不當執(zhí)法行為,即防止警察的誘惑行為可能在一個守法人身上引發(fā)犯罪行為。
三、誘捕辯護面臨的問題與爭議
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構(gòu)成了美國誘捕辯護標準的兩大面向,在主觀標準下,注重保護被告的權(quán)利,特別是那些無辜陷入警察圈套的個體;而在客觀標準下,更注重整體司法公正和制度穩(wěn)定的一面。然而,這兩個標準的運用在司法實踐中并非總是如人意,本部分將進一步探討當前誘捕辯護下面臨的問題與爭議。
(一)主觀標準:個人權(quán)利的侵害
在深入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制定主觀標準的初衷是保護每一個無辜落入陷阱的公民不受警方引誘行為的侵害,但從司法實踐來看,事實恰恰相反,在主觀標準下,公民個人權(quán)利卻遭到了損害。有學者指出,在Sorrells案和Sherman案中持贊同意見的法官都認為誘捕問題應(yīng)該作為法律問題(a matter of law)交由法庭裁決[4],并且模范刑法典也采納了這種觀點,而在實踐中,遇到被告提出誘捕辯護,依然是將證據(jù)提交給陪審團,由陪審團判定是否存在誘捕行為。而陪審團可能因為被告的犯罪傾向證據(jù)涉及其過往犯罪記錄、社會評價以及人品評價等因素而產(chǎn)生偏見[5]。
誘捕辯護通常要求被告對檢方所指控的行為進行承認。然而,這樣的辯護存在一定的風險,即陪審團可能會拒絕接受誘捕的理由,而選擇接受被告對于實際罪行的承認,最終導致定罪的結(jié)局[6]。這一風險源于在法庭上,警方作為代表維護社會正義與秩序的形象,與作為犯下罪行的個體被告形成鮮明的對比。當陪審團面對這兩種形象時,難免會產(chǎn)生偏見,更傾向于認可警方提供的犯罪傾向證據(jù),而對被告提出的引誘辯護持懷疑態(tài)度。
主觀標準關(guān)注被告的犯罪傾向,對警方的執(zhí)法行為沒有起到任何指導作用。在主觀誘捕標準下,警方在調(diào)查之前或者調(diào)查過程中無法判斷被告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無法區(qū)分使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偵查策略。另外,由于主觀標準衡量的是被告在與警方產(chǎn)生互動之前的個人特征,警方在偵查過程中不會有意識地限制誘惑行為的程度,反而是可能更全面地撒網(wǎng),甚至使用較為激進的誘惑行動,以期找到更多具有犯罪傾向的人,這樣一來就會對被告產(chǎn)生負面影響。
總體而言,盡管主觀標準的初衷是保護公民免受警方引誘行為的侵害,實際司法實踐卻表明,主觀標準在陷入偏見、法庭辯護風險以及對警方執(zhí)法行為缺乏指導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使得主觀標準并未達到期望的效果。
(二)客觀標準:司法公正的難題
客觀標準聚焦于評估警方的引誘行為是否適當,而忽視了被告的犯罪傾向,可能導致有罪的個體被誤判為無罪,從而增加釋放危險慣犯的風險。從警方的角度來看,他們通常認為責任在逮捕完成后就結(jié)束了,將罪犯定罪并非執(zhí)法人員的首要目標。因此,客觀標準對于誘惑行為的審查可能對警方的執(zhí)法行為產(chǎn)生較小的制約作用。出于預(yù)防犯罪的目的,警方更有可能采用誘惑偵查手段,甚至可能使用更為激進的誘捕方法[7]。此外,為了提升警方積極打擊犯罪的形象,或者為了警察個人的職業(yè)晉升,可能會導致誘捕手段的過度使用。警方可能會在追求高效打擊犯罪的同時,過度依賴引誘手段,為其行為的正當性提供論據(jù),而不是以確保公正司法為首要目標。
在誘惑偵查中獲得的證據(jù)不受排除規(guī)則的限制。為了獲取更為重要的犯罪證據(jù),警方可能會選擇引誘被告實施較輕的罪行,以確保取得他們所需的證據(jù)[8]。這種做法可能在實現(xiàn)司法目標的同時,引發(fā)對公正和合法性的質(zhì)疑,因為其動機可能更多地關(guān)注證據(jù)的獲取,而非對罪犯行為的真實評估。
(三)程序障礙:實施中的困境
美國司法實踐中的案件數(shù)量顯示誘捕辯護呈下降趨勢,并且在少數(shù)提出誘捕辯護的案件中成功率也較低[9]。究其原因,首先,一些被告在最初的法庭辯護過程中可能會選擇其他的辯護策略,而非一開始就提出誘捕辯護,只有在其他辯護策略無法取得成功時才考慮提出誘捕辯護,更多的是將誘捕辯護視為一種“備用計劃”[10]。
其次,提出誘捕辯護也會增加被告面臨更嚴重刑罰的風險。根據(jù)《美國聯(lián)邦量刑委員會指南手冊》,如果被告能夠清楚地表現(xiàn)出對犯罪的責任接受并承認自己的過錯,那么法定的刑罰將減少2個等級,同時又規(guī)定如果被告在庭審中否認罪行,推動政府履行舉證責任,最終被定罪,然后才承認罪行并表示悔過,那么這一減輕刑罰的調(diào)整并不適用U.S. SENT’G COMM’N, GUIDELINES MANUAL §3E1.1(Nov.2023).。
這些程序性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誘捕辯護的衰落。除了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本身的局限性外,在當前法律體系下,誘捕辯護也受到制度上的制約與影響。
四、誘捕辯護的未來發(fā)展
(一)加強辯護理論依據(jù)
盡管誘捕辯護在實踐中似乎有時偏離了其制定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的初衷,然而廣泛使用誘捕手段的事實表明,對于被告方而言,誘捕辯護仍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選擇。
在主觀標準的理論下,誘捕辯護是建立在對國會意圖的解讀之上。這種辯護并不涉及憲法層面,也不對各州產(chǎn)生法律約束,正如最高法院所示,它可以由國會重新定義和限制United States v. Russell,411 U.S. 423,93 S.Ct.1637(1973).。此時的誘捕辯護原則建立在立法意圖之上顯得其法律根基薄弱,所能發(fā)揮的法律效力和認可度也十分有限。國會的意圖并非總是清晰明確,而對法律條文的解釋往往依賴于法官的主觀判斷,這導致了在不同的司法管轄區(qū)對相同法律規(guī)定的不同解釋,增加了法律實踐中的不確定性。主觀標準下旨在保護公民免受執(zhí)法人員不正當?shù)恼T導,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將調(diào)查的重點轉(zhuǎn)移到被告的犯罪傾向,而不是評估執(zhí)法行為是否導致了被告的犯罪行為,并且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沒有充分證據(jù)證明被告具有犯下特定類型罪行的傾向,被告仍然可能因為這種所謂的“傾向性”而被定罪[11]。運用主觀標準的司法審判并未能充分回應(yīng)此標準背后的理論依據(jù)與邏輯基礎(chǔ)。
相對于主觀標準,客觀標準則更多的是基于維護“公共政策”的需要,立足于司法機構(gòu)的公信力。同樣,客觀標準的根基與主觀標準相同,依然具有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和模糊性,在實踐中缺乏指導標準,也影響誘捕辯護的穩(wěn)定性和預(yù)見性。從客觀標準的理性基礎(chǔ)出發(fā),對于該標準是否起到了維護司法純潔與公正的作用存在兩點質(zhì)疑:第一,從警方的角度看客觀標準的威懾作用微乎其微,執(zhí)法人員并未因不當?shù)膱?zhí)法方式而受到“懲罰”;第二,從司法的角度來看,法院的首要職責是維護基于憲法和法治的司法完整性和原則,而不是簡單追求公眾的認可[12],在這一方面客觀標準下的審判難免會有“取悅”公眾之嫌,這恰恰違背了它追求司法公正的初衷。
通過對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背后的法理依據(jù)和邏輯基礎(chǔ)的回顧,誘捕辯護在刑事訴訟中的失效有跡可循,其建立在模糊不清或易變的國會意圖與公共政策之上,影響公眾對司法公正和法律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信心。未來需要從根本上闡明和重新評估誘捕辯護背后的核心價值和原則,包括但不限于公平正義、法律倫理以及個人自由的保護。這樣的重新評估應(yīng)當考慮到刑事正義系統(tǒng)的基本目的——既要打擊犯罪,也要確保過程的公正和個人權(quán)利的保護。
(二)完善誘捕辯護法律標準
單一的主觀標準或是客觀標準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也使得美國誘捕辯護標準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不少學者都提出需要重新審視誘捕辯護的評判標準,建立一個更為平衡的審查架構(gòu),綜合考慮執(zhí)法人員的引誘行為和被告的犯罪傾向的雙重標準[13]。美國部分州開始嘗試綜合使用兩種標準,法院在警察圈套的判斷標準中對被告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政府行為進行全面審查,并從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作用中尋求犯罪產(chǎn)生的因果關(guān)系[14]。將因果關(guān)系概念引入后,誘捕辯護的判斷標準就在于分析被告在沒有執(zhí)法人員引誘的情況下是否會自行產(chǎn)生犯罪行為,這一方法強調(diào)執(zhí)法人員的行為在評估被告的心理狀態(tài)時變得至關(guān)重要。這種因果關(guān)系的分析回歸到了誘捕辯護的最初目的,即不應(yīng)該懲罰無害的個體。通過強調(diào)政府行為是否直接導致被告的犯罪行為,以確保誘捕辯護更為公正和精確。這一趨勢也體現(xiàn)了對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以更好地應(yīng)對復(fù)雜的社會和道義挑戰(zhàn),促使法律標準與時俱進,更好地反映社會的公正和道義需求。
(三)明確界定執(zhí)法行為規(guī)范
目前,美國對于警察圈套行為的規(guī)定相對模糊,隨著實踐中判例的發(fā)展,偵查實踐部門為了避免出現(xiàn)警察圈套,對誘惑偵查行為作出了一些規(guī)定與指引,概括起來有以下兩點:一是警方在采取誘惑偵查行為時必須具有合理懷疑;二是認可一定程度的積極介入但要承擔相應(yīng)的證明責任。雖然這些規(guī)定是對實踐困境的回應(yīng),但是沒有回答警方在誘惑偵查時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是禁止的,因此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無論是基于何種判斷標準的審查,都需要在判例中界定警察圈套的行為邊界。例如,(1)禁止警方在誘惑偵查中利用情感引誘、金錢引誘、性引誘等;(2)警察不得在一個人無法合理地自行獲取犯罪手段的情況下提供犯罪的必要手段;(3)警方實施誘惑偵查的動機應(yīng)該是為了防止進一步犯罪或保護公眾,而非為了對特定被告定罪;(4)警方在誘惑偵查中指控被告的罪行與被告的犯罪傾向之間要有足夠的相關(guān)性,即實際罪行與犯罪傾向中罪行的一致性。
通過將誘捕辯護明文納入法典,立法機構(gòu)可以通過對以往判例中出現(xiàn)問題的回答,規(guī)定合適的與非法的警察圈套行為,并且隨著警務(wù)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更新,如此一來警方在實施誘惑偵查時就有了較為明晰的參考行動準則,執(zhí)法活動也更加規(guī)范。
五、結(jié)束語
本文對誘捕辯護的標準與法律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對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的分析,揭示了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爭議,以及在當前誘捕辯護制度下的挑戰(zhàn)。主觀標準下可能導致對被告?zhèn)€人權(quán)利的侵害,而客觀標準的不足可能使得警察圈套行為難以受到有效監(jiān)督。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首先,將誘捕辯護納入法定規(guī)定,通過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方式確立和規(guī)范誘捕辯護的條件和限制。其次,發(fā)展誘捕辯護的因果關(guān)系標準,強調(diào)執(zhí)法人員的行為在評估被告的心理狀態(tài)時的重要性。最后,規(guī)范警察圈套行為的邊界,確保警察在實施誘惑偵查時有明確的行動準則,提高執(zhí)法的規(guī)范性。
這些建議不僅有助于彌補當前誘捕辯護標準下存在的問題,更為誘惑偵查行為的合法性與公正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完善誘捕辯護標準是完善警察圈套制度的必然路徑,能促使司法體系更好地應(yīng)對社會變革與法治需求。
參考文獻:
[1]SHERMAN JON.“A person otherwise innocent”:policing entrapment in preventative, undercover counterterrorism investigations[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2009(5):1475-1510.
[2]HODGEN G G.Resuscitating the entrapment defense:a statutory approach[J].Columbia Journal of Law and Social Problems,2021(1):103-143.
[3]ABELSON D L.Sentencing entrapment:an overview and analysis[J].Marquette Law Review,2003(4):773.
[4]WILLIAMS P W.The defense of entrapment and related problems in criminal prosecution[J].Fordham Law Review,1959(3):399.
[5]DEFEO M A.Entrapment as a defense to criminal responsibility:its history,theory and application[J].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Law Review,1966(1):243.
[6]LAGUARDIA F.Terrorists,informants,and buffoons:the case for downward departure as a response to entrapment[J].Lewis amp; Clark Law Review,2013(17):171-214.
[7]COLQUITT J A.Rethinking entrapment[J].The Americal Criminal Law Review,2005(4):1389.
[8]STEVENSON D.Entrapment and the problem of deterring police misconduct[J].Conn. L. Rev,2004(37):67.
[9]NORRIS J J,GROL PROKOPCZYK H.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entrapment in post-9/11 terrorism cases[J].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2015(3):609.
[10]STEVENSON D.Entrapment by numbers[J].U. Fla. JL amp; Pub. Pol’y,2005(16):1.
[11]CHOO A.A defence of entrapment[J].The Modern Law Review,1990(4):453-471.
[12]ASHWORTH A.What is wrong with entrapment[J].Singapor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99:293-317.
[13]SULLIVAN J P.Evolution of the federal law of entrapment:a need for a new approach,the[J].Mo. L. Rev,1993(58):403.
[14]葛雷.美國警察圈套制度及其借鑒[J].政法學刊,2018(6):105-109.
作者簡介:高一凡(1998—),女,朝鮮族,河南開封人,單位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方向為刑事偵查。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