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培根鑄魂,啟智增慧,還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協(xié)同哪幾門學科進行共育,建立怎樣的機制促進協(xié)同育人,是極為關鍵的問題。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黃埔實驗學校歷時兩年,開展了義務教育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協(xié)同育人實踐研究。
一、建構“三位一核”目標內容體系
在目標層面上,梳理統(tǒng)編三科(三位)共性目標,挖掘三科協(xié)同共育點,落實“立德樹人”(一核)根本任務,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哪芗缲撁褡鍙团d大任的時代新人。在內容層面上,整合三科統(tǒng)編教材內容,建構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一核),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自信教育、責任擔當教育(三位)為主要內容的共育內容體系(具體表略)。
二、建立“三環(huán)六步”備教研機制
“三環(huán)六步”備教研機制包括課前備課、課中教學、課后評估三個環(huán)節(jié),及跨學科共研確定目標等六個步驟。下面以《老山界》融合教學為例,簡述“六步”的基本內容。
第一步,跨學科共研,確定目標(主題)。三科組長組織開展課標研讀活動,把握課程目標、內容等,集中開展跨學科融合目標與主題研討會,確定本學期融合教學的共育點為“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步,跨學科集備,探討課程內容和流程。梳理三科教材中與“長征精神”相關的內容,語文科目有六年級上冊第5課《七律 長征》、七年級下冊第6課《老山界》、八年級上冊名著閱讀《紅星照耀中國》,歷史科目有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道德與法治科目有九年級上冊第5課《長征精神的內涵與傳承》。教學則以語文《老山界》為主,道德與法治、歷史兩科教學內容為輔。
第三步,共商教學設計。任務1:了解長征歷史,由歷史教師指導學生梳理長征的背景與過程。任務2:體會長征精神,由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品讀語言,感受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任務3:傳承長征精神,由道法教師指導學生認識長征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以及如何在新長征路上傳承長征精神。
第四步,執(zhí)教教師結合學情二次設計。增設情境任務:“長嶺街道即將開展‘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他們希望學校推薦一名宣講員,講述長征歷史與長征精神,請根據(jù)今天的教學內容,從‘我說長征歷史’‘我說長征精神’‘我談長征精神傳承’三個方面撰寫宣講稿?!?/p>
第五步,融合課堂實踐與聽評課活動。三科科組長組織科組成員觀摩課堂,并根據(jù)評價量表進行評價。結束后,授課教師講解《老山界》教學設計的共性目標與內容板塊個性化調整,聽課教師分享觀課心得,形成評課活動記錄。
第六步,聚焦主題進行剖析升級。再次研討,發(fā)現(xiàn)此次實踐課例中,教師綜合實力不足,側重點發(fā)生轉移,語文主體性被削弱,進而開展“如何立足學科主體開展跨學科教學”交流會,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形成研討主題的剖析報告。
三、確立“三科共育”融合模式
1.“主題式”融合模型。以鑄魂點“理想信念教育—堅持黨的領導”為例,通過集備,確定鑄魂任務:出版《紅星的意志與光輝》校園報紙。語文教師組織開展相關主題教學課,讓學生了解報紙的出版知識。歷史教師講述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史實,學生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歷史意義。語文教師梳理《紅星照耀中國》重要人物及事件,學生了解長征中的艱難險阻;道德與法治教師引導學生感悟長征精神,明確責任擔當。課后開展“紅星之旅”觀影活動,“學紅星榜樣,我是有理想的少年”演講活動,設置“校園中的紅星榜樣們”推薦箱給學生投稿。最后,小組討論確定報紙內容,以“紅星的誕生”“紅星的風采”和“紅星的精神”三個板塊分工合作出版報紙。
2.“主導式”融合模型。立足學科立場,錨定核心素養(yǎng),其他學科輔助參與教學過程。以道德與法治學科九年級上冊第5課《延續(xù)文化血脈》為例,教師結合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醒獅文化,通過“展嶺南文化”“現(xiàn)舞獅風采”“話舞獅意義”“揚文化自信”四個板塊組織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舞獅表演,欣賞頂尖醒獅比賽視頻。采取一主一輔式,與語文“聯(lián)姻”,融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釆訪》內容,語文教師組織學生設計采訪問題,實地采訪當?shù)匦血{傳承人、學校醒獅社團成員等,感悟精神力量,增強對嶺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注:本文系第二批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tǒng)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重點課題“基于義務教育統(tǒng)編三科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DJY-2024-A-a0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