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朝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朝鮮半島的山水畫受到了中國繪畫思想的深遠影響,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許煉是19世紀朝鮮王朝末期活躍的畫家,其以中國元末畫家黃公望和倪瓚的畫風為基礎,結合了珍島實景山水和個人經歷的感悟,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成就而聞名,為朝鮮末期南宗畫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許煉作品中的幾何圖式與黃公望、倪瓚、弘仁等文人畫中的繪畫語言有文化共相,這種文化交流和繪畫傳承不僅豐富了藝術傳統(tǒng),也反映了中朝兩國之間的深厚聯系和啟發(fā)關系。
關鍵詞:許煉;文人畫;幾何圖式;畫風研究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文人畫作為一支重要的流派,長久以來扮演著顯赫的角色。在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散文、詩歌和繪畫均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發(fā)達的時期,山水畫更是超越了唐代的水平?!霸后w畫”中的真實細節(jié)和美好期許成為宮廷畫的重要標準。南朝的謝赫將院體畫引入畫論中,漢代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道:“逸,失也。從走兔。兔謾訑善逃也?!盵1]自宋代以來,一些畫論家將“逸品”置于繪畫品評體系之首,“馬一角、夏半邊”等構圖形式影響至深。隨著趙宋王朝的覆滅,在元代“三教合流”的影響下,元代士人基本上都受到了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影響,文人畫進一步發(fā)展,畫家不再對客觀對象進行忠實的描述,更多的是專注于個體內在自我情緒的抒發(fā),這里不得不提及文人畫的領袖人物黃公望,作品風格上黃公望師法董源,最主要的特點是中鋒用筆,畫中山石多方圓圖式,畫面平淡天真,不急不躁。明代吳派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畫風不僅繼承了宋元繪畫中的沉穩(wěn)、文秀的氣韻,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構圖和意境的表達,多以淡墨輕染,用含蓄的線條和色彩突出與前代繪畫風格的不同特點。
在明末清初時期,一些杰出的遺民清高之士,如傅山等受儒家思想影響,不愿向清廷妥協(xié),但明朝前景漸顯無望,于是大部分文人選擇隱遁山水田園,通過詩文和繪畫宣泄不滿?!八纳敝燹?、石濤、弘仁、髡殘是最具代表性的清朝僧侶畫家,他們以“言志”為主,構圖、筆墨更自由。其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個性化特征,豐富的形式感不僅具有視覺美感,還具有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哲理。其中,弘仁的繪畫圖式最具形式感,國破家亡之際出家為僧的弘仁,性格孤僻,幼時受儒家文化影響。《圖繪寶鑒續(xù)纂》記載了弘仁的師承關系:“初師宋人,及為僧,其畫悉為元人一派,于倪、黃兩家,尤其擅長也?!盵2]由此可見,弘仁的繪畫風格受倪瓚、黃公望影響頗深。
弘仁的代表作《梅花書屋圖軸》《幽亭秀木圖軸》等畫中描繪的房舍、山石筆墨結構多與倪瓚、黃公望筆法相似?!罢蹘я濉倍喑尸F關仝、荊浩風格所用的方筆,在構圖與技法上學習了倪瓚的“一江兩岸”式特點,以方圓形勾勒山體,注重筆墨意趣,在展現簡約疏曠格調的同時又再現了清凈僧侶孤傲清高的精神世界,凸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
明末清初畫家石濤曾評價弘仁的作品:“公游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即一木一石,風骨冷然生活?!盵4]由此可見,弘仁作品風格的形成與真景寫生有直接關系,并在此過程中風格突顯。弘仁“以禪說畫”,抒發(fā)內心的苦悶,在山水畫構圖的表現中專注于個體的自我審視?!毒畔遨謭D》是弘仁送給廷尚居士的一幅作品,這幅畫以方形勾勒為主,構圖大疏大密,淡墨精煉,描繪枯樹與小溪,遠景的山體即將鋪滿畫面,左右兩側是兩座較小的山峰,中景以稍大的方形石體遮掩住溪流的流向,畫面中枯樹的干枝透露的冷倔之氣,大小錯落的幾何體加強了空間感,突出了弘仁內心的孤寂感。
不同時代背景下各時代畫家的繪畫風格存在顯著差異,繪畫風格各具特色,為中國山水畫多元性增添了豐富的一筆。倪瓚以簡約的筆法和悠遠的意境為特點,弘仁以極具現代形式感的幾何圖式表現了超凡脫俗、尋求空寂之心,為明清以來的山水畫注入了新的生命,促進了山水畫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吾韓自有詩畫以來,作法全效中國,其成書之經過以及體裁、條例、訝論,故無一不類也。”[3]隨著中朝兩國文化交流日益緊密,“性理學”、朱子之學等哲學思想在朝鮮傳播,朝鮮的高官貴族間多討論起藝術文學領域,繪畫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朝鮮時期純祖八年(1808年),許煉生于全羅南道珍島郡珍島邑雙井里,字摩詰,號小癡,1892年去世,是朝鮮末期的南宗文人畫家。生活在偏遠地區(qū)的許煉與被流放到珍島的士大夫形成新的藝術流派,是地方特色文化輸出的主要力量。受師父金正喜影響,1839年許煉前往京城,更直觀地接觸了流入朝鮮的中國文人畫作,他通過不斷地臨摹和學習,深化了作品中的南宗畫風。
師法古人是學習繪畫的重要方式,朝鮮末期的學者非常推崇元四家,這一時期的朝鮮繪畫多為自由奔放的筆觸,嫻熟地運用墨色與淡彩。倪瓚對朝鮮文人的繪畫風格影響頗深,許多畫家都曾摹寫過倪瓚的繪畫及書法作品。“江南人以有無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謂得漸江足當云林。”[5]許煉的作品《仿倪云林竹樹溪事圖》,通過作品名稱便知其是以倪瓚為師。畫面中運用枯筆畫的前景方形石體,簡逸的線條亦采用了倪瓚的折帶皴。近景所布置的亭子與枯樹,中景遼闊平遠的湖水,都是倪瓚山水畫中常見的元素。許煉善于運用留白手法塑造畫面氛圍,在尊重實景的同時用幾何圖式重新演繹畫面,使得畫面具有更強的節(jié)奏感和形式感,為他的作品注入了靈動的氣息。
許煉的《山水圖》中,中景的山體以米芾的三角形圖式表現遠山的聳立,再加上“米點”點苔塑造樹叢和山石體,可以看出是一幅以幾何圖示為主導的抽象或幾何藝術作品。畫面右下方的空白大部分為湖面,近景的石體土坡向右傾斜蔓延,中景的山巒層層疊加,疏密相間,方圓圖式山體的繁密皴法與三角圖式留的米點皴形成強烈對比,平衡了遠山的圓潤美感,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和諧、平衡。中間樹林的繁茂與村落堤岸的留白相結合,不但凸顯了山體結構,還透露著孤寂清冷之感。幾何圖示在許煉的作品中起到點睛之筆的效果,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
在中國畫中,幾何圖示通常不是主要的表現方式,而是一種輔助工具或元素,用來增強畫面的結構和平衡,以增添畫面的視覺吸引力。例如弘仁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對稱的元素,如山脈的對稱形狀等。其以大量的方形、折線、三角形等為構圖描繪山川、湖泊等自然風景,這些幾何圖式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性意義,增添了畫作的靈性和深度。許煉的作品不但結合了朝鮮實景山川之美,更是融入了其對臨古摹寫的解讀。正如黃賓虹曾說:“山川入畫,應無人工造作之氣……故畫中山川要比真實山川為妙。畫中山川,經畫家創(chuàng)造,為天所不能勝者?!盵6]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朝鮮末期人們對自由灑脫的筆墨追求和心理需求。這使得他的作品獨具特色,這一風格不但影響了朝鮮山水畫的發(fā)展,對其后代的水墨畫更自由和多樣化的發(fā)展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朝鮮畫家提供了新的靈感和指引。
中國文人畫的頂峰時期對應的是朝鮮中期,唐寅等畫家的風格深刻地影響了東亞多國的繪畫思想。文人畫的核心在于將大自然的景象與禪宗思想融為一體,透過筆墨抒發(fā)藝術家內心情感與審美,將個人情感與繪畫融為一體。在隨后的東亞文化交流過程中,繪畫思想都受到西方文化所使用的透視、光影等思潮的沖擊,傳統(tǒng)觀念向西方迅速演變。在這樣的背景下,許煉的作品在構圖、造型和筆墨運用等方面融入禪宗精髓,仿佛置身事外的隱士,將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體現在作品之中。許煉的畫面獨特地展現了禪宗所追求的“空”與“靜”,與弘仁的心境相得益彰。許煉畫面中的“空”主要體現在對景物的高度概括之中,透過簡潔而精煉的構圖,用剛勁的筆墨勾勒出山石的形態(tài),呈現出抽象的幾何體,層層疊疊,圓角堤岸與三角圖式勾勒的遠山形成強烈對比,平靜廣闊的留白,如同禪學所倡導的“空無”。與此相比,朝鮮前期和中期的山水畫多由宮廷繪制,雖然也有幾何圖像出現,卻不如許煉的作品那般引人注目。許煉在受教于金正喜、摹寫于倪瓚等文人畫家后,將朝鮮實景山水與自己獨特的風格相結合,找到了獨樹一幟的表現手法,其作品中凸顯的幾何圖案成為其獨特的特色。
許煉的山水畫以其構圖和筆墨運用形成深遠影響。他不僅傳承了中國繪畫的經典傳統(tǒng)技藝,更將個人獨特的審美理念與朝鮮自然風光精妙地融合。這種獨特的融合賦予了朝鮮水墨畫獨特的藝術語言,開辟了全新的藝術道路,其不再只是簡單地模仿中國傳統(tǒng),而是真正展現了朝鮮特有的文化精髓和審美特色,為朝鮮水墨畫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chuàng)意。許煉與其師金正喜、同窗、弟子以及后來的文人一同深入研究音韻、書法和繪畫等領域的學術課題,沉醉于閱讀和個人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既傳承了古典雅致的風格,又充溢著獨特的創(chuàng)意,表達了超然的淡泊心境。這些獨特品質使得許煉成為朝鮮山水畫史中獨具特色的杰出藝術家,是一位集大成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獨樹一幟,也對后來的朝鮮水墨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啟發(fā)和影響,持續(xù)為這門藝術注入新的生機。
綜上所述,許煉留下的作品見證了中朝山水畫發(fā)展的歷程以及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在中朝文化交融中,中國繪畫思想對朝鮮各時期的山水畫風格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推動了朝鮮山水畫獨特而絢麗的發(fā)展。這種交流不僅為中朝兩國的藝術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感,更是一種文化間深厚的共鳴,彰顯了文化交流的不竭動力與內在價值。
作者簡介
盧明珠,女,漢族,山東棗莊人,博士,研究方向為造型藝術東洋畫。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
[2]汪世清,汪聰.漸江資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3]許世旭.概述:韓國詩話與中國詩話[D].韓國:韓國高麗大學,1996.
[4]竇亞杰.石濤畫語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03.
[5]汪世消,汪聰.浙江資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137.
[6]伍蠡甫.山水與美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