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近幾年高考立體幾何命題的規(guī)律,立體幾何總體保持穩(wěn)定,以簡單幾何體為載體,重點考查空間線面的平行、垂直問題,求空間角、空間距離,研究存在性問題、探索性問題.其中,對空間角的考查成為歷年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考查逆向思維求空間角等幾何元素增多,打破常規(guī)命題是一個亮點,問題切入點變化大且巧妙.
關(guān)鍵詞:素養(yǎng)立意;幾何體;空間角;逆向求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9-0064-05
立體幾何是高考命制創(chuàng)新試題的主要載體之一,新高考試卷在“空間圖形情景+問題”中深入挖掘,加大考查力度,突出數(shù)學(xué)思維的本質(zhì)特征.立體幾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圖形的形狀、大小及其位置關(guān)系.
高考對立體幾何的考查中,簡單幾何體和組合幾何體是培養(yǎng)學(xué)生空間想象能力的一個很好的載體,重點考查空間線面的平行、垂直問題,求空間角、空間距離,研究存在性問題和探索性問題.其中,對空間角的考查成為歷年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反套路、反刷題,考查逆向思維增多,打破常規(guī)命題是一個亮點,問題切入點變化大且巧妙.本文以四類常見幾何體為考查載體,聚焦素養(yǎng)立意下的幾何體空間角的逆向求法.
1 以棱柱為考查載體,二面角、線面角逆向求異面直線所成角
例1 如圖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E為棱AA1的中點,∠ABC=90°,CC1=2.
(1)若AB=1,求證:B1E⊥平面BCE;
(2)若平面AB1C1與平面ABC的夾角的余弦值是5/5,且直線AC1與平面BCC1所成角的正弦值是1/3,求異面直線EC與AB1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析 (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B1⊥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BB1⊥BC.
又∠ABC=90°,即AB⊥BC.
又BB1∩AB=B,所以BC⊥平面ABB1A1.
因為B1E平面ABB1A1,
所以B1E⊥BC.
因為BB1⊥AB,AB=1,AE=12AA1=1,
所以BE=2.
同理B1E=2.
又BB1=2,
所以BE2+B1E2=BB21.
即BE⊥B1E.
又BE,BC平面BCE,BE∩BC=B,
所以B1E⊥平面BCE[1].
(2)因為BB1⊥平面ABC,
所以∠B1AB為平面AB1C1與平面ABC所成的角.
由cos∠B1AB=ABAB1=ABAB2+4=55,解得AB=1.
因為AB⊥BC,AB⊥BB1,BC∩BB1=B,
所以AB⊥平面BCC1.
所以∠AC1B為AC1與平面BCC1B1所成的角.
由sin∠AC1B=ABAC1=1AC1=13,
解得AC1=3.
由AC1=4+AC2=4+1+BC2=3,
解得BC=2.
因為AB⊥BC,BB1⊥平面ABC,
故以BA,BC,BB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如圖2空間直角坐標系,
所以
EC=(-1,2,-1),AB1=(-1,-0,2)[2].
所以cos〈EC,AB1〉=EC·AB1|EC|·|AB1|=3030.
故異面直線EC與AB1所成角的余弦值為3030.
2 以棱錐為考查載體,求線面角,或已知二面角逆向求其他幾何元素
例2 如圖3,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B=2AD=2,PA⊥平面ABCD,E為PD中點.
(1)若PA=1,
(?。┣笞C:AE⊥平面PCD;
(ⅱ)求直線BE與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
(2)若平面BCE與平面CED夾角的正弦值為215,求PA.
解析 (1)(?。ǚ椒?)
因為PA⊥平面ABCD,CD平面ABCD,
所以PA⊥CD.
因為四邊形ABCD為矩形,所以CD⊥AD.
又PA∩AD=A,PA,AD平面PAD,
所以CD⊥平面PAD.
因為AE平面PAD,所以CD⊥AE.
在△PAD中,PA=AD=1,E為PD中點,
所以AE⊥PD.
因為PD∩CD=D,
PD平面PCD,CD平面PCD,
所以AE⊥平面PCD.
(方法2)以A為原點,AB,AD,AP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4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則A(0,0,0),B(2,0,0),C(2,1,0),D(0,1,0),P(0,0,1),E(0,12,12).
所以AE=(0,12,12),PC=(2,1,-1).
因為AE·PC=0+12-12=0,
所以AE⊥PC.
在△PAD中,PA=AD=1,E為PD中點,
所以AE⊥PD.
因為PD∩PC=P,
PD平面PCD,PC平面PCD,
所以AE⊥平面PCD[3].
(方法3)設(shè)平面PCD的一個法向量為t=(a,b,c),DC=(1,0,0),PD=(0,1,-1),AE=(0,12,12),
則t·DC=0,t·PD=0.
所以a=0,b-c=0.
令b=1,則c=1,所以t=(0,1,1).
因為AE=12t,所以AE∥t.
所以AE⊥平面PCD.
(ⅱ)由(?。┑茫篈E⊥平面PCD.
所以AE為平面PCD的一個法向量,AE=(0,12,12),BE=(-2,12,12).
記直線BE與平面PCD所成角為β,
所以sinβ=|coslt;BE·AEgt;|
=|AE·BE||AE|·|BE|
=1/4+1/41/4+1/4·4+1/4+1/4=13.
所以直線BE與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為13.
(2)設(shè)PA=a(agt;0),所以BC=(0,1,0),AE=(0,12,a2),BE=(-2,12,a2).
設(shè)平面BCE的一個法向量為n=(x,y,z),
則n·BC=0,n·BE=0.
所以y=0,-2x+12y+a2z=0.
令z=2,解得x=a2,y=0.
所以n=(a2,0,2).
設(shè)平面CPD的法向量m=(x0,y0,z0),
又CP=(-2,-1,a),CD=BA=(-2,0,0) ,
則 m·CP=0,m·CD=0.
所以-2x0=0,-2x0-y0+az0=0.
令z0=1,解得 x0=0,y0=a.
所以m=(0,a,1).
設(shè)平面BCE與平面CED的夾角大小為θ,
則
cosθ=|cos〈n,m〉|
=n·m|n|·|m|
=2a2/4+4·a2+1
=4(a2+16)(a2+1).
因為sinθ=215,所以cosθ=25.
即4(a2+16)(a2+1)=25.
即(a2-4)(a2+21)=0.
解得a=2,即PA=2.
3 以圓錐為考查載體,二面角逆向求線面角
例3 如圖5,在三棱錐P-ABC中,AB是△ABC外接圓的直徑,PC垂直于圓所在的平面,D,E分別是棱PB,PC的中點.
(1)求證:DE⊥平面PAC;
(2)若二面角A-DE-C為π/3,AB=PC=4,求AE與平面ACD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 (1)因為AB是圓的直徑,
所以BC⊥AC.
因為PC垂直于圓所在的平面,BC平面ABC,
所以BC⊥PC.
又AC∩PC=C,AC平面PAC,PC平面PAC,
所以BC⊥平面PAC.
又D,E分別是棱PB,PC的中點,
所以BC∥DE.
所以DE⊥平面PAC.
(2)由(1)可知DE⊥平面PAC.
又AE,EC平面PAC,
所以DE⊥AE,DE⊥EC,AE平面DAE,EC平面DEC.
所以∠AEC為二面角A-DE-C的平面角.
所以∠AEC=π3.
所以EC=12PC=2,AC=23.
又BC⊥AC,AB=4,所以BC=2.
以CB,CA,CP的方向分別為x軸、y軸、z軸正方向建立如圖6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由題意可得:
C(0,0,0),A(0,23,0),E(0,0,2),B(2,0,0),P(0,0,4),D(1,0,2).
所以AE=(0,-23,2),CA=(0,23,0),CD=(1,0,2).
設(shè)n=(x,y,z)是平面ACD的一個法向量,
則n·CA=23y=0,n·CD=x+2z=0. 取n=(2,0,-1),
設(shè)AE與平面ACD所成角為θ,
則sinθ=|n·AE||n||AE|=25×4=510.
所以AE與平面ACD所成角的正弦值為510.
4 以圖形翻折為考查載體,由二面角逆向求線面角
例4 如圖7,在矩形ABCD中,AB=35,BC=25,點E在線段DC上,且DE=5,現(xiàn)將△AED沿AE折到△AED′的位置,連接CD′,BD′,如圖8.
(1)若點P在線段BC上,且BP=5/2,證明:AE⊥D′P;
(2)記平面AD′E與平面BCD′的交線為l.若二面角B-AE-D′為2π/3,求l與平面D′CE所成角的正弦值.圖7 翻折前的矩形""" 圖8 翻折后的矩形
解析 (1) 在圖7中連接DP,在Rt△ADE中,由AD=BC=25,DE=5,
得tan∠DAE=12.
在Rt△PCD中,由DC=AB=35,PC=BC=BP=25-52=352,
得tan∠PDC=12.
所以tan∠PDC=tan∠DAE.
則∠PDC=∠DAE.
所以∠DOE=90°.
從而有AE⊥OD,AE⊥OP.
即在圖8中有AE⊥OD′,AE⊥OP.
所以AE⊥平面POD′.
則AE⊥D′P.
(2)延長AE,BC交于點Q,連接D′Q,根據(jù)公理3得到直線D′Q即為l.
再根據(jù)二面角定義得到∠D′OP=2π3.
在平面POD′內(nèi)過點O作底面垂線,以O(shè)為原點,分別以O(shè)A,OP,及所作垂線為x軸、y軸、z軸建立圖9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D′(0,-1,3),E(-1,0,0),Q(-11,0,0),C(-3,4,0),D′Q=(-11,1,-3),EC=(-2,4,0),ED′=(1,-1,3)[4].
設(shè)平面D′EC的一個法向量為n=(x,y,z),由
n·EC=-2x+4y=0,n·ED′=x-y+3z=0,
取y=1,得n=(2,1,-33).
所以l與平面D′CE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cos〈n,D′Q〉=n·D′Qn·D′Q=155.
5 結(jié)束語
在高三復(fù)習(xí)教學(xué)中,教師要堅持把能力培養(yǎng)作為首要任務(wù),通過教學(xué)方式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改變機械刷題與套路訓(xùn)練模式,提升學(xué)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引導(dǎo)學(xué)生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學(xué)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問有所悟,不斷探究數(shù)學(xué)問題的本質(zhì).立體幾何的題目考查形式多樣,需要學(xué)生在平時多下功夫,加強訓(xùn)練,打好基礎(chǔ),融會貫通.在訓(xùn)練中注意提高空間想象、邏輯推理和運算求解能力等素養(yǎng),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
參考文獻:
[1] 劉紹學(xu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shù)學(xué)選修2-1(必修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國高考報告學(xué)術(shù)委員會.高考試題分析·數(shù)學(xué)[M].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2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shù)學(xué)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責(zé)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