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實踐中形成并不斷豐富發(fā)展,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揮紅色文化現(xiàn)實作用,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關鍵要把紅色文化和思政課教學結合起來,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把紅色文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新思想’”)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必須看到兩者在育人功能上的高度契合性,同時要明確這既符合了時代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反映了“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客觀需要。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必須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更加靈活地把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以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
【關鍵詞】紅色文化|“新思想”課程教學|思政課
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理論高度,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培育時代新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就此而言,把紅色文化運用好、發(fā)揚好,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必須抓住重點,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要發(fā)揮好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把紅色文化和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到“新思想”課程教學之中。為此,有必要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明確“新思想”課程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和目標要求,進而找到紅色文化和“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契合點,并結合實際情況分析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礎之上,緊緊圍繞“新思想”課程的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探索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實踐做法。
一、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思考
(一)紅色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紅色文化形成于戰(zhàn)爭年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是黨和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形態(tài),蘊含著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主要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式存在。物質形式的紅色文化,其主要載體包括紅色英雄人物、紅色歷史遺存、紅色文藝作品和紅色紀念設施等內(nèi)容;非物質形式的紅色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內(nèi)容。
更加合理、準確地理解紅色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必須深入分析概括紅色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科學性與先進性。紅色文化是科學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應運而生,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紅色文化的先進特質是中國共產(chǎn)黨賦予的,從誕生之日起就同黨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能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二是革命性與時代性。紅色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革命性的鮮明特質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同一切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斗爭到底。在黨和國家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紅色文化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式和內(nèi)涵,但始終能夠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三是民族性與開放性。紅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是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紅色文化不是封閉的、排外的,而是開放的、包容的。在新時代,實現(xiàn)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必然要推動紅色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講好中國故事,讓紅色文化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更加凸顯它強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
(二)“新思想”課程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和目標要求
目前,全國各地高等院校普遍開設了“新思想”課程。2023年8月出版的“新思想”馬工程教材,是“新思想”課程教學的權威用書。教材內(nèi)容由導論、十七個主體章節(jié)和結語構成,系統(tǒng)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全面反映了新時代以來偉大實踐和歷史性變革。
開設“新思想”課,是對現(xiàn)有思政課程體系的補充和提升,是新時代辦好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的關鍵舉措。講好“新思想”課,既要使學生全面學習領會新時代新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也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新時代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感悟思想偉力。因此,在“新思想”課程教學中,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充分發(fā)揮“新思想”課鑄魂育人的作用,引導學生成長為推動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有用之才。
(三)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合理性,關鍵在于兩者在育人功能上的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1]。紅色文化以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能夠引導學生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成為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從這一點來看,與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度契合。誠然如此,也要認識到紅色文化和“新思想”課程教學相結合,能使兩者互促共進、互相成就。一方面,“新思想”課作為一門理論性強的課程,紅色文化可以為課程教學提供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使課程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更加豐富,讓理論教學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另一方面,“新思想”課程面向青年學生開設,“新思想”教學課堂可以成為紅色文化新的實踐載體,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可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進行闡述。從國家層面而言,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是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和考驗,如何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是我們黨面臨的緊迫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2]。走在新征程,把紅色文化運用于“新思想”課程教學,面向青年學生群體激活紅色基因,對于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至關重要,對于推動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至關重要。從社會層面而言,把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以紅色文化塑造學生的價值理念,是應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復雜形勢的客觀需要。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生巨變,社會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不可避免,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斷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對我們倡導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構成挑戰(zhàn)。思政課堂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把紅色文化運用于思政課堂,以其科學內(nèi)涵和革命特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自覺抵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各種風險。從個人層面而言,“新思想”課程授課對象是青年大學生,正處于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把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以紅色精神鑄魂育人,能有效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方面,要看到青年學生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未來,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要明確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新思想”課程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培育時代新人的目標任務展開。要發(fā)揮好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通過講好紅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回顧紅色歷史,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學習紅色精神,增強學生的志氣、底氣和骨氣,把個人奮斗同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緊密結合起來。
二、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做法
(一)用好紅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
講好學好“新思想”課,難點主要在于理論性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3]。因此,如何讓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是講好學好“新思想”課的關鍵。一般來講,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案例教學,選取符合大學生學情特點,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生動事例,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
講深講透講活“新思想”課,要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推動建設紅色資源教學案例庫。首先,要通過加強集體備課,找準紅色文化與“新思想”課程教學的契合點,使原有課程教學內(nèi)容得以補充和升華。從現(xiàn)有教材體系和課程教學體系來看,把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新思想”課程教學,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教材中第十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例,講到關于文化自信的內(nèi)容時,要回答好文化自信從何處來,講清楚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撐。在設計“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部分教學時,既要從理論上把偉大建黨精神等紅色精神的思想內(nèi)涵講出來,更要把孕育這些偉大精神力量的紅色人物故事運用于教學中,讓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紅色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緊緊圍繞紅色這個中華文化的鮮亮底色,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紅色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其次,挖掘地方紅色資源,深化紅色文化理論研究。立足當?shù)?、放眼全國,通過調研和搜集信息,整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包括但不限于戰(zhàn)斗遺址、革命遺物、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地及紀念設施、紅色文藝作品、紅色英雄人物及其紀念館和納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一系列偉大精神等內(nèi)容。要聚焦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域性特色,研究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利用好當?shù)丶t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思政教學資源庫。
最后,注重教學方式方法,更加靈活地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思想”課教學實踐中。在課堂教學中,講授法是最常見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系統(tǒng)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的局限在于課堂教學效果不夠明顯。而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傳統(tǒng)講授法的局限,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學、互動研討和情景再現(xiàn)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把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新思想”課程教學。
(二)建設紅色基地,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
講好學好“新思想”課,必須抓好實踐教學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4]。組織“新思想”課程教學,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堅持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建設紅色實踐教學基地。在開展實踐教學中,推動思政課走深走實,把大道理講透講活。
講深講透講活“新思想”課,必須注重實踐教學,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一方面,推動實踐教學“走出去”,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革命紀念館、紅色精神誕生地、烈士陵園等,蘊含著厚重的紅色基因,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天然場所。應通過加強地校合作,把這些地方打造成紅色實踐教學基地。結合“新思想”課程教學安排,既可以把課堂搬到紅色實踐基地進行現(xiàn)場實地教學,增強教學的歷史厚重感、真實體驗感;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紅色研學實踐,真正做到在實踐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不斷推動思政課向感知型、體驗式教學的轉變。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去感受新時代以來的偉大變革,理解“新思想”的理論精髓,領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另一方面,把紅色資源“引進來”,讓社會大課堂引領思政小課堂。要善用“大思政課”,把思政課同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合起來。結合“新思想”課程教學需求,可以邀請紅軍老戰(zhàn)士、基層先進黨員、勞動模范和紀念館講解員等走進思政課堂,以個人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讓思政課堂更加生動、真實。此外,還可以借助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建設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平臺,推進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平臺,可以把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以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xiàn)于實踐教學中,學生能夠穿越時空進行歷史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結語
通過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是切實可行的,同時也是勢在必行的。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是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不僅能讓思政課堂“活”起來,使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也能使紅色文化更具理論魅力,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最后,我們更應該認識到,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從根本上講,就是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匯聚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強大力量。總而言之,就是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以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在“新思想”課教學實踐中,把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好,重點要把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貫穿其中,從偉大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著力培養(yǎng)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夠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2]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N].人民日報,2021-05-16(001).
[3]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01).
[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3.
【基金項目:山西省202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研究”(2024JG153);山西省教育廳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踐行與發(fā)展研究”(2022W087);太原科技大學校級教改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高質量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研究”(JG2023087)】
(作者簡介:李煜,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基本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