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一座汪鋒故居紀念館,是一所中小型博物館,文物藏品相對局限,特別是汪鋒同志早期革命文物資料相對匱乏。為豐富展陳內容,營造建黨百年宣教氛圍,2021年曾嘗試通過與渭華起義紀念館進行以文物關聯(lián)為核心的館際交流,設計制作了專題展板。這次實踐豐富了展陳內容,加深了關聯(lián)文物的內涵研究,深化了對汪鋒同志革命早期經歷的理解。文章立足兩館的文物關聯(lián)和館際交流情況,著眼于兩館文物關聯(lián)的客觀存在性和這種關聯(lián)性的現實意義,反思館際交流實踐情況,提出幾點研究和開發(fā)思路,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型博物館;文物關聯(lián)性;文物內涵;汪鋒;渭華起義;館際交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16
0 前言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同屬近現代革命紀念館,均地處陜西,毗鄰而居。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是以革命先輩汪鋒同志這樣一位革命人物為主題的故居類紀念館。汪鋒同志(1910.12.17—1998.12.12)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杰出領導人”。汪鋒自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團組織以來,“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奮斗了整整72年”“為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和國家的民族團結貢獻了畢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渭華起義紀念館是以著名革命事件渭華起義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渭華起義在黨的革命史上是有里程碑意義的。它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北方地區(qū)領導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是西北地區(qū)首次軍民結合實現武裝割據。它“開創(chuàng)了人民軍隊設立政治委員的先河”,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鍛煉了干部隊伍。
渭華起義發(fā)生在汪鋒同志剛入黨參加革命初期。此后,他時而“暫時隱蔽”,時而“活躍運動”,從“敵營潛伏”到“敵后游擊”,迅速地成長為一個堅定忠誠、獨當一面的革命戰(zhàn)士。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展陳中能夠反映汪鋒參與渭華起義相關經歷的展品寥寥無幾。僅有的兩張照片,汪鋒同志本人入鏡的僅有一張;僅有的佐證材料,只是兩首悼念起義革命故友的詩歌。僅憑這些很難真實、直觀、深刻地反映相關經歷和影響。
于是我們嘗試從渭華起義紀念館尋找突破。實踐發(fā)現兩館在文物藏品與文物內涵等方面有著高度的關聯(lián)性和頗深的淵源。研究二者文物關聯(lián)性對于文物的保護、利用,尤其是對于新時代更充分地發(fā)揮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在公眾宣傳教育方面的作用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與渭華起義紀念館的文物關聯(lián)性
1.1 兩館的文物關聯(lián)性是客觀存在的
這種關聯(lián)性體現在三方面:文物藏品互有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是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本質上反映著文物內涵的關聯(lián)性;文物內涵的關聯(lián),體現在歷史的、地域的、精神的關聯(lián)性,這種關聯(lián)性是內在的、本質的,是兩館文物藏品關聯(lián)性的根源;由前兩種關聯(lián)衍生出第三種關聯(lián)性,即兩館在交通、展線、類型方面的環(huán)境關聯(lián)性。文物及文物內涵的關聯(lián)性為館際交流奠定物質基礎,環(huán)境關聯(lián)性為館際交流合作提供外在的環(huán)境條件。
1.1.1 文物藏品的關聯(lián)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與渭華起義紀念館的文物藏品互有關聯(lián)。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中保存著與渭華起義相關的藏品,而渭華起義紀念館中也收藏、透露著與汪鋒相關的文物資料和信息。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中保存著一本書—《汪鋒詩詞選集》,書中收錄了其生前近兩百首詩歌作品。其中兩首《再悼許權中》和《題劉志丹墓碑》,創(chuàng)作時間是1985年,內容卻是回憶20世紀20年代汪鋒剛入黨投身革命時的人和事。詩歌反映出汪鋒與劉志丹和許權中之間的革命情義,也見證著汪鋒與渭華起義之間的淵源。館藏中的兩張歷史照片,一張是1928年渭華起義召開群眾大會時的場景,一張是1986年76歲高齡的汪鋒同志參加渭華起義60周年紀念活動的照片。
渭華起義舊址門頭的匾額和西北工農革命軍軍委擴大會議舊址的碑文便是汪鋒同志題寫的。館中還展有汪鋒同志1986年的題詞—“渭華起義精神永放光芒”。館中陳列的渭華起義革命路線圖里,除起義中心區(qū)之外,箭頭所指重要區(qū)域就有汪鋒同志所在的藍田一線。
1.1.2 文物內涵的關聯(lián)
明顯帶有關聯(lián)意味的文物藏品背后,本質上是其文物內涵的關聯(lián)性。當年汪鋒所在的藍田支線對于渭華起義的重要作用和渭華起義這一役對17歲剛入黨的汪鋒同志的重要意義,使汪鋒與渭華起義之間形成了密切的關聯(lián)性。這種關聯(lián)性不僅體現在歷史、地域上,更反映在革命精神的影響和傳承上。
1928年渭華起義發(fā)生在與汪鋒家鄉(xiāng)藍田許廟毗鄰的渭華地區(qū),當時17歲剛入黨的汪鋒正在許廟組織革命活動。這次起義是大革命失敗革命低潮期,在黨中央八七會議革命綱領指示下,陜西省委部署的陜東區(qū)革命起義活動。藍田在革命部署中被納入配合區(qū)域之中,任務是進駐起義中心附近配合主力阻擊南路之敵,當時汪鋒就是藍田支線革命活動的具體組織者之一。渭華起義革命后期,汪鋒等人帶領藍田支線接應主力部隊實現戰(zhàn)略轉移,協(xié)助部隊整頓改編,為革命火種的保存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汪鋒經歷了革命的熱血激蕩和艱難困苦,親眼見證革命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革命經驗和革命精神在戰(zhàn)斗中得到積累和錘煉。
渭華起義是革命低潮期的英勇壯舉,是對“同志們趕快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這句“十八字標語”宣言的真誠兌現,是在黨中央八七會議革命綱領指示下,由中共陜西省委部署、中共陜東特委直接領導的革命起義活動。汪鋒同志自入黨團組織投身革命之后,舍小家為大家,獻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建設事業(yè),終其一生奮戰(zhàn)于黨的革命工作中,歷盡艱險、不畏生死,清廉勤勉、豁達赤誠。25歲“作為毛澤東到達陜北后的第一位信使”,長途跋涉只身涉險入西安,為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楊虎城談判;50歲臨危受命,急國家之所急,憂百姓之所憂,夙興夜寐奔赴蘭州,解決“甘肅的問題”;年近70離別家人,赴任新疆,守土固疆,“與邊疆共戚休”;80高齡殫精竭慮,奔走多地,“宵衣旰食為‘統(tǒng)一’”。
從熱血沸騰的“十八字標語”到萬眾一心的軍民協(xié)同,再到奮戰(zhàn)到底的數百鮮活生命的付出;從一個人一生的奔波,到一家人全心的奔赴。英勇的渭華起義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所譜寫的,和汪鋒同志用他畢生精力所書寫的,是同樣的精神:對黨忠誠,為民初心,堅定信念,勇于奮斗。他們的這些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的一部分。
1.1.3 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相距約40千米,約1小時車程。兩所博物館的基本構成都是依托不可移動文物建設,文物藏品都是以文物、照片(圖片)、文獻等類別為主。展線是綜合協(xié)調不可移動文物原本結構和藏品陳列布局進行設置的,在類別、主題的基礎上,主要依照歷史發(fā)展為序。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九間房鎮(zhèn)街子村龍頭山,是紀念革命先輩汪鋒同志、弘揚革命先輩崇高革命精神的一座故居類紀念館。于汪鋒同志家鄉(xiāng)住址原址重建汪鋒同志故居,其中一部分房屋作為陳列室,室內陳列展示反映汪鋒同志一生光輝革命歷程和優(yōu)秀精神品質的相關文物、照片、文獻、音頻、書籍資料。其中,渭華起義的經歷就是第一部分“西北革命的先驅之一”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渭華起義紀念館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西南部的高塘塬。為紀念渭華起義革命先烈、傳承先烈革命精神,依托原有西北工農革命軍軍委指揮部五間廳、磚鋪字標語、中共華縣縣委辦公樓舊址、古槐、烈士殉難井等革命遺址,新建一座現代化展廳,陳列展示當年起義的文件、報刊、辦公用品、起義槍械彈藥武器、領導人生活用品等文物,以及文獻和圖片資料。
1.2 文物關聯(lián)性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薄皥猿挚茖W保護。貫徹保護第一,加強總體規(guī)劃”和“堅持教育為重”,明確強調了文物保護、文物利用、公眾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所討論的兩館文物關聯(lián)性的現實意義基于三個方面:文物保護、文物利用、公眾教育。
1.2.1 提升文物保護的整體性協(xié)同性
革命文物保護要“推進整體保護……強化整體規(guī)劃、連片保護”。
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革命文物具有高度關聯(lián)性。文物層面:橫向來看,渭華起義革命活動是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區(qū)域性革命,革命活動過程具有明確的路線,除起義中心區(qū)域外,汪鋒同志所在的藍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條關鍵支線;縱向來看,汪鋒同志一生奮戰(zhàn)70余年,漫長曲折的革命生涯中,渭華起義是其成長初期濃墨重彩、至關重要的一筆。精神層面:渭華起義和汪鋒同志在革命精神方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和關聯(lián)性。探索文物關聯(lián)性,以文物關聯(lián)為核心推進館際交流,連點成線、成面、成體,有助于更完整、系統(tǒng)地保護革命文物。
1.2.2 拓展文物利用的廣度和層次
革命文物利用要“深化系統(tǒng)研究……整合文物、黨史、軍史、檔案、地方志方面研究力量……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
探索文物關聯(lián)性,以此為基礎開展館際交流,探究渭華起義與汪鋒同志之間的淵源,既能豐富完善兩館各自的文物藏品和史料信息,又有助于補充渭華起義重要支線的情況,完善文物地圖,有助于尋找汪鋒同志革命成長初期的軌跡,探索人物革命精神形成的根源。文物藏品的豐富可以為文物利用的拓展奠定根本的物質基礎,文物內涵的深入系統(tǒng)研究可以為更加準確、有效地實現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提供前提。
1.2.3 增強公眾教育的說服力和接受度
“堅持教育為重,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p>
真實還原歷史是宣教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公眾教育的效果。通過以文物關聯(lián)性為基礎的館際交流,相互豐富文物、史料,用史實說話,維護兩館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能夠從根本上增強公眾教育的說服力。
建立人與物、歷史與現實的關聯(lián),是宣教的根本。以文物關聯(lián)性為核心開展館際交流,深入研究文物內涵,結合時代發(fā)展探索“文化延續(xù)性”,能夠提升公眾的接受度。渭華起義和汪鋒同志相關的文物是歷史,但其精神內核和經驗可以直接吸收運用于現實社會,產生作用。渭華起義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一批人,汪鋒是多個歷史時期的一個人,兩者在歷史、精神上都有關聯(lián)性,這種關聯(lián)反映著文化的共性和延續(xù)性。找到這種可延續(xù)的關聯(lián)有助于建立革命文物與當代人之間的共情,其作用會直接反映在宣教效果上。
2 關于研究和開發(fā)文物關聯(lián)性的探索和啟發(fā)
2.1 初步的探索性實踐
2021年,為慶賀建黨100周年,弘揚革命精神,加強黨性宣傳教育作用的發(fā)揮,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設計制作并展出了專題展板《汪鋒與渭華起義》。以此為契機對兩館文物資源進行了梳理,基于關聯(lián)性文物和相關史料,通過探索汪鋒與渭華起義的歷史關聯(lián)性,對兩館的文物資源進行了整合,對汪鋒與渭華起義間的歷史故事進行了還原,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分析了二者文物內涵,尤其是核心精神的統(tǒng)一性。
2.2 實踐反思
展板的展出豐富了展陳內容,深化了文物內涵,強化了黨性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室外展示為觀眾提供了室外參觀內容。與此同時,也反映出一些現實問題,對此我們也進行了反思。
此次實踐,體現出單個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局限性和零散性。同一歷史事件的見證文物分藏各處。渭華起義60周年紀念活動的資料中,活動照片收藏在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汪鋒題詞收藏在渭華起義紀念館。關于汪鋒與渭華起義的相關照片、文獻資料,以及起義期間陜西省指導性文件文獻、藍田縣相關文獻,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均未有收錄。
此次實踐,體現出文物資源整合利用與文物分散收藏兼容并蓄的重要意義。正由于藍田縣汪鋒故居紀念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存在文物分散收藏的情況,通過館際交流實現對文物資源整合保護和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實踐,體現出以文物關聯(lián)性為核心的博物館館際合作發(fā)展方向必要且可行。開展以文物關聯(lián)為基礎的館際交流有利于文物保護的完整性和文物利用的拓展性,更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公眾教育功能,也能推動文物分散收藏和整合保護利用的兼容并蓄。兩館之間文物關聯(lián)的客觀性也為館際合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環(huán)境條件。
2.3 研究和開發(fā)思路的幾點思考
2.3.1 目標任務
即實現途徑,是關于如何通過以文物關聯(lián)為核心的館際合作有效化解中小型博物館館藏資源局限問題。分為三個方面:夯實基礎—以藏品管理、文物內涵研究、觀眾研究為基本內容,做信息整理和專項研究,建立館際合作專項素材庫。豐富實踐—以展陳和社教活動為核心,以素材庫為基礎,設計推出系列專題實踐方案,探索可行路徑。打破壁壘—以項目合作搭建平臺,實現館際聯(lián)動的文物資源融通,人才與技術共享。
2.3.2 注意事項
基于實踐需要,這里提出的三方面內容具有相對高的可操作性和相對長的周期性,以及一定的針對性。因此,應用時需要結合各館自身條件和需求進行規(guī)劃和執(zhí)行。三方面內容在一定周期內有相對固定的完成順序,但從整體上看,同一發(fā)展階段里三方面內容又有一定程度的雜糅。因此需要根據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和具體的階段目標進行動態(tài)調整。思路框架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科技進步,或有更新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拘一格,持續(xù)探索。
3 結語
本文著眼于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得益于汪鋒故居紀念館和渭華起義紀念館的館際交流,感謝兩館領導的支持和相關工作人員的通力配合。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查閱、借鑒、引用了多篇來自報紙、書籍、刊物、網絡等途徑的文章,一并感謝。由于本人個人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所限,本文或有不足之處,煩請各位諒解,歡迎指正。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汪鋒同志光輝戰(zhàn)斗的一生[N].人民日報,1998-12-20(02).
[2]《汪鋒傳》編寫委員會.汪鋒傳[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678.
[3]袁武振,梁月蘭.論渭華起義的歷史地位[C]//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兩點一存之紀念渭華起義9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0:75.
[5]中共陜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陜西黨史專題資料集(四)渭華起義[M].[內部資料],1985:4-23.
[6]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Z].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