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高效地在綜合樓火災中實施滅火救援技術,提高救援效率,應全面掌握其火災危險性,確保面對火情能夠迅速響應、精準施策。針對綜合樓的建筑結構和使用特性,應制定并執(zhí)行一系列針對性的技術措施,實現(xiàn)火災的有效處置。
關鍵詞:綜合樓火災;火災危險性;救援技術
中圖分類號:TU998.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4)07-0057-04
建設綜合樓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因其功能聚合,同時具有辦公、娛樂、食宿、住房等功能,內部面積大、空間連通、可燃物多、電氣線路復雜,導致火災風險性較高。應加強針對綜合樓的消防救援技術研究,以便采取有效的滅火救援技術,提高救援效率。
1 綜合樓火災危險性分析
1.1" 易燃物多
在綜合樓裝修過程中,為了追求美觀效果,可能會使用一些易燃材料,如木質天花板和紡織墻面材料,這增加了火災發(fā)生的風險。一旦發(fā)生火災,這些易燃材料不僅會迅速燃燒,還可能成為火勢蔓延的媒介,使火災更加猛烈。此外,易燃材料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煙霧與有毒氣體,這不僅對被困人員構成直接威脅,還會降低消防救援的效率。
1.2" 致災因素多
綜合樓內的火災風險因素眾多,因其內部使用了大量的用火、用氣、用電設備,這些設備分布廣泛,增加了火災荷載。綜合樓內每個功能區(qū)域均會使用電氣設備,不僅數(shù)量多,種類也具有多樣性。為了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電氣線路的設計往往較為復雜,與普通建筑相比,不規(guī)范的布線現(xiàn)象更為普遍,進一步提高了發(fā)生火災的概率[1]。隨著電氣設備使用頻率和時間的增加,線路老化、過熱與過載等問題均會引發(fā)嚴重的火災事故。
1.3" 疏散難度大
在綜合樓的建筑設計中,為了提高內部空間利用率,逃生樓梯的數(shù)量、寬度僅滿足消防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設計。然而,由于綜合樓內人流量較大,發(fā)生火災后,疏散通道的寬度不足成為影響人員撤離快速撤離的瓶頸。此外,為了追求空間布局的最佳效果,通常將疏散樓梯集中設置,這可能導致部分區(qū)域的疏散距離超過規(guī)范要求,疏散距離過長,也會增加疏散的難度和時間,降低疏散效率。
1.4" 滅火難度大
綜合樓集合了多種功能,通常位于人流量密集的區(qū)域,這在發(fā)生火災時可能會帶來額外的挑戰(zhàn),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容易慌亂,導致疏散中發(fā)生混亂甚至踩踏事故。由于建筑層高的限制,許多滅火救援設備有效使用受到限制?;馂脑虻膹碗s性難以快速確定火災源頭,增加火情控制難度。
2 綜合樓消防滅火救援技術探究
2.1" 選擇合適的火災撲救面
合適的火災撲救面是確保滅火救援工作高效、安全的關鍵要素,尤其對于綜合樓這類地理位置復雜、人流量大的建筑更為重要。為了減少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最大化保障滅火救援的效果,必須全面開放通道,選擇合適的撲救面,確保救援工作順暢無阻。結合以往滅火救援經(jīng)驗,綜合樓火災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殘留物墜落的現(xiàn)象,加劇了外部環(huán)境的安全風險,因此,在規(guī)劃撲救場地時,必須確保其與建筑物之間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這一距離不應小于5m,以充分保護救援人員的安全,減少生命財產損失。此外,當使用舉高消防車進行滅火救援時,還需考慮車輛與撲救場地之間的安全距離,通常應不小于10m。然而,這一距離還需根據(jù)舉高車的具體配備情況靈活調整,特別是要考慮高車梯(臂)架的垂直變幅和伸梯高度,以確定撲救面作業(yè)的垂直投影范圍。如果綜合樓的著火區(qū)域高度超過50m,垂直投影面的半徑至少控制在13m[2]。選擇合適的撲救面不僅便于消防車輛在必要時迅速轉移位置或撤退,從而提高滅火救援的效率,還能有效避免高空墜物對救援人員、消防車輛及滅火裝備造成的損壞。
此外,在選擇消防撲救面時,需遵循一系列特定的要求。一方面要按照消防規(guī)范預留足夠的消防車輛操作空間,如果綜合樓總高度超過50m,則預留區(qū)域的長度不應小于20m,寬度不應小于10m,坡度盡量控制在3%以內,確保消防車輛的有效作業(yè)。在此區(qū)域內,嚴禁出現(xiàn)架空線路、管線、樹木等障礙物。另一方面要確保消防撲救面設有公共疏散樓梯間或疏散通道,可以方便救援人員進入建筑內部,直達起火層。
2.2" 合理規(guī)劃火場內攻路線
建筑內部起火,雖然內攻可以迅速打擊著火點,縮短人員被困時間,但是危險性高,如發(fā)生轟燃、迷失方向、吸入毒氣、觸電、爆炸等威脅,均可能導致救援人員傷亡。為了最大限度減少救援人員傷亡,消防人員在到達火災現(xiàn)場后,應先構建內攻指揮體系,通過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全面?zhèn)刹榛饒銮闆r,合理規(guī)劃內攻路徑,精準把握內攻時機,為救援人員提供科學的安全技術,以降低滅火救援風險。具體而言,內攻路線的設定要有利于救援人員快速建立進攻點、延伸路線,能夠直攻火點,在地面建筑中,可充分利用敞開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封閉樓梯間及消防電梯等通道構建內攻路線;在地下空間開展滅火救援工作時,優(yōu)先考慮地下安全出入口、扶梯等路徑。需要注意,組織內攻過程中,指揮人員與救援人員均要準確了解建筑物的結構、建筑材料、耐火等級、燃燒時間,并密切注意建筑結構在火災中的變化,評估倒塌危險,為救援人員提供可靠依據(jù)。當內攻路線涉及消防電梯時,必須做好火情偵查,電梯??吭谥饦菍酉路?~3層,且保證消防電梯防火門開啟,以快速到達著火樓層。除此之外,在規(guī)劃內攻路線時,還應結合火勢蔓延趨勢、危險程度、所用裝備效能,科學選擇滅火陣地,確保內攻過程中有效控制火勢,提高內攻效率。
2.3" 及時破拆建筑內街頂棚
綜合樓因其內部空間封閉,在火災發(fā)生后,易燃與可燃物燃燒產生的大量煙霧,若不及時排出,會導致煙霧濃度急劇上升,嚴重降低火場能見度,不僅阻礙救援人員視線,還會有中毒的風險。為了快速控制火勢并展開有效救援,在排煙效率低、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應采用破拆方式加速排煙。在選擇破拆位置時,宜選擇內街頂棚,因其面積廣闊、便于操作、對建筑結構影響小,成為首選。實施破拆前,需根據(jù)頂棚的材質和結構,選用合適的破拆方法與工具,常見的方法包括切擴法,利用油鋸、氣體切割器、手提砂輪機、擴張器等工具進行破拆;砸撬法,則依賴鐵鍬、大頭斧、腰斧等傳統(tǒng)工具;拉拽法則是借助消防安全繩、消防鉤等工具。對于大面積的內街頂棚,可以靈活組合上述方法,提高破拆效率[3]。
破拆作業(yè)中伴隨著許多潛在的危險因素,對救援人員和被困人員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必須采取嚴格的預防與控制措施。救援人員在破拆前應仔細觀察周圍環(huán)境,確保無障礙物影響操作安全,保持身體平衡以防墜落,破拆后,應迅速清理現(xiàn)場物品,減少逃生或進攻過程中的絆倒風險。使用破拆器材時,應執(zhí)行雙手協(xié)作制度,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guī)范,特別要加強水線防護,確保在火勢蔓延時能夠進行射水保護。若內街頂棚為玻璃材質,救援人員必須穿戴完整的防護裝備、佩戴消防手套,盡量處于玻璃上方或側邊位置,清空破拆區(qū)域下方,防止玻璃碎片掉落造成人員損傷。此外,隨身佩戴油壓剪,以便及時剪斷有刺鐵線,確保作業(yè)安全。
2.4" 科學調用消防水源
水是消防滅火救援中最常用的滅火劑,在撲救難度較高的綜合樓內,救援人員到達火場后,需迅速利用現(xiàn)場固定的消防水源組織進攻,這是把握滅火救援的關鍵時機。救援過程中應優(yōu)先運用綜合樓內固定消防水源,確定消防栓的位置,連接水帶,對樓層內的火點進行噴射,有效遏制火勢蔓延[4]。在應對空間廣闊的火場時,遠距離滅火可能遭遇水壓不足的情況,應及時與地方消防主管部門溝通,根據(jù)救援要求調整水壓或設置增壓設備。同時,救援團隊需保持靈活性,不斷評估火勢控制情況,并探索周邊是否有其他潛在水源進行調配。當發(fā)現(xiàn)固定水源不足時,應立即轉向外部水源,如建筑消防水池或城市河流、湖泊、自來水系統(tǒng)。在選擇外部水源時,應優(yōu)先考慮距離火場最近且易于接入的,避免在運輸上耗費過多時間,影響滅火效率。綜合考慮水源的水質、水量是否滿足滅火需求,擇優(yōu)選擇,避免對滅火效果產生影響。
合理調配水源對于提升水資源利用率、確保水量充足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需要結合火勢大小與可用水資源的情況合理用水。對于小規(guī)?;鹎?,可直接采取噴水方式;面對大型火災,需要綜合運用噴水、泡沫覆蓋及化學藥劑等多種手段滅火,通過統(tǒng)籌調配各類滅火資源,盡快撲滅著火點。
3 提高綜合樓消防滅火救援技術水平的建議
3.1" 科技賦能提升技術水平
在綜合樓消防滅火救援工作中,面對復雜多變的火場環(huán)境和難以預測的挑戰(zhàn),采用高效率、性能先進、智能化的新式裝備,成為提升滅火救援行動的關鍵。因此,消防隊伍應加強裝備建設,加速設備升級與更新。一方面,積極引入新裝備,如搭載綜合定位系統(tǒng)的機械狗,不僅在救援人員內攻時可以監(jiān)控其生命體征,還可以協(xié)助進行樓層搜救,迅速定位并解救被困人員。人體外骨骼裝具,是一種由高分子材料打造的裝備,具有良好的韌性與極高的強度,同時自重輕,符合人機工程學設計,為消防員在救援過程中的下蹲起立、爬坡、上樓梯等動作提供助力,有效緩解下樓時的沖擊力,減輕了行動對膝關節(jié)的負荷與損傷。另一方面,對現(xiàn)有裝備進行更新?lián)Q代,以適應現(xiàn)代滅火救援的需求。如將水帶更新為便攜式設計,以背囊形式背負,攜帶方便且快速釋放,方便快速展開救援工作,節(jié)省救援人員體力。通信設備也需升級為寬帶自主網(wǎng)設備,能夠靈活布點,方便配合,全面覆蓋復雜建筑結構內部的通信盲區(qū),即使在火場公網(wǎng)癱瘓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自主網(wǎng)絡實現(xiàn)中繼傳輸,確保在復雜環(huán)境、高層與地下空間中的信息高效、穩(wěn)定傳輸。
科技作為提升消防滅火救援能力的基石,面對綜合樓等復雜環(huán)境的火災挑戰(zhàn),選擇適配且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有效控制火勢蔓延,妥善應對潛在的危險情況。因此,應密切關注消防滅火救援技術的最新進展,積極融入科技元素,以實現(xiàn)技術的持續(xù)優(yōu)化與升級。常規(guī)操作中,救援人員多依靠指揮中心的指令來掌握火場信息,通過技術改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并部署智能系統(tǒng),自動收集火場數(shù)據(jù),包括溫度、氣體濃度等關鍵參數(shù),并經(jīng)過推理、分析,預測火災的發(fā)展趨勢、火勢蔓延路徑以及消防員所需的響應時間,為救援行動提供科學依據(jù)。此外,結合救援人員身上的可穿戴傳感器,為救援人員提供個性化救援指導[5]。還可以利用AR與VR技術,來增強救援人員的態(tài)勢感知能力,通過在頭盔、口罩等裝備上集成熱成像設備,或佩戴AR眼鏡、頭盔,可以穿透煙霧與火焰的干擾,直觀感知火場的實際情況與變化,從而做出精準、迅速的決策。
3.2" 提高救援人員攻堅能力
在綜合樓滅火救援行動中,人員疏散與緊急救援是核心任務,救援人員應該具有良好的現(xiàn)場掌控力與應急處理技巧,還要確保人員能迅速、有序地撤離至安全區(qū)域。為此,日常訓練應緊密貼合實戰(zhàn)需求,堅持固本拓新、提質強能。訓練內容應聚焦提升救援人員的疏散逃生能力,結合本地綜合樓的具體布局,熟練掌握逃生路線、人員疏散流程及逃生器材的使用方法,深刻理解火場科學逃生的知識要點。此外,為增強實戰(zhàn)效能,應模擬真煙真火、高溫缺氧、高空及地下等復雜環(huán)境,從通信聯(lián)絡、現(xiàn)場偵察、精準搜索、有效進攻四個維度組織綜合演練。訓練中,救援人員應重點加強現(xiàn)場偵查能力、通信設備操作技巧、測溫儀與熱成像儀等高科技裝備的使用,確保每位救援人員都能熟練掌握人員搜救與疏散的必備技能。同時,結合過往救援經(jīng)驗,設計模擬真實的緊急情境,如火災救援中的轟燃、倒塌、爆炸等,訓練救援人員在極端條件下的快速判斷與應對能力,以減少人員傷亡。還要模擬各種意外情況,如道路堵塞、水管爆裂等,檢驗和提升救援人員的應急決策、組織協(xié)調與信息溝通能力,增強其面對突發(fā)狀況的靈活應對能力。訓練結束后,必須重視評估與反饋機制,邀請專家或專業(yè)機構進行評估,指出存在的問題,提供有建設性的改進建議。評估結果應及時反饋給救援隊伍,積極改進,不斷提升在滅火救援中高效組織人員疏散、有效應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
3.3" 構建一體化戰(zhàn)勤保障體系
在綜合樓火災緊急情況下,消防救援隊伍應積極推行聯(lián)勤聯(lián)動機制,強化與多部門、多單位的溝通協(xié)作,致力構建一體化戰(zhàn)勤保障體系。應牢固樹立“一體化”思維,充分認識戰(zhàn)勤保障對迅速控制火情、成功實施救援的重要意義。結合綜合樓的實際情況,需與相關部門、單位,進行深度分析與周密部署,確保戰(zhàn)勤保障措施精準到位,與滅火救援主責主業(yè)同步推進,有效破解綜合樓滅火救援的難題,提高滅火救援效能與集成化保障水平。在具體實施中,需確保裝備器材精良、聯(lián)動力量協(xié)同、機動響應迅速、保障機制完善,持續(xù)高效提供應急保障,形成聯(lián)合精干的作戰(zhàn)體系。同時,積極構建社會化戰(zhàn)勤保障體系,與交通、藥店、餐飲、醫(yī)療、電力、住宿、車輛維修、通信等社會單位聯(lián)勤共建,強化信息溝通、數(shù)據(jù)共享、資源共用,有效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建立健全聯(lián)合作戰(zhàn)與聯(lián)勤保障機制,大幅提升在綜合樓火災救援中的保障效能。在實戰(zhàn)過程中,綜合樓火勢迅猛、救援規(guī)模宏大,各方力量需提前規(guī)劃,周密準備。在救援現(xiàn)場,應確保供應充足,由經(jīng)驗豐富的指揮員靈活調配,滿足內攻、外攻控火需求。醫(yī)療救護力量需迅速響應,為獲救人員提供及時救治或藥物支持。餐飲部門需保障所有參與救援及受困人員的飲食供應。此外,交通運輸部門與治安管理部門需緊密配合,確?,F(xiàn)場交通順暢,物資運輸與傷員轉送有序進行。
3.4" 科學運用火災應急預案
綜合樓火災因其隱患多、荷載量大,火災發(fā)生后,火場情況復雜多變且條件惡劣,因此,制定并優(yōu)化科學應急預案對于有效救援及滅火具有重要意義。預案應涵蓋綜合樓概況、火情預設、力量部署、撲救策略、供給方案、戰(zhàn)斗保障及注意事項,使救援隊伍對作戰(zhàn)基本情況、作戰(zhàn)意圖有初步了解。在接到綜合樓火情信息后,救援隊伍會按照預案配置高效裝備,如大功率水槍、大口徑設備及舉高消防車,確?;A戰(zhàn)斗力。提前啟動無人機勘查現(xiàn)場情況,結合預案信息,分析內部結構特點,初步判定起火原因;綜合分析火場周圍環(huán)境、救援條件、火勢蔓延情況,提前做好部署[6]。
滅火救援作戰(zhàn)結束后,要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將成功的經(jīng)驗作為綜合樓滅火救援的標準化技術措施,補充、優(yōu)化已有預案,不斷提升預案的科學性。日常也要組織救援隊伍加強演練,在“實情、實兵、實戰(zhàn)”下按照預案內容進行演練,完成火情偵查、現(xiàn)場警戒、疏散救人、安全管控、火場排煙、滅火攻堅等任務,保障應急預案科學實施。
3.5" 積極建設微型消防站
微型消防站是以“救早、滅小、三分鐘到場”為目標的最小消防組織單元,按照《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試行)》要求,應先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志愿消防隊伍,設置站長、副站長、消防員、控制室值班員、駕駛員崗位,在上崗前應接受培訓,學習撲救初起火災業(yè)務技能以及防火巡查基本知識。建設站房,配備消防器材,包括水槍、滅火器、水帶、消防頭盔、防護靴、防火服、通信器材等,熟練掌握器材性能以及使用方法,按照管理制度定期做好器材維護,熟悉滅火應急處置程序以及自動消防設施操作方法[7]。保障值守聯(lián)動,控制室值班人員應24h在崗在位,接到火情信息后立即核實,確認無誤后啟動滅火處置程序。
4 結束語
綜合樓因其獨特的建筑結構和使用特性,火災風險大,并在火災應對中給滅火救援工作帶來諸多挑戰(zhàn)。為此,必須從技術創(chuàng)新維度出發(fā),發(fā)展并實施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的滅火救援技術策略,旨在顯著提升滅火救援能力。持續(xù)總結經(jīng)驗,精準把握滅火救援需求至關重要,應積極推動消防救援裝備更新?lián)Q代,引入更先進、更適應復雜環(huán)境的技術裝備,從而保障綜合樓滅火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葉玉帥.大型城市綜合體滅火救援安全風險防范對策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2022,17(10):50-51.
[2]王磊.綜合樓消防滅火救援技術探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2(21):180-182.
[3]吳鵬.大型城市綜合體滅火難點與救援技術探討[J].今日消防,2022,7(8):35-37.
[4]梁燕妮.高層建筑滅火救援風險綜合評價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2(8):12-13.
[5]李海波.綜合體建筑消防滅火救援方案探討[J].低碳世界,2021,11(11):175-176.
[6]童年.大型城市綜合體火災危險性與滅火救援技術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21,7(10):81-82.
[7]朱賀平.高層商業(yè)建筑滅火救援技術運用的綜合考量[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1(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