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莊的夜不同于城市的夜。
城市的夜,是喧囂的;下莊的夜,是靜謐的。
下莊的夜也不同于其他鄉(xiāng)村的夜。
鄉(xiāng)村的夜,有蟋蟀的鳴叫,有貓狗的追逐,有月光與微風嬉戲時撩起竹林的沙沙低吟。
下莊的夜,沒有這萬般風情。它在沉睡,并在沉睡中積蓄力量。
下莊是重慶市巫山縣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莊,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
下莊的天空如一張照片,群山的輪廓就是相框。抬頭望,上下左右四條邊框恰好都在視角之內(nèi)。
如果從中國文學上“溯源”,下莊就是一個世外桃源。但在下莊,聽說過陶淵明和桃花源的人不多,因為這里的絕大多數(shù)人只在“天坑”讀過村小,而小學語文教材里是沒有陶淵明的。
這個村子,曾有一半人沒有走出過“天坑”。
下莊的村民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掛壁天路,鑿開了下莊通往外面的出口。從此,下莊從封閉走向了開放。
如今的下莊完全變了模樣,依托“下莊精神”發(fā)展著獨具特色的鄉(xiāng)村旅游,2023年還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帶領村民們修路的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也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我沿著他們開山而修的“天路”進入下莊。
途中,我屢屢停車,在“風餐露宿”“踐行先鋒”“斷路重生”“殞身不恤”和“回望下莊”這5個以天路修建時發(fā)生的真實事件命名的觀景點駐足,望險峻山勢,看下方村莊。
但我目光停留得最多的是觀景點旁的宣傳展板。展板上的文字,我已在媒體上讀過很多遍,可置身具體場景中,感受又不一樣,此時再讀這些文字,有熱血上涌。
第一天,我完成了對6位曾參加修路的村民采訪,晚餐后回到民宿,整理完近萬字的采訪筆記已是午夜時分。
但我的大腦仍亢奮著。
走出民宿,就進入到了下莊的夜。
村里的入戶路都已鋪上柏油,來來往往的車輪滾過,讓路變得灰白,在月光下似一條干涸的河床。
這里只有月光,看不到月亮?;蛟S月亮來過,又悄然滑出了相框。
柔美月光經(jīng)過云朵的反射,更柔,也更淡了,讓整個下莊朦朧得像夢。
這讓我想起采訪中的一個細節(jié),當年修路的村民吃住都在半山腰的工地,靠著崖壁搭個窩棚,棚上用樹枝撐幾塊塑料布遮風擋雨。他們偶爾也走出窩棚看月光。
我從他們曾經(jīng)搭過窩棚的地方經(jīng)過。
他們看到的月光和我看到的月光,或許是一樣的。但他們看到的月光下的下莊村,肯定與我看到的不一樣。
我曾因城市的喧囂而失眠,在下莊靜謐的夜里,倦意姍姍來遲。
回民宿的途中,一黃一白兩條老狗臥在公路中間,見到我,既不吠也不搖尾,更無起身騰挪的意思。
它們享受著不同于白天的生活,整個下莊是它們的,夜也是獨屬它們的夜。
我沒有驚擾它們,繞行而過。它們懶洋洋地抬起頭,目送我。
第二天,我醒得特別早,隱隱聽到屋外傳來犬吠。是昨夜偶遇的老狗——它們在公路邊嬉鬧,見到我,不時搖尾。
我笑了笑,原來它們也好客,便跟著它們在村子里轉悠。此時天還沒亮透,頂上的天幕還能看到一顆星星。
是啟明星吧。
我曾多次在城市的清晨與它相遇,趕早班飛機或乘夕發(fā)朝至的列車,行色匆匆中朝天一瞥。
在下莊村,我又與它相遇了。
我們一直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之下。
這是任務更艱巨的一天,采訪了村小教師和駐村干部,又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專訪毛相林。
我們談到了當今鄉(xiāng)村的話題。
鄉(xiāng)村概念中疊加著多重沖突和想象,既有世外桃源和詩意棲居,又有外遷流失和日漸凋敝。
我將中國鄉(xiāng)村仍面臨的困境當作問題拋給他們,我看到了他們心里的忐忑。
我感動于20多年前“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開鑿“天路”的下莊,但我不是一名游客,我想知道的是,在毛相林和下莊獲得社會高度贊譽之后,下莊的未來走向哪里?
當晚,一場雨突然降臨。
雨并不大,但雨水從“天坑”的井沿傾瀉而下,沿著山壁、順著天路,一路奔騰,“嘩嘩”聲被無限放大。
原來,下莊的夜也有不沉睡的時候。雨越大,吼出的聲音越響。
我望向窗外,透過雨霧,看到有兩人從民宿前經(jīng)過。
我打開門,他們回望了我一眼,便轉頭繼續(xù)前行。
這時,夜無聲,整個下莊是安靜的。
他們無懼前行。
(作者系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