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討宋代的契約制度,并對其法律原理進行總結,旨在為現代中國的法治進程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參考。文章首先梳理了宋契約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在宋代,契約制度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契約形式,例如買賣合同、租賃合同和雇傭合同等。其中,北宋時期的簽約方式顯示出明顯的競爭性,例如“撲買”和“實封投狀”,這些制度比西方的相似制度早了數百年。南宋時期契約形式更為多樣化,這與宋朝商品經濟發(fā)達有關。宋代的契約制度之所以興衰,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其次,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宋代的契約制度,可以明確看到,維護宋代社會的誠信機制是宋債法制度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政府的法律規(guī)定到商業(yè)慣例,都在努力確保民事關系能夠順暢地進行。宋代的契約制度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治理中國的法律體系。
關鍵詞:宋代;契約制度;市場經濟;私權利;公權力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3.069
1"宋代契約制度的概述
1.1"宋代契約制度的歷史發(fā)展
宋代建立和完善契約法律制度依賴于高度發(fā)展的商品經濟、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等多個因素。在北宋中央集權制政權國家建立之前,中原大地處于五代十國的大分裂以及長達百年的藩鎮(zhèn)割據社會狀態(tài)中。這個時期,割據勢力和頻繁戰(zhàn)亂導致社會經濟發(fā)展幾乎停滯,政策朝令夕改,百姓流離失所,身上的錢財難以保留,因此缺乏契約產生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宋朝建立后,統治者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復和促進農業(yè)生產的政策和法規(guī)。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宋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經歷了一系列新的變革。這一時期的商品經濟有了較大增長,商品貨幣關系開始形成。這一系列的變動在法律條文中得到了體現,宋代確立了一套完整的契約法體系。
宋代加強了對契約關系的調整和管理,規(guī)定了更加詳細的契約條款和違約責任。另一方面,宋代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契約形式和內容,如土地買賣契約、借貸契約、雇傭契約等,以滿足不同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同時,在宋政府立法過程中,還注意吸收民間的契約思想,形成了一些新的觀念,如“不當得利”說、“無主物”理論、“田產折抵”說等。這些契約的形態(tài)和內容的轉變不僅揭示了宋代經濟增長的新趨勢,同時也為后續(xù)的契約法律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宋代義利觀的變化對契約發(fā)展的影響
在古代中國,君子們高度重視正義,而往往回避利益的討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看重價值而輕視利益的觀點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受到這一觀念的深刻影響,商人被視為社會的邊緣群體。由于商品經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出現了一種新的價值觀——義利觀。人們開始對“貴義賤利”和“諱言財利”的觀念進行批判,對私有觀念進行了重新審視,認為義與利同等重要,并且它們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關系。同時,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出現了以金錢為主要內容的經商風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王安石、蘇洵和陳曹卿都提出了關于義利并重的觀點,鼓勵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商業(yè)活動來積累財富。這種對商業(yè)活動的高度重視為契約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1.3"宋代契約制度與生產力的關系
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契約制度發(fā)展的直接源泉。宋代在農業(y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積極吸引流民、鼓勵開墾、不設立田地、不限制土地合并等土地政策。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土地的流轉和利用,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全面發(fā)展。同時,農業(yè)的發(fā)展也為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逐漸擴大、產品種類增多、質量提高,同時手工業(yè)生產性質也發(fā)生了轉變,從勞役制逐漸轉向雇傭制。這一轉變減弱了雇員與雇主之間的依賴關系,增強了雇員在生產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手工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宋代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為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宋代逐漸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市場,打破了傳統的“坊”“市”有別的格局,出現了新型市場形式,這些變化為宋代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宋代契約的類型
宋代契約制度的多種類型及其發(fā)展變化,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和進步。其中,買賣契約、租佃契約、租賃契約、雇傭契約和借貸契約等是宋代契約制度中最為常見的類型。
2.1"買賣合同
宋代法律明確了買賣合同的定義和程序,規(guī)定了絕賣和活賣的不同,并禁止了一物兩賣的行為。另外,宋代的法律在典賣契約中也明確規(guī)定了標的物回贖的時間限制,確保賣方具有回贖的權利。這些條款既維護了交易雙方的利益,也對商品交易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
2.2"租佃契約
宋代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這極大地推動了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的進步。租佃契約成為了確認租佃關系的一種法律形式,它規(guī)定了出租方和承租方的權利和義務。當承租者轉變?yōu)椤暗杩汀被颉暗枞恕睍r,他們在法律上與地主享有同等的地位。土地租佃的過程中,雙方主要依賴租佃契約來限制對方的權益和責任。
2.3"租賃契約
宋代法律規(guī)定了租金不得更改,對于較大價值的租賃物如房宅等必須訂立書面契約,而對于小件、不具有較大價值的物品或日常用品的租賃則可口頭協議。這種租約形式與傳統的租書相比更為靈活方便,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并且對承租人來說也比較容易實現其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
2.4"雇傭契約
宋代法律規(guī)定了雇傭期限的限制,最多不超過10年。對于長期的雇傭可能會訂立書面契約,而短期雇傭通常是口頭契約。雇主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相對平等,雇主不能強迫雇員訂立契約。此外,宋代法律還明確規(guī)定對于人力、女使的雇傭契約必須簽訂書面契約。
2.5"借貸契約方面
宋代法律把借貸活動納入國家公權力的控制之下,并加強對借貸契約關系的規(guī)制和調控。對于借貸契約的種類、內容和利息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宋代法律還將借貸分為負債和出舉兩類,以避免高利貸等不良行為的出現。
綜上宋代契約制度的多種類型及其發(fā)展變化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和進步。這些契約制度既保障了各方當事人的權益,也規(guī)范了各種經濟行為。同時,國家公權力對民事行為的嚴格限制也體現了宋代法律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
3"宋代制約制度的興衰
3.1"生產力因素
在宋代,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科技進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相較于前代,宋代的人口和耕地數量都有所增加,其中東京汴梁的人口數量甚至高達一百多萬人。此外,宋代的手工業(yè)和礦冶業(yè)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城市商業(yè)隨之繁榮。在這樣背景下,宋代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發(fā)明,如火藥、司南、活字印刷術等,這些發(fā)明標志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然而到了南宋末年,由于小朝廷茍安江南,經濟上卻日益捉襟見肘,國用入不敷出。為了挽救其統治,宋代統治者不得不變本加厲地抑勒、盤剝百姓,將負擔轉嫁于黎庶,使得原本設計良好的債法制度失去了其公平、自愿的本性,日益扭曲變形,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活力。
3.2"經濟政策
宋初推行不立田制的經濟政策,使得土地流入商品交易市場,田產交易活躍,相關契約之債在宋債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隨著專賣、禁榷制度的推行和內容的豐富,宋府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控制越來越強,這也為債法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幫助。同時,交易制度、有價證券交易和承運契約關系也日益增多。王安石變法的出臺和推行,例如市易法、青苗法等,進一步促進了宋官方信貸制度的發(fā)展。到了宋末,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出現了變化,各種政策偏離了正常運行軌道,急斂財的手法變得簡單粗暴,這也為統治的崩盤埋下了禍根。此外,外族入侵只是一個外部誘因,而義觀念對利觀念的排擠和扭曲才是導致宋代經濟政策失敗的內因。
3.3"政治因素
在北宋初期,宋太祖為了削弱藩鎮(zhèn)的地方實力,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將兵權統歸中央,設置三衙和樞密使負責招兵、訓兵和財政大權,分解宰相大權劃歸樞密院和三司,派文官到地方上出任一把手,將地方財政大權收歸中央,消弭了地方做大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裁撤冗官、調整職掌、強化監(jiān)察等一系列舉措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
但另一方面,隨著官僚隊伍的龐大和軍隊的冗余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宋代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這也對債法制度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4"立法思想
影響宋代債法興衰的因素,包括皇帝的立法思想、士大夫的相關立法思想以及民間立法、商業(yè)行例?;实鄣牧⒎ㄋ枷雽唧w制度的興衰有直接影響,而士大夫中的改革派和保守派對于經濟和禮義思想的重視程度也影響了宋代債法的興衰。此外,民間商業(yè)行會也制定了約束本行從業(yè)人員的行例,初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官方資本的滲透,行會逐漸成為官府控制商戶和手工業(yè)者攫取財政收入的工具,成為了阻礙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一塊絆腳石。
強調“利以義制”是中國商人精神的核心。在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土地買賣的盛行,傳統的重義輕利的義利觀發(fā)生了改變。一些士大夫開始強調功利,認為功和利都是正當的,這標志著事功學派的興起。然而,盡管義利并重,但二者是重視主次分明的,即義主利輔。在宋代末期,這個觀點展現了一種權衡選擇的趨勢。另外,在宋代,雖然出現了對義利同等重視的趨勢,但在市民社會中,似乎也出現了物質欲望泛濫的情況,導致了道德水平的下滑。
4"宋代契約制度的評價與借鑒意義
法律制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密切相關。通過對這些法律制度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為現代法律制度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4.1"制度設計
4.1.1"包含程序正義的制度設計
通過改變締約方式,從“買撲”到“實封投狀”,以公開、公平的方式確保了交易的公正性。這強調了科學、理性、全面的規(guī)則體系的重要性。此外,在處理社會利益關系時,具體的規(guī)則可能比抽象的原則更有效。例如,防止權力濫用和提高執(zhí)行力度的責任追究機制等。
4.1.2"明確的責任追究制度設計
宋代獨具特色的“責任人‘嘗(償)且坐’”是指責任人不僅需要償還債務,還需要承擔其他的懲罰,如坐牢。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違約的成本,從而鼓勵誠實守信的交易行為,同時打擊和抑制違約行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交易的作用。然而,這種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它可能過于強調懲罰而忽視了對于權利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的自由和發(fā)展。
4.2"誠信機制與道德教化
4.2.1"社會誠信機制的建設和維護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宋代政府在采購、市場監(jiān)管、民間中介行為等方面都重視誠信機制的維護,但到了財政困難時期,政府的行為就變得不誠信,破壞了法制,使得社會誠信機制失靈。這表明政府在誠信機制建設中應該起到重要的角色,不僅要制定相關法規(guī)和政策,還要率先垂范,成為責任政府和誠信政府。
同時,商人在廣告上的投入也是為了贏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譽,這也是一種誠信機制的表現。因此,社會誠信機制的建設和維護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好的政策和法規(guī),而公民則需要自覺遵守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4.2.2"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在宋代契約制度中,信用契約的普遍存在和迅速壯大體現了當時社會中相應的誠信機制所起到的重大作用。這表明誠信是一種重要的道德維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借鑒價值。因此,法治和德治應該相結合,確保法律體系與道德教育相輔相成。
4.2.3"提高公民道德素養(yǎng)是法治所需的軟件
法治不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還需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只有當人們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時,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制度,使法律制度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因此,提高公民道德素養(yǎng)是法治所需的軟件,需要不斷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4.3"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
在我國古代的一個長達2000多年的專制體制中,“利原則”所期望的權利優(yōu)先地位是難以達成的。這種以維護統治者利益為目標的統治方式,必然導致了對人民權益的忽視,使國家的政治生活與社會經濟活動陷入極端混亂狀態(tài)之中。在宋代的契約制度框架下,受到權力至上和人治思想的深刻影響,民眾的基本權利常常遭到侵犯和剝奪,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中國的法律思想文化里,“義”主要是指有秩序的尊卑關系,并不涵蓋追求物質財富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西方義則是強調人們對自身及他人的尊重和維護。
此外,晚宋時期公權力的過度使用和超出其界限,使得原本正當的契約關系發(fā)生了扭曲,變成了用于橫征和暴斂的手段。在此情況下,人們不得不以“私”為由來維護自身利益,這也是當時社會矛盾沖突不斷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情況與那些首先違法或違反法律的執(zhí)行者有著直接的聯系。同時,在執(zhí)法過程中,執(zhí)法者往往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機制,從而使執(zhí)法失范。因此,在處理公權力時,我們需要限制其范圍,確保授權的合理性,確保程序的嚴格性,超出權限的行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公權的過度擴張和越位,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綜上,在立法、執(zhí)法、守法等活動中,政府作為權利的維護者和服務者,應該正確為自己定位,以防侵害人民基本權利。在推動我國社會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有必要糾正現有的觀念和根本原因,將法律并未明確禁止的權益歸還給廣大人民,并加強憲法在司法體系中的影響力,確立憲法權威性。
參考文獻
[1]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2]薛梅卿.宋刑統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張晉藩.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馬泓波.宋會要輯稿刑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楊卉青.宋代契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張本順.變革與轉型:宋代田宅交易中“先問親鄰制度”的訴訟成因、時代特色及意義論析[J].蘭州學刊,2014,(05):6673.
[7]隆奕,姚茗川.論中國古代契約制度的發(fā)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05):6367.
[8]周翊潔,張在范.兩宋田宅買賣和典當契約法律制度論要[J].文史探源,2015,(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