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初秋七月的一天,宰相楊凝式午睡剛起,腹中饑餓。忽見有人送來一封信,并贈送了羊羔肉。他以韭花醬佐食,大飽口福,朝饑得解。此刻窗明幾凈,心情舒暢的他提筆賦帖,以示感謝。
這個翰墨飄香的帖子,就是赫赫有名的《韭花帖》,七行六十三字,寫得蕭散有致,清秀灑脫,布白疏朗,逸興遄飛。有人說,此帖點(diǎn)畫生動,布局端穩(wěn),風(fēng)神簡靜,精嚴(yán)之中的端莊與文雅,頗具文人氣。如此神韻,竟與王羲之《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幅上承晉唐、下啟宋元,及至而下千年的逸清經(jīng)典之作,被文人爭相追逐。
也是,逞味的韭花助羔羊肉,成就了餐桌的絕配,可謂珍饈。鬧心的戰(zhàn)亂,使這位才子只能以瘋子的病象免禍于身。貴為梁、唐、晉、漢、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的高級干部楊凝式,“修狀陳謝,伏惟鑒察”,就這樣被韭花征服了。這韭菜花可真沒白送!
古人食韭花,“自笑胸中抵海寬,韭齏麥飯日加餐”“斗酒適酤至,烹雞漉韭菹”,有腌韭花、韭花醬之分。楊凝式吃的韭花是何物?不得而知。依我的經(jīng)驗,腌韭花碎,古稱韭齏,現(xiàn)吃現(xiàn)做的,下面條、烙油餅,既方便又增味,是時鮮菜。腌的韭花醬,也叫韭菹。一入秋,韭葉不再長,一根光潤纖長的莖苔,頂著一蓬攢擠成豇豆粒大小的花簇,粉白中透著綠意,好似含羞少女。這時的韭花似開非開,最好吃,饞嘴的人欲罷不能:掐條捋花,蒜臼里搗碎,加鹽,點(diǎn)麻油,拌手搟面、夾熱蒸饃,辛香濃郁,是下飯的尤物。
韭花入醬,優(yōu)先要選花朵碩大、飽滿潔凈、尚未全開的。一旦花開,整畦潔白如雪,淡雅素裝,甚是壯觀。順著韭苔向上一捋,就采到了一把韭花。用搟面杖搟,省力省時,滿屋彌漫著竄鼻的辛香。儲存這味道,只能用鹽腌一罐。講究的可以放點(diǎn)沙果、京白梨。一打開韭味出挑,精神為之一振。我疑心楊瘋子吃的是手抓羊肉,韭花采自一葉知秋的當(dāng)季,剛搗碎的。味肥而忘其葷惡,孰則辨之?羊羔肉肥美,去膻除膩,還需韭花輔佐,純屬成人之美。東北的特色菜“汆白肉”,五花豬肉片一遇到韭花醬,油膩的蹤跡皆無,變得軟香服帖。這種成全,是大智慧,讓人由內(nèi)而外地分享快樂,獲得幸福。
吃涮羊肉,帶籽的韭花醬更好。韭花籽辛辣有余,只有石碾子碾磨出來的,才最正宗。石碾子是一種石料細(xì)膩的碌碡,光滑的碾道鋪上帶籽的韭花,推動石碾,一圈圈轉(zhuǎn)動,韭花擠出綠汁。老成的籽殼一經(jīng)磨碎,有一種牙磣的悲涼。肥腴的羊肉卷兒卻毫不在乎,卷起籽碎,活生生成了肉墊,悄然送入口胃,毫無硌牙的難堪,反添了顆粒感的美意。如同合力撐起一把傘,替自己,也為別人遮擋風(fēng)雨,儲存別人的善意,彼此成全,也算是一種逞強(qiáng)吧!
是搗、是碾、是磨、是絞,精細(xì)才是王道。韭花入醬,還可以炒食、打邊爐等,不論葷素,不論主輔,哪里需要,就可以用到哪里,是個相互成全、彼此成就的主兒。韭花成就了《韭花帖》,文人也鐘愛韭花。曾收藏此帖的乾隆皇帝手諭一詩道破天機(jī):“名翰留傳謝韭花,軒軒舉欲擬飛霞。馳情詎為盤餐計,乞米流風(fēng)本一家?!毙拇婷篮?,應(yīng)該傳遞,成全別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反哺?相互成全,彼此成就,物物如是,物我如是。
初秋駕臨,我也恣意妄為一回,嘗試爆炒雙花。一花是欲放的韭花,以取韭苔韭花骨朵的鮮嫩;另一花是涮羊肉用的羊肉卷,一經(jīng)爆炒,先是展開,隨后微卷,白里泛著微紅,煞是好看,香味也不次于涮羊肉。這偶來之味,怕是楊凝式的神來之筆,權(quán)作追慕先賢,也算一種承繼吧!
(源自《鄭州日報》,潘光賢薦稿)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