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下旬,《中國攝影家》雜志在河北沽源舉辦了第五屆野生動物攝影高端對話,這是繼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黑龍江大慶、海南陵水南灣猴島、河北康保四站野生動物攝影高端論壇之后的第五站。此次對話邀請了二十幾位北京、河北兩地多年致力于生態(tài)攝影和野生鳥類攝影的專家、攝影家,大家分享了自己拍攝野生鳥類的經(jīng)驗、實踐,提出了自己對野生鳥類攝影的看法,總結(jié)了拍鳥過程中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希望通過此次對話,能夠提出野生鳥類攝影的一些行為準則,對廣大愛好鳥類攝影的人有所規(guī)范和約束。
這些年,隨著綠水青山的實踐,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表現(xiàn)在野生鳥類攝影上,就是鳥越拍越多,以前少見難拍的,現(xiàn)在也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容易拍到。隨著鳥群和鳥類品種的增多,愛鳥、觀鳥和拍鳥的人群也在逐漸增多。與此同時,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也隨之而來。比如用食物誘拍,長時間下來改變了鳥類的生物習性;或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對鳥類造成不必要的干擾甚至傷害,等等。野生鳥類攝影既冠之以“野生”,便意味著杜絕各種誘拍、棚拍等人為干擾,尊重所拍攝的鳥類,就像尊重我們的伙伴和朋友,不強制不干預不破壞。對于真正的“打”鳥人來說,趴在雪地里幾小時等候一只可能來可能不來的鳥是常事。拍攝鳥類的原因很多,但初衷想必都是喜歡鳥、愛鳥,既給人們傳播和宣傳鳥類的信息,也向大家傳遞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就像地球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地球一樣,鳥類不屬于人類,只屬于大自然。在拍攝野生鳥類時,尊重鳥類,就是尊重大自然,傳播鳥類的影像,就是在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和共生的理念。
野生鳥類影像的重要價值,其一在于科普性。一方面是大眾層面,人們需要大量的鳥類圖集,來認識鳥、了解鳥,以及參與保護鳥;另一方面是法律層面,隨著法律對鳥類保護規(guī)定的具體化,其條例的深入人心需要對對象的深入認識。其二在于科學性。野生鳥類攝影是攝影的一個分支,但其在科學或環(huán)保方面的應(yīng)用更為廣泛。一張或多張瀕臨滅絕的鳥類圖片,可以宣告關(guān)于這個物種的新發(fā)現(xiàn),也可以昭示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各種變化。其三在于藝術(shù)性。許多鳥類攝影作品拍得精彩紛呈,或是高翔曠野,或是俯沖迫地,或是只身獨秀,或是成群結(jié)隊,各種畫面、各種狀態(tài),鮮活生動,凝固著飛羽的絕美瞬間。這些空中精靈,有著華美的衣裳、高貴的身姿,遨游于九天之上,激蕩于湖沼之間,穿山越水,自由飛翔,寄托著人類自古以來的無數(shù)夢想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