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很大的毛病:讀書不求甚解。
從前看過的書,十之八九都不記得;我每每歸過于記憶力不強,其實是因為閱讀時馬馬虎虎,自然隨看隨忘。這叫我吃了虧——光翻動了書頁,卻沒吸收到應得的營養(yǎng),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沖下去,沒有細細咀嚼。因此,有人問我讀過某部好書沒有,我雖讀過,也不敢點頭,怕人家追問下去,無辭以答。這是個毛病,應當矯正!丟臉倒是小事,白費了時光實在可惜!
矯正之法有二:一曰隨讀隨作筆記。這不僅大有助于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這么辦過,確有好處。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確與否,意見成熟與否,反正寫過筆記必得到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長了,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看一看,就能發(fā)現(xiàn)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進步??上?,我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有許多讀過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凈。既然忘掉,當然說不上什么心得與收獲,浪費了時間!
第二個辦法是:讀了一部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部作品,最好找些有關于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這實在有好處。這會使我們把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結合起來,把作品與作家結合起來,引起研究興趣,盡管我們并不想作專家。有了這點興趣,用不著說,會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營養(yǎng)。孤立地讀一部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喜惡去評斷,自己所喜則捧入云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
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這部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這并不是說我們應該采取人云亦云的態(tài)度,不便自作主張。不是的。這是說,我們看了別人的意見,會重新去想一想。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處。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減少了偏見。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收營養(yǎng),扔掉糟粕(pò)——個人感情上所喜愛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處都成立幾個人的讀書小組,約定時間舉行座談,交換意見,必有好處。我們必須多讀書,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覽群書。假若有讀書小組呢,就可以各將所得,告訴別人;或同讀一書,各抒己見;或一人讀《紅樓夢》,另一人讀《曹雪芹傳》,另一人讀《紅樓夢研究》,而后座談,獻寶取經。我想這該是個不錯的方法,何不試試呢? (摘自《老舍散文》)
親愛的同學,你平時讀書時,有沒有不求甚解的毛病呢?如果有的話,讀了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那就趕緊運用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