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乾坤
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都離不開“勞動”,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古人就以漢字字形傳達出對“勞動”的理解。
熱火朝天的勞動者
務農(nóng)是古代中國最常見、最基礎的勞動形態(tài)?!稗r(nóng)”字的甲骨文形體表現(xiàn)的是一個人手拿著農(nóng)具耨除田間草木的勞動狀態(tài)。
商代的勞動者,一般稱“眾”或“眾人”。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常設展中,一片甲骨上就有“(王)大令眾人曰:協(xié)田。其受年。十一月”的記載,意思是某年十一月,商王命令“眾人”耕種土地,并占卜詢問此次勞作是否豐收。此處的“協(xié)”字寫成上“劦”下“口”之形,而“劦”就是三個耒并列翻耕的形象。
無論是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還是手工業(yè),早在數(shù)千年前,中國社會就有了專業(yè)的勞動者,甚至形成了如今所謂的“供應鏈”“產(chǎn)業(yè)鏈”。
刻在基因里的記憶
在上海博物館中藏有一批珍貴的戰(zhàn)國楚簡,在其中一枚竹簡上,便能看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書寫的“勞”字,上面是兩個“火”,下面是一個“衣”,這和今天所寫的“勞”在字的形體上有些不同,但它其實正承襲自甲骨文。
有學者認為,這種字形即指人在燈火下縫衣,以表“辛勞”之意。這讓人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中有“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和唐代詩人孟郊筆下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從甲骨文字形看,殷商時期的祖先,早就把這種場景和記憶契刻于我們的文化基因之中了。
此外,“勞”字的寫法還有另外兩種。1977年,河北省平山縣出土了一件中山國的青銅鼎,在它的銘文中,作器者稱贊國君能夠“憂勞邦家”。此處的“勞”字寫成從“心”的形,有治國者“勞心勞智”的意思。下部從“力”的“勞”字,始見于戰(zhàn)國晚期睡虎地秦簡、岳麓秦簡和西漢時期的馬王堆簡帛文獻中。研究發(fā)現(xiàn),從“力”的“勞”形是秦漢文字中的主流寫法。
再說說“動”字。甲骨文中尚未見到可以被確認是“動”的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中和戰(zhàn)國時期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上,都用“童”字假借表示“動”。目前出土的楚系簡帛文獻中,“動”字也大多寫成以“童”為聲符的形聲字,如“僮”。而從力重聲的“動”字則基本出現(xiàn)在秦漢簡帛里,并被一路沿襲下來。
古今含義,大不相同
“勞動”的連用最早見于《莊子·讓王》篇:“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边@句話中的“勞動”與“休食”對言,指“活動身體”?!逗鬂h書·方術列傳》中也有類似表達,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焙髞?,傳統(tǒng)醫(yī)學典籍里的用法也和此處差不多。
三國時,《三國志·魏志·鐘會傳》中有“勞動我邊境,侵擾我氐羌”。文中“勞動邊境”的“勞動”是“使煩勞”的意思,和前面說的“活動身體”的意思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差別。
1915年,商務印書館刊行《辭源》,其中說:“凡用體力以從事工作,謂之勞動。因謂專恃作工以謀生活之人為勞動者?!边@是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首部收錄“勞動”和“勞動者”的詞典。此后,現(xiàn)代漢語中“勞動”和“勞動者”的含義便固定了下來。
(摘編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