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萬六千頃,微瀾暗涌,七十二峰巒,玲瓏蒼翠。洞庭東西兩山分峙湖中,縹緲莫厘二峰兩兩相望,山水之間,一眼萬年。
叫東山、西山的地方實在太多,但太湖的東西兩山卻是蘇州人心中永遠的白月光與朱砂痣。每年的碧螺春茶,那枇杷,那楊梅,那蝦蟹……那份情愫與生俱來,并且念念不忘。
考古發(fā)掘,三山島上一萬多年前就有先人漁獵,在舊石器的碰撞聲里,波濤澎湃,文明肇始。
據(jù)說大禹治水,在西山林屋洞中得到天書,深受啟發(fā),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后來建有禹王廟,福佑四方。
兩千五百多年前,吳越爭霸,這里有雞山射鶚,也有鹿村悠游,有消夏灣的西施倩影,也有南望、北望的吳戈逡巡,更有演武墩上烽煙蕭瑟,夫椒之戰(zhàn),箭鏃如雨,折戟沉沙。
秦末漢初,商山四皓避亂南下,在洞庭西山聚族而居,漸成村落,當(dāng)你徜徉在東村、慈里、綺里、甪里等這些古村落時,仿佛還能從此間一磚一瓦,一石一木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綿長。
紅塵滾滾,金戈鐵馬,一時多少豪杰,衣冠南渡,解甲歸田,漁樵耕讀,終老泉林。嶺下的千年銀杏,明月灣的唐樟,東街的紫藤,后埠的古井都曾見證過。葑山夏荷,石公秋月,舊物依然,逝者如斯,只是換了人間。
蘇州自古富庶,特別是明清時期,洞庭東西山雖偏居太湖一隅,但依靠舟輯之利,形成了中國十大商幫之一的洞庭商幫,縱橫四海,風(fēng)光無限。如今時代變遷,繼往開來,東西兩山依托自身優(yōu)越的自然風(fēng)光,獨特的人文古跡,農(nóng)文旅深度融合,助推鄉(xiāng)村新的發(fā)展歷程。
常來東西山走走,我們也許能在顏真卿的逍遙碑上,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里,文征明的《東西兩山圖》中,順治皇帝的敬佛二字間,慢慢研磨古人的心意與智慧,從而尋得自身的安寧與自由。
可以徒步越野在東西山的山塢古道中,也可以自駕騎行于湖邊村舍里,可以喝杯村咖,浮生半日,也可以擇一民宿,小住兩晚。或者只是在古碼頭邊佇立,靜山夕陽下,相依相偎,何以簫笙默,都挺好。
太湖大橋,橫臥碧波,似一封請柬,誠邀八方來客,只要你愿意,就能溝通彼此,赴一場心靈之約,深切感受山水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