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中國古代藝術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圍繞西王母在漢代畫像石中的形象演變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漢代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文章首先對西王母形象的起源和在先秦文獻中的記載進行分析;其次詳細考察了漢代畫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具體表現(xiàn)和演變特征,包括其在服飾、姿態(tài)、表情及圖案符號方面的變化;最后探討了西王母形象的歷史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通過這一研究,展現(xiàn)了一個更加生動、多維的西王母形象,為理解漢代以及更廣泛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漢代畫像石;文化演變;西王母形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1.003
1 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簡述
漢代畫像石是漢朝時期墓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西王母形象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在許多畫像石中占據(jù)顯著地位。西王母的形象經常與仙山、祥云、神獸等元素相結合,表現(xiàn)一種超脫世俗、仙風道骨的神秘氛圍。這些畫像石多為墓葬藝術,反映了漢代人民對于來世的想象和美好愿望。在具體造型上,西王母通常被描繪為端莊、莊嚴的女性形象,有時她頭戴高冠,身著華美服飾,顯示出她的神圣與尊貴。
在漢代畫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例如,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的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有的被刻畫得極具神性和尊貴感。她頭戴高冠,身穿華麗長袍,表情莊重,突出了西王母的神圣地位和超凡脫俗的特質。有的被畫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旁邊伴有仙鶴、羽人和玉兔等象征物,突出了她長生不老和掌控自然力量的能力。這種描繪方式體現(xiàn)了漢代人對于神話世界的豐富想象力和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①。
這些畫像石反映了漢代社會對西王母形象理解的多樣性。不同地區(qū)和時期的藝術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當?shù)匚幕瘋鹘y(tǒng),賦予西王母不同的形象和屬性。通過這些具體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漢代的文化、宗教信仰和藝術審美。
2 西王母形象的源起與演變
2.1 西王母形象的起源
西王母作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其形象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最早在《山海經》等古籍中有所記載。在這些古籍的描述中,西王母居住在昆侖山,是神仙界的領袖之一,與不朽和長生不老的概念緊密相連。
據(jù)《山海經》記載,西王母居住的昆侖山被視為連接天地的神秘之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西王母常被描繪為擁有神力、能掌控自然界的神祇,同時也是道教中尋求長生不老者的守護神②。
2.2 西王母形象在先秦文獻中的記載
西王母形象在先秦文獻中的記載,主要出現(xiàn)在《山海經》《列子》和《楚辭》等作品中。在這些文獻中,西王母的形象與特征被較為詳細地描述,體現(xiàn)了她在古代中國神話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山海經》中的西王母被描述為居住在神秘的昆侖山上,昆侖山被視為連接天地的橋梁,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渡胶=洝分械拿枋鰪娬{了西王母與仙界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她超越凡人的神秘屬性。在《列子·湯問》中,西王母的形象更為豐滿。她被描述為周穆王的朋友,二人在昆侖山上會面。這段描述不僅展現(xiàn)了西王母的神秘和強大,也體現(xiàn)了她與人間帝王之間的特殊關系?!冻o》中的西王母同樣被描繪為神秘而強大的存在。在《招魂》篇中,屈原通過對西王母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于理想國度和神秘世界的向往③。
2.3 漢代文獻中的西王母形象
在《史記》等漢代史書中,西王母的形象與神話故事被進一步豐富。她被描述為擁有長生不老的能力,并掌管著神奇的仙藥。這一時期的文獻記載,西王母不僅是神仙界的重要人物,也與漢代帝王的神話傳說有所聯(lián)系。例如,漢武帝曾派遣使者尋找西王母,尋求長生不老的秘訣,這反映了當時皇帝對長生不老的渴望和追求。
漢代的《禮記》也提到了西王母,其中關于祭祀和宗教儀式的記載顯示,西王母已成為漢代人民祭祀和崇拜的對象之一。這表明西王母在漢代社會中不僅是神話傳說的人物,還是具有宗教意義的神祇。漢代文獻中對西王母形象的描述也反映了漢代社會對女性形象的理解和塑造。西王母被描繪為既神秘又強大的女性形象,這與漢代社會的性別觀念和文化價值有著密切的關系④。
3 漢代畫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具體分析
3.1 西王母形象在畫像石中的表現(xiàn)方式
3.1.1 西王母形象的樣式特點
以微山縣博物館館藏的西王母畫像石為例,西王母的形象體現(xiàn)了漢代雕刻藝術的典型特征和獨特風格。這塊畫像石上的西王母被刻畫得極具神性和尊貴感,細節(jié)處理精細,展現(xiàn)了漢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在這塊畫像石上,西王母的形象雄偉而莊嚴。她頭戴高冠,這種冠飾通常與神性和權力相關聯(lián),表明其在仙界中的高位和尊貴。身穿的華麗長袍細節(jié)豐富,裝飾精美,這不僅反映了漢代服裝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西王母的非凡地位。
西王母的表情莊重,眼神深邃,給人以超脫塵世的感覺。這種表情刻畫讓觀者感受到她的神性和超自然的力量,體現(xiàn)了漢代人對神話世界的敬畏以及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畫像石上還伴有仙鶴、羽人和玉兔等象征物,這些都是長生不老和超自然力量的象征。仙鶴和玉兔的出現(xiàn),不僅豐富了整體的藝術表現(xiàn),而且增強了作品的象征意義,使西王母的形象更加生動和多維⑤。
3.1.2 西王母形象的主題內容與寓意
西王母的形象常與仙境或神秘場景相結合。例如,西王母常被描繪在昆侖山等仙境之中,周圍環(huán)繞著神鶴、祥云、奇花異草等象征長生不老和神秘力量的元素。這種表現(xiàn)方式不僅展現(xiàn)了西王母的超凡脫俗和神通廣大,也反映了漢代人對于仙界和神話世界的向往。西王母形象在畫像石中有時會與漢代帝王或歷史人物相結合,如與漢武帝的故事。這些場景象征著天人交往的理念,體現(xiàn)了漢代帝王對于超自然力量的追求和對長生不老的渴望。
西王母的形象在某些畫像石中與道教思想相關的元素相結合,如道家符號、仙草等。這些元素的結合不僅強調了西王母在漢代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也體現(xiàn)了道教思想在漢代社會中的普及和影響。
3.1.3 西王母形象與漢代宗教信仰的關系
在漢代,隨著道教的興起與發(fā)展,西王母的形象與道教的信仰和教義緊密相連。她作為掌握仙藥、象征長生不老的神秘女神,與道教追求的長生不死思想相契合。在一些畫像石中,可以看到西王母指導修行者或與其他仙人交流的場景,這體現(xiàn)了她在漢代道教信仰中的顯著地位。
西王母在漢代的祭祀活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漢代的宗教信仰不僅包含了對傳統(tǒng)神靈的崇拜,也包括了對新興神話人物的敬仰。西王母作為連接人界與神界的橋梁,成為人們祈求長壽、健康和祥瑞的對象。
西王母形象在漢代還象征著權力和皇權的正當性。漢代帝王通過與西王母相關的神話故事來強化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和神圣性。例如,漢武帝尋求西王母以求長生不老,這不僅是對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也是對皇權神圣不可侵犯性的一種體現(xiàn)⑥。
3.2 漢代畫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演變特征
3.2.1 服飾與裝飾
在微山縣博物館館藏的西王母畫像石中(圖1),西王母形象的服飾與裝飾細節(jié)揭示了漢代雕刻藝術的特色及其在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演變。畫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穿著精致而華麗的長袍。袍服上的裝飾細膩,呈現(xiàn)出漢代典型的服飾風格,如云紋、祥云、飛鳥等傳統(tǒng)圖案。這些圖案不僅豐富了視覺效果,也賦予了服飾深厚的文化和宗教內涵。這樣的服飾風格反映了漢代對于神話人物的理解,既強調了其神性,又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細節(jié)的精細刻畫。
西王母頭戴的高冠在這塊畫像石上也處理得極為精致。高冠不僅是其神圣地位的象征,其上的裝飾和雕刻細節(jié)也展示了漢代工藝的精湛和對于形象嚴謹?shù)目坍?。高冠上可能有云紋、寶石等元素,這些元素在當時被認為具有特殊的宗教和文化含義。細節(jié)上的處理展現(xiàn)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同時也揭示了漢代對于美的追求和宗教意象的融合。
3.2.2 姿態(tài)與表情
在微山縣博物館館藏的西王母畫像石中,西王母的姿態(tài)和表情細節(jié)展示了漢代雕刻藝術的獨特風格和當時文化對于神話人物表現(xiàn)方式的理解。畫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呈現(xiàn)出既莊嚴又神秘的姿態(tài),站姿挺拔,身形優(yōu)雅,給人一種高貴而不可接近的感覺。這種姿態(tài)的刻畫體現(xiàn)了漢代藝術家對于神話人物超凡脫俗特性的理解,同時也展現(xiàn)了漢代雕刻的精湛技藝。
在表情的刻畫上,西王母的面容被賦予了深邃和莊重的特征。眼神深遠,似乎透過凡世看向更高的境界。這種深邃的眼神和莊重的表情,不僅增強了西王母形象的神秘感,也反映了漢代人對神性的崇敬與敬畏。西王母面部的微笑或是微微上揚的嘴角,雖然細微,卻為這一神圣形象增添了親切感和柔和度。這種細微的表情變化,是藝術家試圖在尊貴的神祇形象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使觀者能感受到更為豐富和立體的情感表達。
3.2.3 圖案與符號語境
在微山縣博物館館藏的西王母畫像石中,圖案與符號的語境展現(xiàn)了漢代雕刻藝術中對神話和宗教元素的深刻理解和表達。畫像石上的西王母被描繪在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環(huán)境中,周圍的圖案,如仙鶴、羽人和玉兔等,不僅增強了作品的神秘和宗教氛圍,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寓意。例如,仙鶴通常象征長壽和高潔,玉兔則與長生不老相關聯(lián)。這些符號的融入,使西王母的形象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人物描繪,而是一種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綜合體現(xiàn)。畫像石中可能還包含其他細微的符號,如云紋、山水等自然元素,這些都是漢代藝術中常用來表現(xiàn)超凡脫俗和神圣場景的元素。它們的出現(xiàn)不僅增加了畫面的美感,也使整個作品在表現(xiàn)上更加豐富和多層次。
3.3 形象演變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期,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經歷了顯著的變遷。隨著漢代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宗教和神話的興趣增加,這促使了包括西王母在內的神話形象在藝術作品中的流行。西王母形象的演變,反映了人們對于宗教信仰、神話故事的深化理解和日益增長的興趣。
道教在漢代逐漸興起并影響到社會各個層面。西王母作為道教中重要的神仙之一,其形象的演變與道教教義的發(fā)展和普及密切相關。在這一過程中,西王母的形象被賦予了更多道教特有的象征和意義,反映了漢代道教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漢代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也影響了西王母形象的演變。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其對長生不老藥的追求使西王母作為長生不老的代表性人物更加受到重視。這種政治與宗教信仰的互動,促進了西王母形象在畫像石中的豐富表現(xiàn)和深入人心。
4 西王母形象的意義與影響
4.1 西王母形象在漢代社會文化中的地位
在漢代,西王母作為神話中的至高女神,象征著超凡的力量和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形象逐漸從神秘的仙界女性轉變?yōu)楦呷诵曰陀H近感的角色。這種演變表明,漢代社會在對女性角色的認知上逐漸發(fā)生變化,開始強調女性的智慧、慈悲及其在社會和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西王母形象的演變也與漢代宗教信仰的變化密切相關。在道教逐漸成為主流宗教的過程中,西王母被視為修道成仙、長生不老的象征,其地位在宗教文化中愈發(fā)顯著。這一變化反映了漢代社會對于生死、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尊崇。
在政治層面上,西王母形象的演變也與漢代帝王權力的象征有關。漢代帝王如漢武帝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使西王母這一形象與皇權的神圣性和不朽密切相關。這種關聯(lián)顯示了漢代政治文化中對于權力和仙界聯(lián)系的重視。
4.2 西王母形象對后世的影響
在宗教領域,西王母的形象和故事在道教中繼續(xù)占有重要地位。道教文化中,她被視為長生不老和仙術的象征,這一形象影響了道教儀式、文化和藝術的發(fā)展。在后世的道教經典、神話故事和宗教繪畫中,西王母的形象屢見不鮮,成為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在文學和藝術領域,西王母形象的演變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和藝術創(chuàng)作。諸如詩歌、小說、戲劇甚至民間故事中,西王母的形象多次出現(xiàn),她的故事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象征意義。在這些作品中,西王母不僅是神話人物,更成為傳達特定文化價值和人類普遍情感的載體。
西王母形象在中國文化中的普及,也促進了對女性角色和權力的重新詮釋。在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往往被限定在較為狹窄的角色之中,而西王母的形象則展示了女性的力量、智慧和獨立性,為后世女性角色的塑造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4.3 西王母形象演變的歷史意義
西王母形象的演變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于女性神性和權力的認識。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女性角色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西王母作為一位強大而智慧的女神,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性別界限,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獨立性。這一點在中國后續(xù)的歷史和文化發(fā)展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王母形象的發(fā)展和演變與中國宗教信仰的變化緊密相關。其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宗教多元化和信仰內涵的豐富性。西王母作為一個連接人間與神界的橋梁,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對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
西王母形象在藝術和文化表達上的演變,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藝術風格的發(fā)展和多樣性。從漢代畫像石到后世的文學作品、繪畫和雕塑中,西王母的形象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反映了藝術家對于傳統(tǒng)題材的創(chuàng)新和再解釋。
西王母形象的歷史意義還在于它作為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個重要標志,其故事和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的重要窗口。
注釋
①梁路,孟楠.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互動探究:基于漢代西王母信仰演變[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21(1):91-99.
②李嬌.漢墓中的西王母信仰與生死觀研究[J].常州文博論叢,2020(00):60-66.
③柳玉東.西王母東王公·天帝出行漢畫像石考釋[J].南都學壇:南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23(2):118-124.
④張悅.南陽漢畫像石舞蹈人物造型在漢唐古典舞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9(21):76-77.
⑤唐毅.從“神仙”到“凡人”:對漢畫像石藝術中\(zhòng)"女性形象\"變遷的解讀[C]//顧森,魏學峰,盛建武.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0:62-67.
⑥劉蓉.陜北漢畫像石中所見東漢民間信仰[J].榆林學院學報,2019(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