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我有這樣一種感覺,每一種年味,都藏在對傳統(tǒng)民俗細節(jié)的堅持中。
在西北,過完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三的“燎疳節(jié)”,“年”才算真正意義上過完。正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在自家門前點燃一堆柴火,大人小孩兒均從火堆上一躍而過,被稱為“燎疳”。當?shù)嘏笥颜f,據(jù)隋《諸病源候論》和宋《太平圣惠方》等醫(yī)學典籍記載,“疳”是一種疾病,祖輩們流傳,正月二十三這天用火燒燎,“疳毒”就會被祛除?!傲丘帷币凰滓颉梆岫尽倍蜢铕岫鱾?,千百年來便逐漸成了西北地區(qū)農(nóng)村的特色年俗。
“燎疳”,也稱“燎干”,此習俗主要分布于陜甘寧等地,民間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之說。這一天,寧夏鹽池縣“格格農(nóng)家樂”如期舉辦民間傳統(tǒng)“燎疳節(jié)”系列活動。
夜幕降臨,“格格農(nóng)家樂”熱鬧非凡,人們早早聚集在這里,映著年意闌珊的燈火,等待正月里最后的狂歡。
伴隨著一陣陣鞭炮聲,“熱身活動”鹽池秧歌上演了,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舞出“燎疳節(jié)”熾熱的序曲,“扭”出人們的新年心愿—慶豐收、祈吉祥。一陣歡歌后,便是重頭戲“燎疳”了。只見一位年長的大伯往堆好的柴草上撒鹽,據(jù)說鹽撒進火里,噼啪的炸響聲可以鎮(zhèn)邪避災。大伯隨后將柴草點燃,火焰瞬間騰空而起,火光映紅了“農(nóng)家樂”,頃刻間,煙花爆竹聲、柴草燃燒聲以及人們的歡呼聲響成一片。男女老少,依次從火堆上由東而西跳過,幼兒由大人抱著躍過,老人在親人的攙扶下跨過,膽小的等火勢稍弱再從火堆上跳過去,有些孩子圍著火堆跑圈圈……一位阿姨跨越火堆時嘴里還念叨著什么,我好奇地湊過去問,她興奮地說:“一燎干,二燎凈,三燎一生不得病?!闭f著她又樂呵呵地沿著原路返回起點處,再次開始跳。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我蠢蠢欲動,可當同伴拉著我排隊等候時,我卻猶豫了……
我的老家閩南也有類似的年俗。年夜飯后,家家點燃事先準備好的干草堆,家中男性按輩分大小逐一從火堆上跳過去,大伙兒邊跳邊念著:“跳入(進)來,大發(fā)財;跳出去,好財氣?!蔽覀兎Q之為“跳火群”,既寓意來年生活紅火,也有驅(qū)邪避災之意。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只有跳過了那“盆”火,才算過年。大伙兒都認為從火堆上跳過可以驅(qū)除邪氣,消災轉(zhuǎn)運,迎來大吉大利的新年。
閩南老家的“跳火群”和西北的“燎疳”習俗盡管方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希冀祛病辟邪,來年日子紅紅火火。
異鄉(xiāng)習俗,熟悉的年味,猛然間,我不再猶豫了,和同伴加入“燎疳”的隊伍中,一跳二跳,竟感覺像在自家院子里“跳火群”。
“燎疳”不斷,笑聲迭起。大約過了半小時,火焰越來越小,柴草即將燃盡,村里的一長輩用鐵鍬將帶有火星的灰燼輕輕揚起,火星在半空中散開,呈現(xiàn)各種形狀,歡呼聲再次響起。大伯每揚起一鐵鍬灰燼,就鏗鏘有力地喊:“新的一年—”人們齊聲附和著:“蕎麥花、豌豆花、富貴花、有錢花……”一聲高過一聲……站在一旁的大姐告訴我,這一環(huán)節(jié)叫“揚花”,人們把五谷雜糧喊遍,寓意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喊“富貴花、有錢花”寓意招財納福。
閃亮的火星揚起人們對秋收的期盼,爽朗的笑聲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揚完“花”,人們蜂擁而上,一起用腳踩滅散落在地上的火星(村民稱它為“火老鼠”),一邊踩一邊喊著“踩老鼠,踩老鼠”,這一“踩”,表示來年田地里再無老鼠的蹤跡,預示明年一定是風調(diào)雨順,莊稼好收成。
看來,每一種年味,都藏在年俗中?!傲丘帷币埠?,“跳火群”也罷,這些傳統(tǒng)民俗不僅僅是一種祈福式的心理暗示,更是一種對傳統(tǒng)儀式的敬畏,承載著人們對祛病消災、人壽年豐的期盼。
年,就這樣到了,又這樣過去了,而民間年俗千年留存,年味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