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延奎是一位從事記者工作多年、對視角鏡像有著獨到見解的作家。他親身經歷并記錄下三峽地區(qū)變遷中歷史人文的重大改變,還拍攝了大量影像作品,勾勒出一個時代鏡像。
《黎歷在目》分為“采訪那些事”和“回不去的從前”兩大版塊,33篇語言平實的文章、25幅史料意義珍貴的圖片躍然紙上,在理性梳理層面雜糅進個體情感心路,以獨特視角鋪陳出人性的偉大和文化傳承的生生不息,情真意切地燭照著時代發(fā)展脈搏的洶涌磅礴。
作者在自序中表述:上了一定的年齡,愛回憶往事。三年前的一天,興之所至,敲鍵成文,寫下了本書的第一篇文章《難忘是下莊》,接連捧回了4個全國、省級一等獎,于是很受鼓舞,再寫,又有獲獎。前前后后地累積起來,數一數,竟寫了30多篇,多位看過的朋友都建議,最好出個集子。這便是本書的由來。
表面上看,《黎歷在目》是作者“無心插柳”之舉,仔細揣摩則不然。
我閱讀時,感受到作者內心毫不掩飾的激情和沖動,很多事件的延展都讓人猝不及防。其所選取的角度大多數很小也很別致,往往在讀者不太注意的地方處心積慮巧妙建構,看似平靜如水的敘述下,帶著一種游刃有余的自信。
他筆下的“下莊”“大溪文化”“夔門走鋼絲”等篇目,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重大事件,但在作者筆下再次讀到,內心仍有震顫。作者回眸兒時在奉節(jié)縣城的趣事,也讓我有眼前一亮的親切感。
《黎歷在目》特別細致入微地“記錄”了作者的童年記憶和成長階段,讓我感慨良多的是《童年小院》《留在心底的肖像》。
《童年小院》描述的院落里,有信鴿、有金魚,還有小花狗,更有著孩提時代的頑皮和信馬由韁,滿滿的家長里短和煙火氣息,呈現了留在作者心底的街坊四鄰的相互關愛。
《留在心底的肖像》則講述了作者身為資深攝影人,沒有能為故去的母親拍上一幅肖像而心懷愧疚。
作者還擅長站在新聞人的視角,用鏡頭觀察社會生態(tài)。這本隨筆集中,恰到好處地配有作者幾十年工作中拍攝的照片,大江截流、三峽蓄水、百萬移民、脫貧攻堅……極大地豐富著全書的主旨,也為這個時代留下了寶貴的鏡像資料。
《黎歷在目》讓我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巴山渝水的多情多意,也讓重慶非虛構文學園地有了更多旖旎。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