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對苗族蠟染經典紋樣窩妥紋的起源與其蘊含的文化價值進行論述,對窩妥紋所呈現的美感進行分析,探討其在苗族文化中獨特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并對現代設計中窩妥紋的應用價值以及傳承和推廣的方式進行思考和闡述,探索窩妥紋在當代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苗族蠟染;蠟染紋樣;窩妥紋;文化內涵;設計美感
(一)蠟染工藝概況
染色工藝在秦漢時期出現并且一直在被傳承乃至不斷發(fā)展。唐代出現了不同種類的染色方法,例如夾纈、蠟纈、拓印等[1]。其中,蠟纈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蠟染。蠟染的具體方法就是用蠟液在纖維織物上進行圖案的繪制,再將織物浸泡在染料中進行染色,然后將織物進行清洗脫蠟,被蠟液覆蓋的地方無法染色,從而呈現繪制的圖案。在今天,我國的西南地區(qū)云南、四川、貴州等地,蠟染工藝被一直傳承著。貴州的丹寨苗族蠟染有“天下第一染”的著稱,并且扎染在當地形成了文化產業(yè)。
(二)苗族蠟染的經典紋樣
丹寨苗族的蠟染有諸多不同種類的紋樣,大體以動物紋樣和幾何紋樣為主。在這些紋樣中,每種紋樣都包含不同的內涵和思想情感,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視覺符號[2]。
1.飛鳥魚身紋
在遠古苗族人民的觀念中認為鳥是萬物的始祖。他們認為在遠古時期,有樂啼和科啼兩只巨鳥,這兩只巨鳥孵化出了天地以及世間萬物,所以,在苗族的圖騰文化中,鳥具有較高的地位[3]。同時,苗族人民認為魚類多子,魚類代表女性,鳥類代表男性,因此,苗族的蠟染紋樣中,經常把鳥的翅膀、頭部和魚類的身子結合繪制飛鳥魚身紋,象征夫妻的恩愛和諧,也表明男性和女性一起承擔繁衍后代的責任。
2.錦雞紋
錦雞紋在苗族的圖騰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錦雞的來源有兩種。相傳,苗族祖先在遷徙的過程中,跋山涉水,經歷了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卻沒有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在這種情況下,錦雞將糧食的種子和一些谷物帶到了人間,使人們擺脫了饑餓的困擾。另一種說法是,在苗族的圖騰崇拜中,也包含著對鳳凰圖騰的崇拜,這種崇拜是以錦雞為載體而進行的。所以錦雞紋也被作為一種裝飾紋樣繪制在蠟染工藝品上。直到現在,苗族人民過苗年、春節(jié)或者重大節(jié)日時都會跳錦雞舞來慶祝。
窩妥紋是苗族蠟染紋樣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幾何紋樣。窩妥紋是由八個螺旋狀圓形圍繞成一圈,中心是一個古錢紋或銅鼓紋。窩妥紋是通過對圓形重復、構成裝飾性極強的圖案。在苗族的語言中,“窩者,衣也;妥者,蠟染也”,窩妥就是一件用蠟染工藝做成的衣服。
關于窩妥紋起源以及文化內涵,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自然模仿起源
在遠古時期,苗族人民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居住和活動。苗族的祖先蚩尤帶領苗族人民進行長途跋涉的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苗族人民與大自然中的事物有了親密的接觸。因此,窩妥紋是對水中波紋和漩渦或者自然界中事物的模仿。
(二)民俗節(jié)日習俗
牯藏節(jié)習俗中對牛角上旋渦的繪制:牯藏節(jié)是苗族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祖儀式。在苗族傳說中,人的祖先蝴蝶媽媽生下十二個蛋,其中十一個都成功孵化,但只剩一個三年都未完成孵化,于是蝴蝶媽媽就請暴風把這顆蛋刮下山。在這個過程中,蛋殼破裂,一頭小牛破殼而出。小牛得知蝴蝶媽媽沒有親自把自己孵出來,十分生氣,就設法氣死了蝴蝶媽媽。自那之后,莊稼就沒有了收成,人們感到十分慌張。神靈告訴人們,是因為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才導致莊稼收成不好,只有殺了小牛來祭祀蝴蝶媽媽,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就有了宰牛祭祀蝴蝶媽媽的節(jié)日——牯藏節(jié)。所以窩妥紋來源于對牛角上紋樣的模仿。
(三)蕨類植物繪畫
關于窩妥紋苗族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苗族的部落中一個女孩得了重病,喝平常的藥都不見好。這時,苗家人找到一種蕨類植物,把它壓成汁液給女孩服下,不久,女孩的病就得到了治愈。苗家人為了感謝它,就把它畫在衣服上來穿。
(四)圖騰崇拜學說
在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鳥類具有崇高的地位,遠古的苗家人認為是鳥孵化出了天地,進而產生了萬物。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討,一些學者認為窩妥紋是一種鳥圖騰圖案,它是對河姆渡遺址中的“雙鳥朝陽紋牙雕”上雙鳥朝陽紋的模仿、繼承和發(fā)展。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太陽被視為神靈,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因為太陽能夠為萬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養(yǎng)分和力量。同時,苗族的先民生活在南方的山區(qū),太陽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遠古的苗族人認為太陽是有家的,他們要與太陽生活在一起,于是就追隨太陽,到了今天的西南地區(qū)。窩妥紋中心的銅鼓紋一般以裝飾太陽居多,表達了對太陽的敬仰與崇拜。
(一)體現了古代哲學思想
1.儒家的中庸之道
如果將儒家的中庸之道應用在美學中,那就是對稱之美。對稱之美包含平衡、中庸、公允、穩(wěn)健之美,和諧端莊,給人一種穩(wěn)定之感。窩妥紋主要用在服飾的裝飾上,裝飾在服裝的肩部。在衣服上面,左肩和右肩分別有四個螺旋圓形,只有在兩個袖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呈現一個完整的窩妥紋,體現一種不偏不倚、顧全大局的美感。窩妥紋不僅起到了裝飾作用,反映了中庸思想,同時,也體現了苗族先民對于美感的理性思考。
2.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農耕文明發(fā)達,人們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所以中國古代哲學中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與世間萬物息息相關,要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根據人們對窩妥紋起源的論述,可以清晰地發(fā)現它的起源都與自然息息相關,包括對自然事物的模仿、崇拜、敬畏和感謝,都表現出人與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和諧關系,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表現出苗族先民對于自然的認同感。
(二)窩妥紋的設計美感
1.圓形圖案的重復設計
窩妥紋的繪制是十分嚴謹和講究的,因為在苗族人民的觀念中,窩妥紋也起著祭祀先祖的作用,所以窩妥紋的樣式不能隨意變換。
窩妥紋在設計上是將八個螺旋圓形圍繞中心的銅錢紋樣排列而成,是將圓形圖案進行元素的重復設計。窩妥紋圖案中元素的重復并不是一種機械、呆板、無規(guī)律的重復,而是將八個螺旋圓形進行兩兩分組,組成一組好似正在生長蔓延的幾何紋樣。然后將這樣成組的螺旋圓形圍繞中心圖案反復排列,表現出一種連續(xù)的秩序美,從而形成一種整齊、嚴謹、穩(wěn)定的視覺美感。
2.螺旋線條的節(jié)奏與疏密對比
構成窩妥紋的八個圓形圖案,并不是單調的幾何圓形,而是用簡單的線條圍繞圓心進行螺旋式盤旋,進而形成一個單體的螺旋圓形。在視覺上,是由多個圓形通過密集的排列而形成的。螺旋線條圍繞圓心按照固定的間隔盤旋排列,產生一種旋轉的運動感,通過靜態(tài)的紋樣給人一種運動的視覺感受。
在單個圓形中,這種螺旋形線條并不是占據整個圓,而是在螺旋圓形的外部留有一定的空余空間,形成一種疏密對比的關系,避免了因為線條過于密集而導致紋樣煩瑣,使單體元素更加靈活,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舒適的“透氣感”,產生了疏密、松緊的對比效果。
3.圍繞中心的發(fā)射形式
在窩妥紋的設計上,以銅鼓紋和古錢紋為中心,八個螺旋圓形分為四組向四周輻射構成了窩妥紋。八個圓形兩兩成組,由四條枝干向四周蔓延,并向左右旋轉形成了螺旋圓形,整個圖像具有較強的空間感、運動感和節(jié)奏感,讓人感覺窩妥紋仿佛有了一種向外生長的生命力。
(一)窩妥紋在現代設計中的文化和應用價值
窩妥紋的傳統(tǒng)性、民族性紋樣本身的幾何美感都對現代設計有很高的借鑒意義。在現代,一些產品中也會采取窩妥紋進行裝飾。知名設計師吳迪在巴黎創(chuàng)立了民族品牌“村族”,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貢獻了力量,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藝術。吳迪在一款以窩妥紋為基礎的銀飾戒指的設計中,融合了我國苗族的民族元素與西方的文化元素。在設計中,她加入了西方四葉草的圖案,在她看來,在窩妥紋的基礎上加入西方的文化元素,能讓設計更加豐滿,深化西方人對我國文化的認知。
(二)窩妥紋的研究助力推動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目前,也有諸多對于苗族紋樣的研究。關于窩妥紋起源的說法包括牯藏節(jié)習俗和對鳥圖騰的崇拜。向大眾介紹窩妥紋的基本知識,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苗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思想以及苗族歷史的發(fā)展歷程,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此外,研究表明,窩妥紋源于對遠古鳥圖騰的模仿與發(fā)展。這樣的研究可以推動兩種文化內涵的深入發(fā)展,從而挖掘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價值,激發(fā)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活力,推動學術的發(fā)展,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使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根基更為堅實。
(三)窩妥紋和蠟染的文創(chuàng)設計研究有助于地區(qū)文化與經濟的繁榮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蠟染工藝一直在被傳承著。在一些地區(qū),例如貴州丹寨、云南周城等地區(qū),蠟染和扎染的工藝品被作為文創(chuàng)產品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在弘揚傳統(tǒng)蠟染工藝的同時,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益。
在2023年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丹寨苗族蠟染受邀在北京參展,許多以窩妥紋為主體的服飾設計被展出,廣受關注,深受好評。寧航蠟染的總經理兼設計師成昊在非遺周上感嘆道:“在整個展覽中,我們看到貴州苗族蠟染備受歡迎,這也讓人逐漸看到我們民族手工技藝在非遺周上的受眾人群,我們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p>
對關于苗族傳統(tǒng)紋樣窩妥紋四種起源說法的論述,分析苗族文化中的圖騰崇拜、思想觀念和美學價值,使我們能夠體會到遠古時期苗家人獨特的審美理念,這對現代的藝術和審美教育也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苗族傳統(tǒng)窩妥紋樣的創(chuàng)新應用也需要新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
馮仲祥,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劉洋,女,吉林長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商務圖書館,2014.
[2]洋珊珊.丹寨苗族蠟染紋樣的審美內涵研究[J].東方收藏,2021(19):53-54.
[3]秦慧琳.苗族鳥紋的視覺審美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