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立于世,既要增長學識、才干,又要結伴共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就前者而言,最要緊的是“實在”,就后者而言,最要緊的是“向賢”。而這兩種要緊都在周總理的對聯(lián)里了: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相對于原文,對對聯(lián)的理解更全面,且以“既要……又要……”引出下文,可以視為一種理想的追求,所以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從無字句處讀書”,竊以為,指出了增長學識、才干的真正路徑。(修改后與下文的論述銜接更緊密。)
人們通常從書本中汲取知識,所謂“學而知之”,但個別人把書讀死了,奉書為圭臬,從長遠角度看,這樣僵死的“實在”并沒有真正抓到增長學識、才干的“奧義”。賢人孟子看得清醒: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皬臒o字句處讀書”實際上強調了個體要有一種鉆研精神,即不僅弄清楚有字句處的奧義,而且往深處鉆研,到更廣闊的生活中、大自然中鉆研,做到靈動的“實在”。且看“詩鬼”李賀,其作詩并不是鉆故紙堆,尋章摘句,而是每天騎著愛驢外出尋找創(chuàng)作素材。李賀如此讀無字書,才有了一篇篇佳作。今天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皆有“從無字句處讀書”的實在本事。(去掉了不適宜的例子,且李賀一例的分析與觀點相合,論述得力。)
“與有肝膽人共事”,竊以為,指出了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明路——與盡責任、肯擔當?shù)娜藬y手前行。(去掉了生造詞,表述更精準。)
要干成一番事業(yè),“單打獨斗”是不明智的,而且成就也是有限的,君不聞“獨行快,眾行遠”乎?當然,選擇什么樣的“眾”是極其重要的。有肝膽的“眾”可以激發(fā)自己的潛力,讓自己高效前行;無肝膽的“眾”常常擾亂自己的清明,使自己躓踣難前。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曾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向長沙市所有學生征友,征友的標準是“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他向老師楊昌濟說明了自己征友的理由:修學也好,儲能也好,歸根結底,是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改造社會,絕不是一個人的事,再大的本事,一個人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以,他覺得應該擴大自己的交友范圍,結交更多的有志青年,他日,方可形成于中國未來有所作用的新的力量。毛主席真是看得通透。在毛主席“廣撒英雄帖”的作用下,羅章龍、李立三、陶斯詠、蔡暢、向警予等一群將來助力中國命運改變的有肝膽之人走到了一起,攜手前行。人,應在合作中走向強大,走向輝煌。(升格文修改了詞語,表述更準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挑戰(zhàn),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擔當。以實在成就才學,以向賢開創(chuàng)事業(yè),你也能成為像周總理那樣了不起的人。
升格評析
升格文圍繞“實在”“向賢”展開論述,可以說,更為精準、更有深度、更加新穎地闡釋了對聯(lián)的“奧義”。在論證過程中,作者調整了例子的分析方向,更換了更有分寸的表達,使得論證更加嚴密。文章總體上脈絡清晰,論述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