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下轄9個鎮(zhèn)、2個鄉(xiāng),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農業(yè)大縣,降水量較多、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且溫度適宜,年平均溫度15.7℃,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較為良好的環(huán)境,推動涇縣水稻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相較于種植普通水稻的技術,綠色水稻種植對種植技術具有更高的種植要求。有效提高綠色水稻的質量和產量,滿足市場需求,加大綠色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力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水稻精選品種并科學處理
1、優(yōu)選良種
綠色水稻栽培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即水稻選種,稻農應基于種植區(qū)域的天氣狀況、病蟲害實況和土壤條件等因素來開展選種工作,進而有針對性地選出與之相匹配的優(yōu)質高產水稻品種。就涇縣來說,該地區(qū)大力推廣秀水14、甬秈15、中早39、浙優(yōu)18、浙粳99、嘉豐優(yōu)2號和春優(yōu)9273等水稻品種。這些水稻具有口感佳、質量好、外形飽滿、生產產量高以及抵抗病蟲害能力強等優(yōu)點。選擇適宜的品種后,須經(jīng)由正規(guī)的渠道來選購種子,確保種子純度和凈度均在98%以上,出芽率大于90%且水分含量小于或等于15%,嚴禁種植陳年舊種。
2、種子處理
首先,須進行篩種工作。根據(jù)種植的需求,可選擇鹽水選種法和風選法等方式來開展篩種工作,將種子中的雜物、癟粒和外觀不完整的種子去除,留下飽滿碩大優(yōu)質的種子以待使用。其次,須開展晾種作業(yè)。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在8∶00-10∶00和15∶00-17∶00這兩個時段進行晾種工作,盡量不要在中午氣溫過高的情況下曬種,以免燒種。經(jīng)由晾曬之后的水稻種子會具有更好的活性和出芽率,且病蟲害發(fā)生的概率也會更低。再次,須對水稻種進行消毒。可選用生石灰或多菌靈來進行消毒,即可取得較為良好的消毒效果。最后,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催芽。消毒完畢后,將種子放在溫度恒定為30℃的環(huán)境中進行催芽,直至稻種破胸露白后,再控制好溫度開展煉芽工作,待芽長度在1mm時,將其晾3-6h就能播種。
二、科學選地
1、產地選擇
為了提高綠色水稻的質量及其產量,稻農必須優(yōu)先選擇3a內沒有使用過除草劑、化肥、農藥且距離污染源較遠的地塊,能有效提高綠色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確保土壤檢測順利開展,對土壤肥力及其富含的有機質進行檢測,確保其具有較好的保肥保水能力,且pH值在6.5-7.5之間。選地嚴禁選擇低洼區(qū)、洪澇嚴重區(qū)、肥力條件差和重度鹽堿地等,以免對水稻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2、耕地整地
稻農可根據(jù)種植實況來選擇旋耕機和水田耕整機等農用設備,推動整地耕地工作順利開展,翻耕深度為25cm再進行晾曬,將犁底層有效打破,就能使土壤更加疏松,并對土壤內存在的蟲卵、細菌和病毒進行消殺,從根源上防治病蟲害。對水田土壤進行旋耕的過程中,一次即可做好機翻和機耙等工作,不僅能加快工作速度,還能節(jié)約人力成本。旋耕后,土塊耕作層具有更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為根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隨后立刻進行灌溉,使土塊沉實,并將田塊中的雜質完全清除,以便更好下種。耕整完畢后,土層應呈現(xiàn)出上爛下實和上細下粗的狀態(tài),即可播種。
三、水稻機械播種及工廠育秧
1、機械直播
機械化直播為最常使用的栽培方法之一。該方法應按照水稻品種來調整和控制好種植密度,雜交稻和早稻行距和穴距分別為25cm和14cm,播種數(shù)量在2-2.5kg/667m2之間;普通稻種行距和穴距分別為25cm和12cm,播種數(shù)量在3-4kg/667m2之間。一季稻雜交稻行距和穴距分別為25cm和16cm,播種數(shù)量在1.25-1.5kg/667m2。機械化直播過程中,要設置好農機的行駛速度,確保其處于勻速行駛狀態(tài),嚴禁發(fā)生急加速和急剎車等問題,同時對播種實況進行檢測,避免下種不勻,空穴率須低于1%。
2、工廠育秧
①育秧
工廠育秧技術主要是基于規(guī)模化育秧工廠來培育稻苗,嚴格按照標準化原則和培育技術來集中實施較為統(tǒng)一的育秧、管理和供秧工作,這種稻苗不僅高度基本一致,且具有更高的成活率,是當今高效栽培綠色水稻最為重要的技術。在此期間,應嚴格遵循相關的育秧步驟:選種—曬種—消毒—催芽—晾種—播種—蓋土—疊盤暗化處理—加溫催芽—綠化煉苗。此外,還應選擇專門的育秧盤和基質來培育秧苗,并提前確認規(guī)?;嘤璧幕|和秧盤。通常情況下,早稻大田和晚稻大田需提前配備35-38張/667m2,一季稻需提前配備25-28張/667m2。同時,還應確保種子數(shù)量足夠,早稻大田可配備普通稻種、雜交稻稻種和一季稻大田常規(guī)稻的數(shù)量分別為4-4.5kg/667m2、2.5kg/667m2和1.5-1.75kg/667m2。晚稻大田可配備的常規(guī)稻和雜交稻分別在3-3.5kg/667m2和2-2.25kg/667m2之間。在催芽完畢后,利用流水線設備來推動播種作業(yè)開展,隨后選擇堆盤暗化處理方式來出苗,出苗后直接將其放在秧板上。育秧的過程中可優(yōu)先選擇拱棚來統(tǒng)一培育秧苗,在此期間最好將溫度控制在25-33℃,秧苗為2葉1心即可開膜煉苗,使秧苗成活率更高。在這一過程中,要控制好盤土和秧板的濕潤度,為秧苗茁壯成長提供所需的水分。
②插秧
在插秧的過程中,建議選擇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這一技術將側深施肥設備和乘坐式插秧機結合起來,可一同完成施肥和插秧的工作,不僅使插秧步驟更為簡便優(yōu)化,還減少了人力投入,加快了插秧和施肥的速度和質量。此外,肥料與稻秧間保持了適當?shù)拈g距,避免產生秧苗燒傷等問題。在推廣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的過程中,無需選用先施底肥的方式,但需注意提前整平稻田,同時還需沉漿2d,保證土層軟硬適中,田間水深度小于3cm且不渾濁。在插秧前,應提前檢查農機是否完備,若存在故障,應及時解決。與此同時,應對零部件進行檢查,以免妨礙插秧作業(yè)順利開展。插秧期間應卡好質量關卡,將漏插率、飄秧率分別控制在5%和3%以下,傷秧率、勾秧率和翻倒率均在4%以下,均勻度合格率需大于85%,提高水稻產量。
四、田間管理要點
1、清水灌溉
灌溉用水應選擇干凈衛(wèi)生的水源,最好選擇干凈的井水或流動的河水。根據(jù)水稻生長所需用水規(guī)律來編制灌溉方案和灌溉次數(shù),嚴格按照“淺水栽秧、深水活棵、寸水分蘗、打苞深水、干濕壯籽”的規(guī)定來開展灌溉作業(yè),為水稻成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值得一提的是,在種植水稻4-5周后,若分蘗情況較差時,應立刻排水曬田,待7d后再灌溉。
2、肥料管理
選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時,可根據(jù)土壤營養(yǎng)成分結果來編制管理肥料的方案,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增加磷鉀肥與完全腐熟有機肥的用量。首先,可使用2000kg/667m2農家肥和50kg/667m2的25%水稻專用三元復混肥,將其用作抄耙肥;其次,在移栽14d且水稻秧苗成活后,可使用10kg/667m2尿素作為返青肥,相同時間后再使用15kg/667m2尿素作為分蘗肥;最后,分穗時可使用5kg/667m2尿素和20kg/667m2三元復混肥以及3kg/667m2硫酸鉀,即可有效提高水稻產量。
五、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
1、綠色農業(yè)病蟲害防控技術
選種不僅直接關系到水稻品質和產量,還會對病蟲害發(fā)生頻率和危害狀況產生直接影響,為了避免病蟲害頻繁發(fā)生,必須選購和栽種經(jīng)由該地區(qū)農業(yè)農村部門審核批準的水稻品種,再結合該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和病蟲害發(fā)生特征來選種。最好選用具備病蟲害抗性、防倒伏和品質優(yōu)良等優(yōu)勢的水稻,即可取得較為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種植戶應做好篩種工作,將癟粒和攜帶有病蟲害的種子清除出去,并開展好浸種和拌種工作,一般是將氰烯菌酯和咪鮮胺藥劑加入水稻種中,用量如下:1kg水稻可使用2.5g的45%咪鮮胺,將其制作成300倍液后浸種;而氰烯菌酯藥劑使用3g時,可加入6kg的水,將其混勻后能浸種5-6kg,如此便可有效提高稻種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此外,還可利用吡蟲啉來進行拌種,10%吡蟲啉20g/kg水稻,便可在稻種表層形成防護膜,減少病蟲害對種子的危害。
2、綠色物理病蟲害防控技術
水稻栽種期間,除使用農業(yè)防控技術之外,還能利用物理防控技術來進行防治。首先,可利用性誘劑來捕殺害蟲。一般會在專門配置的誘捕器中安設性誘芯,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雄性成蟲蟲害會被性誘劑影響,進而打斷蟲害繁衍的進程,有效減少田間病蟲害的數(shù)量。在涇縣種植水稻期間,地塊中可安裝誘捕器3臺/667m2,分別包含1臺三化螟性誘捕器和2臺稻縱卷葉螟性誘捕器。為了能夠取得較好的誘捕效果,種植戶可在誘捕器內適量加入一些洗衣粉水,并每月定時更換;其次,種植戶可利用燈光誘殺方式來捕殺害蟲。這一技術是基于害蟲趨光的本性而研究出來的,比如正振頻式殺蟲燈就能有效減少稻縱卷葉螟等蟲害的數(shù)量。在使用殺蟲燈時,需控制好田間殺蟲燈的密度和總數(shù),通常1盞/2.0-3.3hm2即可,殺蟲燈需安裝在和地面相距1.2-1.5m的位置。通過以上方式來開展防治工作,更好地滿足了綠色防控的規(guī)定,以免污染環(huán)境。
3、綠色生物病蟲害防控技術
在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期間,應將生物防控技術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即利用好病蟲害天敵的作用。在稻田中放入適量的蟲害天敵,不僅能將蟲害控制在某一范圍內,還能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害蟲的天敵主要是寄生蠅、瓢蟲和赤眼蜂等生物,種植戶在田間放入一些赤眼蜂后,就能有效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等蟲害,但需要保證放入的赤眼蜂數(shù)量合適,一般為12萬頭/hm2,并將放入時間控制在5d/次。除了釋放天敵這一防治技術外,還可通過田間養(yǎng)魚和養(yǎng)鴨等方式來進行防治,這不僅能夠使防治效果更加良好,還能提高種植戶的經(jīng)濟收入。就養(yǎng)鴨來說,農戶可將15日齡的小鴨子養(yǎng)殖在田間,嚴禁養(yǎng)殖年齡較大的鴨,以免破壞水稻。此外,還應控制好養(yǎng)鴨的總數(shù),一般在移種稻秧12d后即可放鴨,數(shù)量在10-15只最為適宜,這不僅能打破害蟲生存的環(huán)境,還能使害蟲數(shù)量大幅度下降。同時,在養(yǎng)鴨期間,鴨子排出的糞便還能為水稻生長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進而有效提高產量和收入。通過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后可知,推廣鴨稻共育模式后,產量能增收2250-3000kg/hm2。另外,在水稻出穗并且穗高趨于一致后,無需再開展養(yǎng)鴨作業(yè)。
4、藥劑病蟲害防控技術
①稻瘟病
稻瘟病又被叫做火燒瘟和稻熱病等,是四種稻田重要病害之一。這種病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危害,嚴重時會導致產量下降約50%。稻瘟病會通過在稻谷或病變稻株上分裂孢子或菌絲的方式,來實現(xiàn)安全越冬的目的。按照病變位置和發(fā)病時期的不同,可分作葉瘟、苗瘟、穗頸瘟、節(jié)瘟和谷粒瘟。苗瘟通常會在3葉期前發(fā)生病害,這是因為種子攜帶了病菌導致的發(fā)病,主要有稻株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呈褐色且病變位置出現(xiàn)許多灰色霉層的表現(xiàn),會使稻秧枯萎蜷縮而死。葉瘟通常出現(xiàn)在3葉期到出穗時, 特別是7月上旬到中下旬是發(fā)病高峰期。此時主要有葉片邊緣為黃褐色梭形、葉片中部為灰白色的斑狀和病變位置背面覆蓋有灰色的霉層,癥狀加重后病斑會變成梭形大條斑。
防治方法:出穗7-10d之前,噴灑6%多菌銅2.0-2.5kg/667m2,7d/次,持續(xù)1-2次或使用350-400g/667m2的25%絡氨銅粉劑加入250-300倍的水后噴灑用藥,7d/次,持續(xù)2-3次或可通過50kg/667m2水中加入50-100g/667m2的50%DT粉劑來進行防治,噴在葉表效果最佳,7d/次,持續(xù)2-3次。
②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被叫做花足稈和云紋病等,主要是感染立枯絲核菌后發(fā)病的,在高溫和高濕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發(fā)病。菌核會在土層或稻樁中過冬,在秧苗或出穗的過程中都會發(fā)生紋枯病,對葉片、葉鞘和莖稈這些位置產生嚴重危害,甚至會蔓延到稻穗位置。癥狀如下:剛發(fā)病時,葉鞘靠近水面的地方會產生水漬狀斑點,隨著病情加劇,病斑的數(shù)量也會增加,進而出現(xiàn)形狀不規(guī)則的云紋狀大病斑,斑點的邊緣顏色為褐色,中間部位則為淡褐色或綠色。葉片上發(fā)病時,斑點情況如上,并會從下到上逐漸蔓延,更甚者會影響到莖葉或稻穗位置,使水稻大規(guī)模倒伏。
防治方式:若植株發(fā)病率超過15%,在分蘗末期和抽穗時,均需用藥一次,使用100g/667m2的5%井岡霉素來加入50kg/667m2的水進行防治;抽穗7-10d(7月下旬)前,使用200g/667m2稻豐靈加入50-60kg/667m2的水來進行防治,7d/次,持續(xù)1-2次。
③稻飛虱
稻飛虱更喜歡濕度較高且溫度適宜的地區(qū),夏秋兩季降水較多且溫度較高,是稻飛虱高發(fā)的時間。這種害蟲大多分布在稻株下部,蚊蟲會利用口器來刺入稻株內部取食汁液,病狀較輕時會導致下面的葉片變黃,降低千粒重并增加死亡率,蟲害較重時會導致植株大規(guī)模倒伏死亡。雌蟲在產卵的過程中,會利用產卵器將葉片或葉鞘直接刺破,致使水稻被菌合并感染或出現(xiàn)水分不足現(xiàn)象。同時,此類蟲害排出的分泌物還會滋生大量的霉菌,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產生直接影響。蟲害面積增大時,還會導致稻株下部變黑,且導致植株大面積倒伏,進而減少生產產量,甚至出現(xiàn)絕收。
防治方法:用80%敵敵畏乳油,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噴霧,使用50-60kg/667m2,7d/次,持續(xù)1-2次。
④二化螟
二化螟是鱗翅目,蛾科,是頻頻發(fā)生在我國稻田中危害最大的蟲害之一,對水稻頸部危害最大。在發(fā)病時,會導致葉鞘或秧苗嚴重枯萎;在抽穗期發(fā)病時,會導致很多稻穗枯萎或稻穗變白;在灌漿期和乳熟期發(fā)病時,會使稻穗枯萎并嚴重危害到植株。此外,還會出現(xiàn)枯心苗現(xiàn)象,病害幼蟲聚集在葉鞘內面,導致表面出現(xiàn)水漬狀的黃色斑點,隨后葉鞘就會慢慢變黃,直至枯萎壞死。蟲害蔓延到稻莖后,就導致葉尖枯萎變黃,甚至導致心葉枯萎死亡,病變莖處會出現(xiàn)蛀孔,孔內多排泄物而孔外很少。發(fā)病植株通常會聚集在某一區(qū)域,會導致產量減少約5%,情況嚴重時會高達30%。
防治方法:在二化螟蟲卵大規(guī)模孵化5-6d后進行防治,避免在花期時使用防治藥物,最適宜的時間為早上和晚上。在用藥3-5d內,田間水的深度應控制在3-4cm??墒褂?5%的殺蟲雙水劑1000倍液、2%的阿維菌素或50%巴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來進行防治,7d/次,持續(xù)1-2次。
六、適時收獲
應按照秋季天氣實況來確定收獲時間,通常是在抽穗后積溫為800℃、成熟率高達90%且綠葉、莖稈和黃粒均成熟后開展,確保收獲適宜。在收獲時,割茬高度應低于2cm,每捆水稻的直徑約25cm左右。收割完畢后,立刻將其晾曬3-4d,待基本晾干后即可于池埂上碼小趟,并將碼頭封閉,確保損失率低于2%。
(作者單位:242500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種植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