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探討時尚與生活美學、中國美學與生活藝術化的內在聯(lián)系,為新中式服裝設計提供更全方位的審美視角,挖掘本土化、創(chuàng)新化的設計表達。通過分析中國獨立設計師的新銳設計對中國生活美學的表征及內在觀念的演繹,總結其中更為當代的服裝設計構思。新銳設計拓展了探索文化的視角,突破設計的界限?!岸嘣⒋妗钡脑O計理念能為新中式服裝設計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新中式服裝設計可借助“感性”的審美形式,以聯(lián)想和沖突的當代藝術思維,呈現(xiàn)本土生活美學的“覺學”,向國際時尚展示中國文化價值。
關鍵詞:新中式;服裝設計;中國生活美學;本土化;中式美學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2-0014-04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fashion and life aesthetics,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it will provide a deeper aesthetic perspective for new Chinese fashion design and explore localized and innovative ways of design expression. By 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life aesthetic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ner concepts by emerging designs of Chinese independent designers,and summarizing the more contemporary conceptions of fashion design therein. Emerging designs expand the perspective of exploring culture and break the boundaries of design. Multicultural design concept brings new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new Chinese fashion design. With the aesthetic form of sensualism and the contemporary art concept of association and conflict,the new Chinese fashion design can display the perception of local life aesthetics to show th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to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Keywords:New Chinese style;Fashion design;Chinese life aesthetics;Indigenization;Chinese style aesthetics
因消費主義的興起及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我們正處于一個大眾文化繁榮,生活與藝術融合的時代。不可避免的,生活藝術化拉近了審美與大眾生活之間的距離,帶來了多元并存的審美文化。當下中國設計主體性建設的議題日益重要,新中式服裝設計應體現(xiàn)中國設計的本土自覺,承擔地域文脈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職責。因此,要把握住中國生活美學“感性”層面的審美形式與“覺學”之境,為新中式服裝設計提供更全方位的審美視角。
“日常生活審美化”其中旨在使生活更加精致化、審美化的藝術構造過程,即“生活藝術化”。其以感性的方式使美學介入日常生活,推動了美學重構,使大眾悄然接受了多樣化的審美,注重感官體驗與情感需求。時尚系統(tǒng)賦予服裝以一定的美感,一面與美學聯(lián)姻,另一面植入生活,由此,在“感性之炫”的表征下,時尚與生活美學得以內在聯(lián)通。[1]
在中國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意識覺醒的背景下,傳統(tǒng)審美文化在當代形成新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民族意識的復蘇使中國服裝設計轉向“華化”。誠如劉悅笛所說,中國生活美學不僅是美學新潮,更是中國美學的原生形態(tài),其不僅是感性學,更體現(xiàn)了本土“覺學”,蘊含著華夏傳統(tǒng)的生活觀念、生命意識及人生追求的生成、演化與延承的脈絡。新中式服裝設計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風格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新詮釋,旨在對傳統(tǒng)美學進行掌握而實現(xiàn)當代設計。[2]
“新”首先體現(xiàn)在摒棄了一味地把中國元素作為裝飾而形似神不似的手法,逐漸向古典文化蘊含的意境與哲學觀念挖掘。與此同時,新中式服裝亦是消費市場催生出的時代產物。消費者對其情感屬性的關注大于其物質屬性,那么,設計就需要關注如何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3]本質上,設計師通過審美的形態(tài)賦予服裝以文化價值與時尚特性,消費行為轉變成一種符號性消費,這使得新中式服裝成為個人的文化認同和審美追求的重要象征。于此視角,新中式服裝設計是生活藝術化的一種表現(xiàn),以新的審美形式展現(xiàn)著中國人特有的生活品位。
(一)當代生活語境中的文化傳承
審美愈發(fā)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生產要素,外觀精致度往往成為時尚產品的衡量標準,這對于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國際時尚系統(tǒng)通過形式上的不斷更迭,促進了中國設計發(fā)展,但也使得傳統(tǒng)文化顯得陳舊、過時,擠壓其發(fā)展空間。[4]所以,若想形成新的本土設計,就要拒絕束縛于固有形式,根植于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觀念與所需所求,讓傳統(tǒng)美學回歸生活且再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方式。[5]在此層面,新中式服裝設計不能再被僅僅當作“中國風”的延續(xù),而是更接近于一場基于當代生活背景下的,對于中國美學的探究與辯駁。
同時,生活藝術化雖然促進了社會審美層面的提升,但其建立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文化消費。[6]新中式服裝作為產品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與日常消費生活融合,以使人們接受并關注其文化本源。商業(yè)行為借助審美的“感性消費”將商品打扮成具有外在美感的形象來快速迎合大眾,然而,囿于商業(yè)化形式的美學表達容易限制大眾對新中式服裝的認知。因此,新中式服裝設計不能跟隨市場規(guī)律而“隨俗浮沉”,設計上必須避免中式符號的濫用,同時不能刻意迎合西方時尚體系以致丟掉了本質的靈魂。[7]品牌及設計師應保持自身核心的設計語言,立于本土文化語境,充分發(fā)揮對中式審美的引導作用。
(二)審美多樣化語境中的雅俗相依
生活藝術化使審美從精英走向大眾,從藝術走向生活,而中國美學自本自根具有將生活審美化的基調,為百姓日用之內而不知也。晚明生活美學就因其主情觀念迭起及消費文化發(fā)展,回溯了生活寄托人欲的思想,而催生了日常生活藝術化的風潮。如時人關注身體愉悅感的服飾生活,或以“艷麗”為美,或以“復古”為尚,體現(xiàn)了藝術化、精致化的審美風格以及追求視覺之美的生活方式。[8]此時的雅俗相依表征著傳統(tǒng)審美訴求從“雅”的、正統(tǒng)的、主流的審美,歷史性地轉化為“俗”的、大眾的、非主流的審美趣味。
審美風趣與民情風俗共同演化,“多元并存,雅俗共賞”已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特征,新中式審美也需要得到更全方位審視,在珍視文質彬彬、高雅精致的藝術形式的同時,也要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關注大眾的、非主流審美趣味的動態(tài)變遷。既不能架空傳統(tǒng)美學的精神性,也不能只曲高和寡,為新中式服裝設計注入新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內涵,以擁抱文化多元性的形式進行演繹。
中國美學之所以延續(xù)至今,是由于生活審美的傳統(tǒng)未曾斷裂。生活藝術化的基調促使一些中國獨立設計師拓寬了中式審美的文化視野,從“形而上”的觀念轉向了對生活本貌的探尋。華夏大地上的生活藝術自天地萬物的韻律至市井百姓之日用,于新中式服裝設計而言都是本土美學的瑰寶。
(一)傳統(tǒng)理想生活的自然審美風格
最“原生態(tài)”的生活審美是根植于文人審美的“雅”生活,“自然”是傳統(tǒng)的最高審美理想,在《藝境》中宗白華論道“從漢魏六朝起,中國人的美感表現(xiàn)出一種新的理想,即認為‘初發(fā)芙蓉’比之于‘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如園林居室的營造中,假山需避免有斧斤雕刻之感,花木規(guī)劃講求四時如圖,便是傳統(tǒng)自然觀以自然審美的風格被轉化和創(chuàng)造于生活意趣中。服裝設計中,自然審美意趣主要體現(xiàn)在自然物的表征呈現(xiàn),通過汲取自然物象的外形,捕捉其經由時間變遷而形成的各式樣貌作為設計元素來實現(xiàn)。此外,內在的自然審美,即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呈現(xiàn),以及設計手法“初發(fā)芙蓉”的和諧之感。
Uma Wang 2023春夏系列(圖1)將荒野探險時所見的巖石、土壤、真菌等在材質肌理中轉化。具有泥土感的褶皺面料,大捆干草領飾和野性印花結合飄逸廓形,在令人敬畏的荒漠氛圍中呈現(xiàn)出剛柔并濟的張力。通過調和色澤,層層暈染或斑點、條紋交錯的自然紋理來展現(xiàn)事物變遷,為服裝賦予柔和的破敗感。即使不彰顯典型的中式元素,Uma Wang用抽象、隱喻的表達手法,以東方式的織物和飄逸輪廓承載時間記憶里的自然物象,既散發(fā)著中式文化底蘊又瀟灑前衛(wèi),在文化交融中回歸人與自然命題的本源。這般“性出天然”的表達,正是對自然審美風尚的詮釋。
中國傳統(tǒng)觀念思考的不是人如何支配自然,而是如何與自然相處。MARRKNULL 2023秋冬系列(圖2)置于原始與未來交織的語境中,反思人與動物及自然,在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關系。材質上運用漸變水洗、做舊擦色與植物染等工藝塑造時間流過的陳舊痕跡,并呈現(xiàn)出從沼澤中出來的潮濕狀態(tài)。以螺旋抽象結構塑造未來感的玫瑰花,同時借用舊石器時代的“獸主”像與《山海經》中的半人半獸等原型轉化為服裝造型,打破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設計蘊藏著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向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對自然界與宇宙天地的獨特理解和充滿哲理的想象力。
(二)市井文化中的生活本味
市井文化與當代大眾對于“生活”的理解和認知更為貼切,包含了源于民眾日常生活當中體味到的“美感”,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力的大眾文化。如晚明異彩紛呈的服飾時尚的形成,亦是由于市民階層崛起,自然意義上“見賢思齊”的意識使其不斷追逐社會上游的生活方式,促使士人群體以時尚締造者的身份求新求奇,遂至服飾審美日新月異。從中可窺,市井文化能成為一個時期審美發(fā)展的重要推力,大眾審美旨趣的流變能為中國設計提供生長的土壤。對聲形色并茂的現(xiàn)實生活本身進行把握,將其融入新中式服裝設計,能使傳統(tǒng)觀念更為實際且生動的演化形式得以呈現(xiàn),也能喚起大眾對自身文化感悟和自豪感。
MARRKNULL的設計師沒有規(guī)避掉所謂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生活文化,積極地在其中挖掘靈感,品牌代表性的“衣架包”便是以故鄉(xiāng)各家門口的晾衣架進行衍生創(chuàng)作而成的。2022秋冬系列(圖3)將80、90年代中國家庭生活中的家居用品以廓形和裝飾元素形式呈現(xiàn)在服裝中。提取家具的木紋運用在皮革和牛仔面料上,賦予枕頭裙、窗簾頭飾、蕾絲枕套衣架包等造型以情感意識,重構一幅懷舊而現(xiàn)代的家庭景觀。最為“出圈”的2019春夏系列(圖4),采用扭曲、堆疊、推移等手法處理服裝結構,將中國景區(qū)游客拍照的肢體語言生動展現(xiàn)在服裝造型中,不對稱牛仔裙和醒目的格子圖案,展現(xiàn)了中國式復古摩登。這個呈現(xiàn)了中國生活“限定”的文化現(xiàn)象的系列,用具象視覺闡述著更為當代的中國設計,引起了強烈時代共鳴也吸引到了國際時尚界的目光。
市井文化凝聚著日常生活的情感體驗與記憶,在設計中再現(xiàn)生活經歷,通過記憶互聯(lián)能產生歸屬感。正因如此,獨立設計師在設計中不免會融入自己成長環(huán)境中的概念。YUEQI QI 2021春夏系列(圖5),設計師戚玥琪從故鄉(xiāng)生活記憶和在中國城里的所見所聞取材。用串珠編織、圖案印花等手法,將繪制著牡丹花的搪瓷罐、精致的細口花瓶等復古懷舊的生活物件進行設計,極具文化碰撞的視覺趣味。展現(xiàn)了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逐漸取代,而依然被在中國城生活的人們繼承著的中國審美文化。
(三)民族生活的天性自然
民族所凝集的生活美學是建立在對天地萬物規(guī)律的探尋以及生命意識的認知之上的。民族審美扎根于農耕文化原生的“天人合一”,是村落群體在漫長歲月中的生活經驗積累所形成的天性自然的美學。環(huán)境和民族的差異,經由個性又純粹自然的演化,形成不同地域各具風格的生活意趣。將“生活”看作是“審美”的前提,在生產美的過程中欣賞生活,如此往復交織,流傳下來的圖案、服飾、歌舞等形式承載其獨特的審美文化與生活智慧。美是生活,更是“應當如此”的生活,啟發(fā)設計師去探求傳統(tǒng)元素的靈性和意蘊。
PRONOUNCE 2021春夏系列(圖6)靈感源于在西藏的游歷。斜裁尖角的藏族旗幟、僧人服飾邊緣的寬褶用解構重組的手法化作服裝結構,寓意“美好的祝?!钡牟刈宸柣髁擞』ā乃钟筒柚兴c油二者渾然一體又保持著獨特的個性的關系中,感悟到約束與自由、理性與熱烈的過渡,在設計中以光澤感的水油融合圖案提花織料貫穿系列,以民族原始力量與未來感的融合呈現(xiàn)此番感悟。加粗的繩結也成為PRONOUNCE核心元素,以腰飾或抽象印花的形式存在造型之中,粗糙但有生命力的原始感,象征與傳統(tǒng)的無限聯(lián)結。 SEAN SUEN 2023秋冬系列(圖7)聚焦于大涼山廣袤土地上的彝族。運用現(xiàn)代剪裁設計將彝族的“披氈”“圖塔”等傳統(tǒng)服飾重新演繹,并使用皮革和羊毛面料,還原了民族原始生活對御寒的訴求。色彩在象征著大地與生命的黑色主調中點綴巖石與熱火般的亮色。配飾設計借鑒彝族融合了日月星辰、山川樹木與花鳥蟲魚的銀飾,啟發(fā)人們感受萬物生靈的美感,探索人類生活最原始、最純粹的觸感,飽含著對彝族文明的敬意。
當代審美不斷經歷碰撞和顛覆促使服裝出現(xiàn)了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風格層層交疊的表現(xiàn)。中國的設計師一方面借鑒西方時裝設計的思辨,另一方面又回歸本土深入挖掘中國美學。在古典華麗的中式美學一次次被效仿時,這些新銳設計揭示著文化探索不一定非要回頭。于是乎,可以看到他們的設計里貫穿著“融合”,用更為當下的設計構思,建立起一個多元并存且極具沖突感的設計體系。
(一)探尋中國文化的多面性
傳統(tǒng)在此并非一種靜止的存在,多元并存的新中式服裝設計首先要不局限于傳統(tǒng)主流范疇。通過提取形而下之器承載形而上之道的具象化形式與擴展文化維度來挖掘生活審美文化的多面性,并探索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高雅與通俗的文化表達之間的共通性。
于時間維度沿著傳統(tǒng)文化的演化脈絡,分析不同演化形式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而構思其置于當代生活語境中的創(chuàng)新演繹。其次,從跨文化元素中汲取靈感來多方考量事物。橫向對比文化觀念于空間維度的異同,窺見地域與群體差異帶來的多面性,由此發(fā)散性地探索中式審美多樣化的表達形式,為新中式服裝設計提供更為獨創(chuàng)性的切入點。
(二)以“感性”構建文化的情感認同
“感性”催發(fā)了人們對服裝的消費由“形”到“情”的升華,因此,服裝設計可以通過視覺之美及情感共鳴為媒介進行文化觀念的傳播。要實現(xiàn)新中式服裝設計的多元文化融合,就要借助那些在生活中沉淀的中國美學的文化符號來觸發(fā)受眾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基于對生活物象感官形象的觀察,在想象的狀態(tài)里調取記憶中的視覺圖像,提取其視覺化、抽象化、圖形化的特征,通過模擬再現(xiàn)轉化為具體的設計要素。[9]另外,在把握原生文化元素涵義的基礎上,將抽象語意結合當代文化語境的審美需求,運用創(chuàng)意思維的解構、重構、同構等方法進行演化,也能形成更具時尚特質與中式底蘊的新中式服裝。[10]也就是使設計與現(xiàn)實之間保持一種能夠生發(fā)美感的距離,即中國生活美學之“感”與之“覺”的不即不離。這種距離之間,蘊藏著設計師獨特的審美觀與個人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如PRONOUNCE以酥油茶為切入點,提取油膜紋理為視覺化元素,并以中式哲學思維在藏族服飾結構與西式剪裁的結合中,在民族感與未來感的交融中,隱喻著水與油對立而共生的關系。他將生活之物經由表征提取和語義關聯(lián),在服裝中以獨特的視覺審美為載體進行意向轉化,為受眾提供有文化價值的情感體驗。
(三)對立與融合的服裝設計表達
新中式服裝“多元并存”的設計,其本質是運用當代藝術的聯(lián)想和沖突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形式將當代設計與中國“新舊文化”并置。而設計表達中,對立與融合的方式在新中式服裝設計中具有極大的趣味性。
一方面結合傳統(tǒng)與當代的審美觀念,進行不同風格的糅合重組。在設計過程中,借鑒解構主義和未來主義等當代藝術思想打破慣性思維,使華夏文明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可能的生活面貌及生活態(tài)度在設計中進行聯(lián)通,從而將文化差異轉化成獨特的視覺表達,產生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鳴。如以往對民族元素過度還原的設計容易使?jié)庥舻脑硷L格壓倒了時裝本身,致使民族題材在大眾認知中與現(xiàn)代審美是有隔閡的。而SEAN SUEN以現(xiàn)代極簡理念糅合深厚的彝族文明,并運用解構手法再造民族服飾,克制的減法反而更好地在服裝中放大了對彝族自然觀的敬意。
另一方面,通過將西式剪裁技術和造型思維與傳統(tǒng)服飾結構融合的方式來塑造新中式服裝造型。然而,中庸和諧始終是中國美學的核心基因。因此,新中式服裝設計不傾向于追求西方審美中過于激進的式樣,而是要利用科技發(fā)展進行服裝面料、結構及工藝等方面的實驗創(chuàng)新,給予服裝設計將傳統(tǒng)美進行解構的更多可能,從而以更立體的視角對傳統(tǒng)進行重新解讀與塑造,經反復提煉、化繁為簡去粗取精之后延伸出新的中式審美。Uma Wang將面料視為敘事載體,用東方傳統(tǒng)面料嘗試材質肌理試驗,表現(xiàn)出時裝的張力。而在服裝廓形上注重把控寬衣造型的線條感,以凸顯人行走時的意蘊,使服裝充溢著中式審美的哲思與禪意,以更先鋒的態(tài)度表達了東方氣韻。
胡適言“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新中式服裝也在創(chuàng)造著當代的服飾文化與審美價值。傳承是一個揚棄的動態(tài)過程,對立與融合的設計表達以創(chuàng)造性實驗打破傳統(tǒng)認知,展露文化交融中“初發(fā)芙蓉”的境界,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在現(xiàn)代服裝之中詮釋新時代的中式美學,如圖8。
以“視像的消費與生產”為核心的生活藝術化視域下,新中式服裝設計應注重在審美認同中重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為中國設計補充更多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新中式服裝設計要避免表面形式化,遵循生活方式變革與時尚趨勢演進的客觀規(guī)律,尋找中國美學和時尚之間的平衡點。這就需要當代設計師順應中國美學發(fā)展脈絡和地域差異,拓展對中國生活美學探索的 “廣度”與“深度”,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形而上”的觀念得以具象化的演繹。同時,新中式服裝在國際時尚體系中,利用多元融合的機遇,以傳統(tǒng)美學為筋骨,打破特定語境限制去糅合不同文化、不同時域的審美風格,潤物細無聲地展現(xiàn)中國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悅笛.“東方生活美學”復興與時尚返本開新[J].服裝設計師,2022(09):24-28.
[2]李勝男,戴鴻.服裝設計中的“中國風”與“新中式”[J].工業(yè)設計,2019(02):120-121.
[3]劉紅文,李曉紅,Nurul Hanim Romainoor.新中式服裝感質、消費者產品態(tài)度與購買意愿[J].絲綢,2020,57(11):58-65.
[4]賈璽增.國際時尚系統(tǒng)與中國風格服飾的文化傳承與主體重構[J].藝術評論,2022(02):36-51.
[5]錢繹竹.淺談新中式設計發(fā)展思路及價值[J].工業(yè)設計,2019(01):113-114.
[6]吳劍鋒.日常生活審美化視域下的藝術設計與文化認同[J].浙江社會科學,2017,256(12):146-151+160.
[7]彭楊焱勻.“中式意境”在中國新興服裝設計師品牌中的應用[J].設計,2022,35(12):98-101.
[8]妥建清.生活即審美:晚明社會生活美學探蠡[J].哲學動態(tài),2018(08):104-111.
[9]萬嵐,蘭嵐.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具象同構思維及模型析究[J].設計,2022,35(04):103-105.
[10]曾朝輝,王伯勛.跨學科理論視閾下地域文化符號設計再造研究[J].設計,2023,36(1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