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部分區(qū)域教研存在“教研員研而不教、教師教而不研”的現(xiàn)象,導致區(qū)域教研淺表化,未能形成教研合力。根據(jù)今年國測報告反饋,順德區(qū)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學生學業(yè)水平較高,但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有所下降”“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方法和策略不足”的問題;一線教師缺乏理解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抓手,而教研員多從自身教研興趣點出發(fā)組織教研活動,基本按照“確定教研點—遴選分享老師—組織教研活動”的模式開展教研活動,導致教師被動接收信息、參與度不高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順德采用“學—研—展—行—評”教研模式,探索區(qū)域教研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學:學習專業(yè)理論
順德區(qū)教研員結合“說明文項目式學習”這一活動主題,聚焦“主題教研活動設計”和“深度學習理論”等內容,進行聚焦式研讀。依據(jù)項目式學習任務驅動的形式,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趣味性,可解決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難題等特點,確定活動主題——“基于說明文單元整體教學的項目式學習”。
如何讓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對新理論、新做法有真正的了解呢?區(qū)教研員開始在微信群陸續(xù)發(fā)送有關“項目式學習”的論文和案例,讓科組長組織教師開展學習,讓一線教師對教研主題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邀請相關領域的名教師進行經驗介紹,從教學實踐的層面讓教師了解相關的教學設計原理,促進教師不斷建構新的專業(yè)認知。
二、研:研究落實路徑
“說明文項目式學習”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研究領域。是否適合區(qū)域教研生態(tài)、落實路徑和方法是什么、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什么等,都應該進行前置研究。
1.建立研究小團隊
區(qū)教研員從不同鎮(zhèn)域、不同生源水平的學校,選拔學習能力強、樂于探究的一線教師,組建研究團隊(即教研員工作坊)。研究團隊由三組人員構成,一是“技術指導組”,也就是區(qū)教研員,承擔組織、指導實踐的任務,起整體設計和引領的作用,擴大參與面和影響力;二是“資料搜集小組”,負責收集整理“項目式學習”的前沿理論、測評工具設計、優(yōu)秀案例等內容;三是“實踐探索小組”,承擔技術研究和教學實踐任務。三組同步開展研究,緊密合作,并行推進相關研究工作。教師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將在深度學習、互動交流中打磨自我的教研心志、形成自己的教研理念,擁有真正的專業(yè)成長”。
2.系統(tǒng)學習相關知識
區(qū)教研員帶領教研團隊系統(tǒng)地、深入地閱讀《項目式學習設計》《讀寫測評:理論與工具》,以此探尋“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項目式學習”的實施路徑。在此過程中,教研員根據(jù)成員需求提供必要的書目、論文、案例等豐富適用的學習資源,供成員選學。這是深度教研最重要的一環(huán),深度學習是創(chuàng)新實踐的堅實基礎。只有這樣,研究團隊才能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3.設計研討實施方案
經過綜合研判,針對順德區(qū)中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方法和策略不足這一情況,選取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進行“項目式學習”教學實驗。教學活動以建設“順德印記”主題展覽館為驅動任務,學生通過走訪,選擇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展品,布置主題展區(qū)。在目標的引領下,團隊設計了三個課段:項目啟動階段主要為明確任務、前期指引;實施階段則聚焦學生知識與能力建構和項目跟進;展示階段,學生錄制線上有聲書,制作介紹視頻,制作線下展板。
4.結合生情進行實驗
教研員分別選取了教學質量較好的H學校和教學質量一般的C學校進行兩輪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不止關注課堂教學設計,更關注在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存在哪些困難需要解決,團隊提前探索解決方案。經歷實踐探索后,使原本外在的內容逐漸內化,形成研究團隊成員自身的實踐性知識,體驗越充分,認識就越全面,從而為后期展示交流打下基礎。
三、展:展示研究成果
1.成果展示
通過公眾號,將項目式學習的整個教學實施過程和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推送給教師。這樣既從內容上保持了單元整體教學展示的完整性,也在時空上保障了教師研修的自由度。另外,將學生在實地走訪、搜集資料后撰寫的展品文稿在活動中進行展示。
2.專題研討
研討會包含三個流程:先是教師說課,展示兩輪實驗的設計實施過程與得失,參會教師需要帶著問題聽會;后是交流研討,參會者針對“項目式學習”的組織實施提出疑問,教研員、研究團隊成員進行解答;最后特邀對項目式學習頗有研究的專家作引領性點評。這樣的研討會,問題研討更具深度與廣度,讓教師從被動聽講變?yōu)橹鲃友杏憽?/p>
四、行:教學實施行動
經過教研活動,教師的問題往往會得到比較滿意的解決,但也容易出現(xiàn)“會上心情激動,會后一動不動”的情況。要讓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真正在日常教學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還需要教研員多次嘗試和推介,并對相關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組織加工和分類整理,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出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策略與觀點。所以,教研員又進行了單篇微項目式學習的教學實驗。同年,在“能力大賽”中,要求教師以微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年底,又舉行“項目式學習課例征集”,努力實現(xiàn)以賽促研的目的。
五、評:教學活動評價
為了檢驗教研目標是否達成,我們設計了問卷調查表,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1.學生角度
從調研數(shù)據(jù)來看,77%的學生表示“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更喜歡項目式學習”;68%的同學認為有利于提升高階的認知能力、增進對順德文化的了解、增強了問題解決的能力。通過本次學習,同學們大都掌握了“組織策劃”“動手實踐”“溝通交流”“時間管理”“信息搜集”“信息技術”等生活技能與信息技能。
2.教師角度
有80%的參會教師對圖文展板、現(xiàn)場學生講解和視頻展示的項目成果充滿興趣,認為“順德印記”展覽館項目式主題教研活動對日常教學教研工作有較大啟發(fā)。
參考文獻:
[1]張汶.追求深度教研的系列教研活動設計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1,(Z1):142-148.
[2]陸伯鴻.深度教研:系統(tǒng)設計與實踐推進[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3):3-11.
注:本文系2024年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tǒng)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DJY-2024-A-b112)、佛山市新課程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的語文項目式學習研究”“區(qū)域教育共同體有效教研機制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
本欄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