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墓志的裝飾紋樣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喪葬習俗、宗教信仰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的珍貴史料。風貌獨特和樣式豐富的植物類紋飾,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通過對唐代墓志上常見的植物類紋樣及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進行梳理與歸納,闡述了墓志植物類紋樣的藝術特點。
[關 鍵 詞]墓志;植物類紋樣;裝飾;構圖
[中圖分類號]J5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6-0009-03
文獻著錄格式:楊敬飛.唐代墓志植物類紋樣裝飾藝術研究[J].天工,2024(16):9-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9年度一般項目“中國古代墓志紋飾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9BKG037)、洛陽師范學院2021年度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歷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的藝術設計課程開發(fā)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xjgj031)的階段性成果。
唐代墓志裝飾紋樣藝術性極強,對史料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展現(xiàn)出獨特風貌。植物類紋樣是唐代墓志上最常見的裝飾圖案,它表達了對逝者的美好祝愿,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具有生活化意義,也反映了唐代社會大一統(tǒng)的局面。唐代植物類墓志裝飾紋樣的圖形演變逐漸走向了思想上的程式化,藝術上也呈現(xiàn)出由抽象風格到寫實風格過渡的特點。
一、唐代墓志植物類紋樣的演變
墓志上的植物類紋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古代的工匠在植物真實形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加工創(chuàng)作,以抽象或寫實的方式在墓志石刻上呈現(xiàn)出的精美的裝飾圖案。唐代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和思想的交流融合極大促進了以植物類紋飾為主體的墓志裝飾藝術的創(chuàng)作,在中國古代墓志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代的墓志紋飾在發(fā)展過程中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外來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唐代本土的審美觀念。與殷商時期以來以動物、人物、神話類題材為主的墓志裝飾藝術相比,唐代的植物類紋樣更加注重空間的布局和線條的推敲,更加直接地反映了唐代裝飾藝術的特征,對于墓志的分期斷代研究也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筆者通過對唐代墓志上的植物類裝飾紋樣進行歸納整理,大致將其演變過程分成三期:第一期是唐代初期,即從高祖到武周之前;第二期為唐代中期,即從武周到肅宗之前;第三期為唐代晚期,即從肅宗到唐朝滅亡。
在唐代初期的墓志中,植物類紋樣以忍冬紋為主,沿襲了南北朝時期側視構圖的手法,枝蔓線條利落,構圖簡潔明快。忍冬紋枝蔓呈波曲狀,葉片為畫面中的主要元素,花朵出現(xiàn)較少,畫面缺少層次感。由于墓志的四邊用于裝飾的空間狹窄,可供發(fā)揮的面積有限,在構圖上,植物類紋樣基本呈細長條狀平鋪在裝飾空間內,畫面布局比較簡單,葉片樣式開始從抽象簡化走向具象寫實,為之后卷草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植物類紋樣還未完全展現(xiàn)出唐代藝術的典型特征。
隨著佛教在唐代全面而深入的發(fā)展,佛教中的植物紋飾也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和應用。唐代中期墓志上的植物類紋樣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紋飾取材轉為以花草植物為主,寶相花紋大量出現(xiàn)。在唐代中期的墓志中,墓志的四剎有所加寬,為紋飾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上的可能。植物類紋樣廣泛分布于墓志盔面、四剎以及志蓋四邊,紋飾內容以枝蔓纖細、花朵繁茂的卷草紋為主,風格多樣,層次繁縟,給人以流暢圓潤、華美富麗之感。這些植物類紋樣風格張揚而不失含蓄,空間布局規(guī)整而不失靈活,正呼應了當時唐朝兼容并蓄的胸懷氣度和自由浪漫的文化氛圍。這一時期的植物類紋樣以大花大葉枝蔓相繞的形式為特色,大朵忍冬花紋和多層忍冬花紋等新的樣式出現(xiàn)。
唐代晚期墓志的紋飾題材多樣,出現(xiàn)從繁復到簡約的發(fā)展趨勢,承襲了前代傳統(tǒng)紋樣的特點,在審美趣味和藝術表現(xiàn)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唐代晚期墓志在形制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正方形構圖,常采用花卉、葉片、枝蔓等,與幾何紋、云紋、四神紋、十二生肖紋等紋樣相組合。紋樣的線條逐漸簡化、程式化,注重節(jié)奏感和裝飾效果。墓志的裝飾風格也體現(xiàn)了當時主流審美的特點,采用簡單化的造型方法,弱化了卷草紋纏繞卷曲的枝蔓和舒展翻卷的葉片,使紋飾更加線條化、裝飾化。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遷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體現(xiàn)了審美趣味的轉變。
縱觀唐代各個時期的墓志裝飾紋樣的發(fā)展,植物類紋樣從以忍冬紋為主,過渡到以卷草紋為主,再發(fā)展到以花卉類紋樣為主。唐代之前的植物類墓志紋樣的藝術風格偏簡單概括,紋樣構圖較為單一,而唐代之后的植物類紋樣則缺少了唐代那種奔放的藝術氣息。所以,唐代植物類紋樣無論是在造型還是構圖上,都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墓志裝飾藝術發(fā)展的巔峰。
二、唐代墓志代表性植物類紋樣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寶相花紋
在中國古代裝飾藝術中,寶相花是一種富有象征意義的裝飾紋樣,其莊嚴和圣潔的特點備受推崇。在唐代墓志植物類紋樣中,寶相花圖形以其獨特的構造和精美的外形,展現(xiàn)了富貴華麗、端莊大氣之感。寶相花是基于某種花卉的花瓣想象出來的紋樣,以層次較多的花瓣組成盛開的花朵,按放射對稱的結構組合,在花芯的基部整齊排列規(guī)則的圓珠,好似發(fā)光的寶珠。寶相花常用蓮花紋作為造型基礎,蓮花紋的花瓣形狀簡潔而模式化,呈輻射狀排列,結構規(guī)律對稱,給人一種華貴繁復的感覺。除了蓮花紋,牡丹花紋也常作為寶相花的造型基礎。牡丹花瓣的形狀多樣,典型的樣式為外層桃形卷瓣云頭紋,內層花瓣均勻分布,自花芯向外呈放射狀鋪開,層疊排列三到四層。有時呈現(xiàn)出放射狀,有時則為散開狀。無論是華貴艷麗的牡丹花瓣,還是清雅的蓮花紋,都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植物類裝飾紋樣的高度藝術創(chuàng)作水準。如朱氏夫人墓志(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在墓志的盔面四剎分別布置了側視構圖的寶相花,其形似盛開的牡丹,花芯外層與兩側的側卷對向花瓣連接,兩側的花瓣對稱分布,最外側陪襯兩片窄葉,整體造型端莊大氣。唐代墓志中的寶相花紋也常常與其他紋飾相結合,如石榴紋、卷草紋、寶珠紋、云氣紋等,進一步增添了富貴華麗之感。
唐代墓志中的寶相花紋在形狀和排列方式上都遵循著一定的結構規(guī)律,在均衡排列中突破局限,在平穩(wěn)有序的排列下極力夸張造型。根據寶相花紋的花瓣外形可以將其劃分為兩種樣式。第一種寶相花紋的最外層為對瓣桃形側卷瓣,對瓣形狀類似于蓮花瓣或忍冬葉片,里面花頭自由搭配。第二種寶相花紋最外層的對瓣造型主要是如意狀卷云紋,花瓣由等粗的線條向內彎成對稱的如意頭或者圓形。寶相花紋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富貴的向往,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和精美的細節(jié),為唐代墓志裝飾藝術增添了無盡的魅力。
(二)忍冬紋
忍冬是一種蔓生草本植物,因其在寒冷的冬天不會凋謝,因而有忍冬之稱。據《本草綱目》記載:“忍冬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彼匀潭钟兄幽暌鎵鄣拿篮迷⒁?。中國南北朝至唐代時期,忍冬紋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類紋飾形式,隨著佛教的傳入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忍冬紋的構圖中,常用側視效果,葉片與枝蔓元素結合運用。忍冬紋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自然界,例如,波浪狀線條代表著水的流動,分叉和卷曲的枝蔓則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和變化。這些自然元素的運用,使得忍冬紋具有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動態(tài)感。如張世貴墓志(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在墓志的裝飾空間通過忍冬的藤蔓來作S形分割和布局,使花葉分布均衡,每片葉子由藤蔓分支延伸而成,延伸出三個前后交疊的卷葉,每片葉子上各有數個卷曲的造型,整個紋飾呈現(xiàn)出獨特的秩序美感。忍冬紋的深遠意義在于,它不僅是一種紋飾,更是一種寄托情感和思念的方式,用以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和祝福。
唐代墓志中的忍冬紋經歷了由單純抽象向復雜寫實過渡的過程,忍冬紋按照葉片的形態(tài)可概括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忍冬紋的葉片平鋪在空白之處,葉片造型呈“爪”狀,葉片較為肥大,呈扁圓形;第二種忍冬紋的葉片與第一種忍冬紋接近,區(qū)別在于末端變尖,變得細長;第三種忍冬紋的葉片上的曲部各自分開卷曲,較為舒展,更加寫實,這種忍冬紋更加接近葉片形象,葉片在寫實的同時具有生活化的藝術特征。忍冬紋的枝蔓彎曲幅度逐漸夸張,伴隨著靈活的分叉,為以后的卷草紋的葉片造型奠定了基礎。
(三)卷草紋
卷草紋也被稱作“蔓草紋”“纏枝紋”。有學者認為,卷草紋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其是由忍冬紋與唐代本土的云氣紋融合演變成的,并在本土環(huán)境中逐漸演變出多種變體。卷草紋是枝蔓、葉片、花頭通過纏繞和延伸組合構成的紋飾。唐代墓志中的卷草紋具有流暢的曲線和豐滿的形態(tài),主莖的弧形和葉片的曲線結構相得益彰,展示了唐代貴族階級的高貴與優(yōu)雅。如阿史那忠墓志(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其志身四邊裝飾的卷草紋枝蔓蜿蜒卷曲,纖細的葉片穿插布滿枝蔓四周,末梢為花頭,其構圖并非秩序的二方連續(xù),而是根據形勢靈活變換,任由枝葉隨意翻卷,富有靈動感。初唐時期,卷草紋的枝蔓彎曲弧度較為緩和,到了盛唐時期已經演變?yōu)轱枬M的大圓弧。受到大唐喜好豐腴圓潤的社會審美影響,圓弧形主干與分支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卷草紋形式趨于固定。隨著社會審美的改變,卷草紋在晚唐時期發(fā)生變化,紋樣的曲線結構逐漸變得簡潔,花頭和花蕊的形狀也更加簡化。
按照卷草紋的枝蔓結構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卷草紋為中軸對稱布局,中間為花頭,枝蔓的分枝向兩邊卷曲;第二種卷草紋按二方連續(xù)布局,以S形波浪線作基線,花頭隨花枝上下翻轉,紋飾流暢、結構嚴謹,葉片繁復多卷曲;第三種卷草紋的花頭與枝蔓終端的方向相同,每朵花頭出現(xiàn)的位置比較自由,整體構圖平衡和諧;第四種卷草紋花頭也在枝蔓終端,有呈波浪狀連續(xù)的枝蔓,花頭在花枝間規(guī)律性穿插,方向是水平的,沒有卷曲翻轉??傮w來看,卷草紋構圖自由,畫面富麗繁復,節(jié)奏感強,形態(tài)舒展而流暢,既能展現(xiàn)華麗的藝術效果,又能表現(xiàn)生機勃勃的景象。
(四)牡丹紋
牡丹紋是唐代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植物類裝飾紋樣。牡丹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富貴,被廣泛應用于唐代的各種藝術品中,特別是在唐代的墓志中。唐代墓志中的牡丹紋的特點是花形豐滿、花瓣繁復、造型精細,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藝。
常見的牡丹紋類型有纏枝牡丹紋、半花紋和全花紋三種,花型可以是只呈現(xiàn)花朵,也可以是同時呈現(xiàn)花朵、葉片與枝蔓。由于纏枝類紋飾在唐代發(fā)展到巔峰時期后開始衰落,所以纏枝牡丹紋在天寶后期的出現(xiàn)頻率有所減少;半花紋是指從側視角度構圖,只能看到一半的不完整花卉外形,半花紋左右完全對稱,這種紋飾的花瓣和寶相花很接近;全花紋是以正視角度進行構圖的花卉紋飾,牡丹花頭造型較為寫實,花瓣肥大飽滿,在墓志側邊的長方形空間里,全花紋樣式一般是中間一朵正視角度的完整花朵和兩側的兩片橫向延伸的葉片。隨著時間的推移,葉片造型趨近于花瓣,最終與花瓣同化。如李偘墓志(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在志蓋的四剎中各刻繪了一朵全花紋,筆法工整、寫實性強,層層花瓣清晰可辨,正視效果極佳。在花頭兩側各有一片舒展的葉片,未見枝蔓,而葉片四周分布一圈有似多片牡丹的花瓣,和飽滿的花頭造型相呼應。
(五)石榴紋
石榴原產地為波斯,據史料記載,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時將石榴帶回了中國,石榴因多子多福和多產豐收的美好寓意深受百姓喜愛。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石榴的圖像被廣泛應用于裝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qū)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風格和題材。石榴紋應用可以追溯到北朝時期,但在唐代才真正流行起來。在盛唐時期,石榴的紋飾風格以寫實為主,注重藝術加工的靈動性。唐代墓志上的石榴紋如牡丹般絢麗,花頭呈現(xiàn)出抽象的形態(tài),常以側視角度構圖或結合卷草、枝蔓等元素裝飾,巧妙地描繪出石榴的形態(tài)。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榴紋逐漸呈現(xiàn)出更加開放的程度。石榴紋除了常見的花朵側視圖外,還有一種以石榴為母體,以卷草紋為骨架的綜合式變體紋飾,這使得石榴的紋飾更加多樣化,更能滿足不同審美需求。如杜持行墓志(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志蓋四剎的每一個面上分別并置裝飾三朵花,中間的花芯形似石榴,外瓣上是卷曲的牡丹花,花瓣自由翻卷似流動的祥云,空白處穿插較小的葉片。石榴紋以獨特的形態(tài)和豐富的象征意義,成了人們喜愛的題材,在墓志中通過寫實的刻繪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魅力。
唐代墓志中出現(xiàn)的這幾類植物裝飾紋樣,既可以獨立出現(xiàn),也可以結合動物、人物、抽象圖案等元素,形成更加復雜的裝飾紋樣。古代工匠在刻制這些紋樣的過程中大膽創(chuàng)新,融入了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藝術,這些美的形式被后來的裝飾藝術創(chuàng)作所繼承和發(fā)展,對當代裝飾圖案設計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唐代墓志裝飾紋樣吸收了多種文化元素,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獨特魅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和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張鴻修.唐代墓志紋飾選編[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2]張佳.冰冷的奢華:唐代墓志紋飾藝術[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4):20-21.
[3]郭月云.隋唐長安地區(qū)植物類墓志紋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
[4]徐志華.昭陵博物館藏唐代墓志紋飾研究[J].藝術百家,2013,29(4):220-222,234.
[5]張曉霞.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fā)展源流[D].蘇州:蘇州大學,2005.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