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征分析法是數(shù)學問題解決的一條有效途徑.掌握此法,能將一些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實現(xiàn)問題解決的目的.
關鍵詞:特征分析;回歸本源;解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9-0029-03
解題思路的探索是解決數(shù)學題的關鍵,分析題設特征、探求思路是必然的選擇.《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特征釋義是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的征象、標志等.所謂數(shù)學問題的特征,就是指能反映問題條件與結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外形結構、數(shù)值、位置和差異等特點.如何通過對問題的特征分析,尋求其特征蘊含的方法,從而使問題獲解的思維方法,以下通過示例對此進行探究.
1 善抓結構特征,巧中取勝
善于洞察題設、結論的外形結構特征,從結構特點出發(fā),尋找和熟題相關或相近的題目特征進行模式識別,并加以分析、加工、轉化,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把抽象結構直觀化,隱蔽結構明顯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可使問題迅速巧妙地獲得解決[1].
例1 (多選)(2022年新高考Ⅱ卷)若x,y滿足x2+y2-xy=1,則(" ).
A.x+y≤1""" B.x+y≥-2
C.x2+y2≤2D.x2+y2≥1
分析 題設條件結構中隱含有與選擇支
A,B相似的一部分,需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挖掘出來.因為ab≤(a+b2)2≤a2+b22 (a,b∈R)
,所以由x2+y2-xy=1,得 (x+y)2-1=3xy≤3(x+y2)2,解得-2≤x+y≤2,當且僅當x=y=-1時,x+y=-2;當且僅當x=y=1時,x+y=2,所以A錯誤,B正確.
再看題設等式明顯地含有選擇支C,D中的
x2+y2,需把等量關系轉化為不等量關系,即需把它轉化為關于x2+y2的不等式即可.由x2+y2-xy=1,得 (x2+y2)-1=xy≤x2+y22,解得x2+y2≤2,當且僅當x=y=±1時取等號,所以C正確.
最后,我們可將x2+y2-xy=1變形為(x-y2)2+34y2=1,隱蔽的結構外形結構類似于sin2θ+cos2θ=1的結構形式,因而設x-y2=cosθ,32y=sinθ,所以x=cosθ+33sinθ,y=233sinθ.因此 x2+y2=23sin(2θ-π6)+43,解得x2+y2∈[23,2],所以當x=33,y=-33時滿足等式,但是x2+
y2≥1不成立,所以D錯誤.故選BC.
評注 本題對于選擇支A,B可由題設條件,利用基本不等式轉化為關于x+y的不等式;對于選擇支C,D把題設條件轉化為(x-y2)2+34y2=1,聯(lián)想類比,引入?yún)?shù)θ,利用輔助角公式把x2+y2轉化為關于θ的三角函數(shù)可解,均回歸本源,找到解題的切入點.
2 善抓特殊值,聯(lián)想轉化獲解
在許多數(shù)學問題中,常常出現(xiàn)具有某種特征的數(shù)值.若能從題設中的特值入手,牢牢抓住特值存在的特殊含義,并加以分析、聯(lián)想和轉化,往往可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例2 已知a,b,c∈R+,且a+b+c=1,求證 (a+1a)+(b+1b)+(c+1c)≥10.
分析 觀察題設和所要求證的結論中都有數(shù)值“1”,我們可以將結論中的“1”用a+b+c來替換,結果會是怎樣?
(a+1a)+(b+1b)+(c+1c)
=(a+a+b+ca)+(b+a+b+cb)+(c+a+b+cc)
=4+(ba+ab)+(ca+ac)+(cb+bc)
≥4+2+2+2
=10,
當且僅當a=b=c=13時取等號.
評注 直接按外部結構特征,使用基本不等式會得到(a+1a)+(b+1b)+(c+1c)≥3,當且僅當a=b=c=1時取等號,這與已知條件不符,所以將所要求證的不等式左端用“1”代換是關鍵,最終回歸到本源,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證.
3 善抓位置特征,構造獲解
與圖形相關的一些數(shù)學問題,如函數(shù)圖象、立體幾何、圓錐曲線等問題,若能仔細分析某些關鍵點和線的位置特征,不僅有助于學生厘清解題思路,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探求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2].
例3 已知三棱錐P-ABC的四個頂點在球O的球面上,PA=PB=PC,△AB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E,F(xiàn)分別是PA,AB的中點,∠CEF=90°,則球O的體積為(" ).
A.86π" B.46π" C.26π" D.6π
分析 這是2019年高考數(shù)學課標全國Ⅰ卷理科的第12題,主要考查面面垂直模型的外接球問題.如圖1,一方面根據(jù)“PA=PB=PC,△AB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的顯性特征可判斷三棱錐P-ABC為正三棱錐,頂點P在底面上的射影O′是正△ABC的中心,球心O必然在PO′上,連接O′A,O′B,O′C,則球內(nèi)接小圓的半徑為O′A=O′B=O′C=23×32×2=233.
至此,如若缺少條件,就不能求出球半徑.
但又有“E,F(xiàn)分別是PA,AB的中點,∠CEF=90°”顯性特征,我們可取AC的中點M,連接PM,BM,易證明AC⊥平面PBM.
從而AC⊥PB.
又PB∥EF,EF⊥CE,可得PB⊥CE.
又AC∩CE=C,所以PB⊥平面PAC.
從而PB⊥PA,PB⊥PC.
從而正三棱錐P-ABC的三條側棱PA,PB,PC兩兩垂直,且PA=PB=PC=2,至此我們可將該三棱錐還原成一個以PA,PB,PC為棱的正方體,正方體的體對角線即為球O的直徑.
即2R=6,解得R=62,
所以球O的體積為V=43πR3=6π.
評注 本題根據(jù)已知條件推得正三棱錐P-ABC的三條側棱PA,PB,PC兩兩垂直的位置特征,進而構造正方體,其體對角線就是球直徑,回歸到球內(nèi)接正方體的性質上來.
4 尋找差異,抓聯(lián)系中促轉化
分析數(shù)學問題條件和結論的差異,解題就是要消除條件與結論之間的差異,尋求聯(lián)系,促成轉化,達到新的平衡.
例4" 已知sinθ+cosθ=2sinα,sinθcosθ=sin2β,求證:4cos22α=cos22β.
分析 這是新人教A版數(shù)學必修第一冊P253復習參考題5的第19題,條件中含θ,α,β三個單角,而求證的結論不含角θ,只含α,β的二倍角,主要是角的差異,根據(jù)這一差異特征,在推演中消去參數(shù)θ,同時要消除函數(shù)名的差異.
證明 因為sin2α+cos2α=1,
所以(sinθ+cosθ)2=1+2sinθcosθ.
把已知條件代入,得
4sin2α=1+2sin2β.
又由降冪公式,得
4×1-cos2α2=1+2×1-cos2β2.
整理,得2cos2α=cos2β.
即4cos22α=cos22β.
評注 本題針對題設與結論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把sinθ+cosθ=2sinα兩邊平方,尋找聯(lián)系,把已知代入,促成轉化.有關三角函數(shù)求值、化簡和證明要觀察角、函數(shù)名和結構特征的差異,注意利用整體思想解決相關問題.
5 結束語
總之,解題思路的探索始終是教學的重點,學會“問題解決”是教學的難點和關鍵所在.從題設條件特征分析切入,觀察題中條件的結構特征與數(shù)量特征來尋求解題突破口,思維就能進入解題的快車道,無論是簡單的數(shù)學題還是復雜的代數(shù)題,都可以從題設條件的結構與數(shù)量中進行分析,探尋出解題思路的來源,回歸到本源.因此,要想提高自身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學好數(shù)學,提高學習效率,就要抓住題設條件中的核心內(nèi)容,對問題進行多角度探究,從結構與數(shù)量特征關系入手,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不僅能使學生突破這些難點,而且能建構完整的解題框架,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參考文獻:
[1] 劉義鳳.解答高中數(shù)學題的三種策略[J].語數(shù)外學習,2018(10):41.
[2] 賴祝華.高中數(shù)學解題策略實踐方法[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9(13):38-39.
[3] 盧敏.高中數(shù)學解題策略的思考[J].中學數(shù)學,2016(15):84-86.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