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羅棋布960萬平方千米土地上的眾多民居,是中國人的“家”。它們以其獨有的文化,在時間長河里書寫著各自的故事,那一磚一瓦,一拱一檐,一窗一花,早已與天地合而為一,形成了這世上獨一無二的美麗。
內(nèi)蒙古高原——蒙古包
蒙古包是大草原上的獨特建筑,是游牧民族的“移動房屋”,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它的外皮由白色的毛氈細(xì)密縫制,堅固耐用。內(nèi)部的裝飾多是華麗的彩繪和精美的刺繡。它以渾圓的形態(tài),靜靜地佇立在藍(lán)天白云下,仿佛在訴說著游牧民族的傳奇。在月色朦朧的夜晚,蒙古包內(nèi)的暖黃燈光照在人們的臉上,一種深深的安寧和溫暖彌漫在草原之上。
黃土高原——窯洞
在我國黃土高原地區(qū),黃土層非常厚,這里的人民就利用這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窯洞一般采用石磚、木材和泥磚等材料建成。窯洞的外觀樸素自然,給人一種古樸、典雅之感。內(nèi)部的設(shè)計也十分獨特。一般會有炕和灶臺,炕上常常鋪著厚厚的被褥,是主人休息、聊天、娛樂的主要場所。因為黃土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能夠有效地隔絕外界的熱量傳導(dǎo),所以使得窯洞內(nèi)部冬暖夏涼。住在窯洞中,感覺時間仿佛靜止,讓人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真實和美好。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高檔合院式建筑,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相連,使整個院子充滿了舒適與和諧。四合院的外觀一般是封閉式的,不顯山不露水,走進(jìn)去卻自成天地,一磚一瓦都散發(fā)出古樸濃厚的生活氣息。由于院落寬敞,主人可在院內(nèi)植樹栽花,飼鳥養(yǎng)魚,疊石造景等,是十分理想的露天起居室。四合院的營建是極其講究風(fēng)水和尊卑等級的,長幼有序,各居其室,白天是其樂融融的場景,夜晚是歲月靜好的安寧。人間的清靜與熱鬧,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這溫情的小院里。
客家——土樓
千百年來,大山深處的大型夯土民居以及其中賴以生存的客家人,見證了中國歷次的民族大遷徙??图颐裣祻谋狈竭w入,集中于廣東、福建、江西三省山區(qū)。居于深山,他們既要警惕山中猛獸,又要抵御外敵,于是修建起一座座封閉式大院,同族同宗聚居生活。常見的土樓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圓中圓,圈套圈,掩映在蒼松翠竹的山間盆地,遠(yuǎn)眺似壯觀的仙山樓閣。土樓內(nèi)部所有房間整齊劃一,面朝中央的祖堂,沒有正房、廂房之分,也沒有前院、后院之別,沒有高低、沒有貴賤。每一座土樓都像一座獨立的小城堡,它們以黃土、石灰和竹片混合而成的材料,構(gòu)建出堅固而獨特的墻體。這些墻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散發(fā)出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韻味。
羌族——碉樓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qū)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岷江上游地區(qū),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所以羌寨一般建在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dá)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修筑時不用吊線,不用繪圖,亦不用柱架支撐,全憑目測和經(jīng)驗,信手砌成,下大上小,筆挺如削。
云貴高原——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的傳統(tǒng)民居,這些民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時往往利用山坡傾斜度較大或者瀕臨水、溝的一側(cè),使屋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從而蓋起獨具特色的吊腳樓。這種建筑具有防潮、通風(fēng)、防蛇蟲等特點。欄桿上便于晾曬衣服及其他農(nóng)作物,樓下飼養(yǎng)牲畜,既可防盜又可作為野獸襲擊時的“報警器”,人住在樓上如聽到響動,可立即到吊腳樓上觀看,若遇強(qiáng)者則避之,若遇弱者則驅(qū)之,人畜共存,和諧安定。
吊腳樓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莊,古樸之中呈現(xiàn)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個令人忘俗的所在,散發(fā)著生命的真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