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應準確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成長的育人意義,通過深入挖掘和整合教學內容,以及有效運用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拓展他們的學習視野,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跨學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
作者簡介:蘆曉麗(1986—),女,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在當今教育環(huán)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僅集成了多個學科的要素,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還具備重要的德育功能。教師應深入理解各學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促使其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合,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多維思維和能力。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挑戰(zhàn),自主學習并自由拓展,以實現(xiàn)學科之間知識交叉融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跨學科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跨學科教學的首要原則是綜合性[1]。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避免受限于學科知識框架,而是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將跨學科知識緊密融合,構建多維度的知識關聯(lián)。這種教學方式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體系,形成跨學科思維,從而培養(yǎng)具備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
(二)實踐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作為高度實踐性的教育學科,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以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通過實踐深刻理解學科知識。此外,教師還應以跨學科的視角審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技術手段的運用、理念的倡導和成果評價等多個方面思考優(yōu)化路徑,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提出獨到見解,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主體性原則
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他們的學習需求、認知方式、認知水平、能力狀態(tài)及價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優(yōu)化設計起著重要作用。此外,教師還應積極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幫助他們建立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進而系統(tǒng)地總結、整合各學科知識內容,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本質屬性,豐富學科內涵。
二、跨學科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主題探究,尋找跨學科的切入角度
跨學科教學要求教師在牢固的學科基礎上,經過深入思考和篩選,提煉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而非簡單堆砌知識點??鐚W科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應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共同學習,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舊版)第七課“親情之愛”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緊扣“親情之愛”這一主題,以“家的意味”“愛在家人間”“讓家更美好”板塊為切入點,沿著“相知—相熟—相愛”的家庭情感發(fā)展線索進行跨學科教學設計。其次,為了促進學生對“親情之愛”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回顧語文教材中有關“親情之愛”的文本[2]。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語文課文與即將學習的第七課‘親情之愛’有著相同的主題?能簡單談談你在閱讀文章后的感受嗎?”這個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回答道:“我知道冰心寫的《荷葉·母親》敘述了她與母親之間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深切思念……”“朱自清的《背影》聚焦于他與父親的情感互動,文中父親于月臺為其購買橘子的情節(jié)極具感染力,父子二人在月臺灑淚分別的場景,深刻地展現(xiàn)了父子間深沉而內斂的愛……”“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散步》描繪了在一個靜謐黃昏,他與家人漫步于鄉(xiāng)間小路的溫馨畫面,彰顯了家庭關系中的和睦與溫情……”。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經歷,以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圍繞“親情之愛”的教學主題,教師不斷尋找跨學科教學的切入點,從道德與法治課本到語文文本,再到日常生活故事的交流,學生逐漸領悟親子關系中的美好。
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能夠使教學更具活力和內在聯(lián)系,還有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傳遞人文關懷。教師應致力于深化教學主題思想,積極尋求跨學科教學的切入點,幫助學生在同一主題的引導下加深知識理解和記憶,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內化和遷移。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跨學科的思維意識
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關鍵在于尋找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匯點。教師通過精心選擇和整合相關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巧妙引入其他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多視角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激發(fā)跨學科思維意識,提升學科素養(yǎng)。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舊版)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首先,在“感受生命的意義”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小小生物學家”的角色,利用生物學科的知識,通過觀察、研究生命從細胞分裂、胚胎形成到個體發(fā)育的一系列過程,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物種的多樣性,進而明白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且珍貴的。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小小歷史學家”的角色,結合歷史學科知識探究人類歷史中生命觀的演變。通過講述歷史學中古代先賢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現(xiàn)代社會對生命權的保護和尊重,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權是每個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之一[3]。再次,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觀念。在“活出生命的精彩”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小小心理學家”的角色,從法律的角度理解生命權重要性的同時,學習簡單的心理學知識。教師通過講解生命對個體成長、心理發(fā)展、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既寶貴又脆弱,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不僅能夠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本質和內涵,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尊重生命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形成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進而促進個人學科知識、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教師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設計系統(tǒng)嚴謹教學策略,并結合“精選內容—創(chuàng)編情境—激活思維—解決問題”的課程融合模式,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此外,教師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實踐,充分發(fā)揮跨學科視域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作用。
(三)設計活動,推進跨學科的實踐應用
在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學生開展跨學科探究的重要動力來源。為了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其跨學科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師應有目的地開展跨學科實踐應用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豐富學科體驗,引導他們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科綜合素養(yǎng)。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強化“延續(xù)文化血脈”的責任意識,教師可以結合其他學科中相關的文化要素,設計多樣而生動的學習活動,進一步促進跨學科實踐的開展。首先,教師應明確本節(jié)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中華文化內容、特點及意義的基礎之上,自覺守護并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之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以“文化小衛(wèi)士”為主題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活動,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核心問題[4]。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語文、數(shù)學、歷史等學科相關知識,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展自主探究并進行小組匯報。一部分學生受到詩歌和詞賦的啟發(fā),選擇誦讀經典詩詞名句,并在朗誦時加入音樂伴奏,以展現(xiàn)中國唐宋文化和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另一部分學生受魯迅《社戲》的啟發(fā),從民俗民風切入,開展一系列課外研學活動,以短視頻記錄地方戲曲表演形式,展現(xiàn)當代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之旅;還有一部分學生從《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等數(shù)學偉大成就中得到靈感,以歷史視角梳理數(shù)學文化發(fā)展脈絡,向其他同學展示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數(shù)學文化。通過設計和實施這些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跨學科學習觀念和思維模式,使其在培養(yǎng)單一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跨學科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體驗文化的影響力,進而增強其文化自信心。
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活動設計是促進跨學科實踐應用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教師應緊密圍繞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鼓勵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實踐中自主探索、深入挖掘,主動參與知識獲取與運用的過程,豐富個人學習經驗。
(四)多維評價,優(yōu)化跨學科的融合模式
教學評價在教育實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應通過合理、科學、多維的評價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評價和反思,充分發(fā)揮評價活動“以評促學”“以評定教”的作用。教學評價活動應致力于推動學生的學習進步,并以評價結果為指導,促進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此外,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結合語文、歷史等多學科維度深入探究單元主題的內涵,又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主動對自身及他人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記錄下來,形成動態(tài)反饋機制,以便及時修正與優(yōu)化。
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情緒的主人”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意志”的力量,以及學會管理個人情緒,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積極探究歷史上人物的意志表現(xiàn),并組織主題討論會,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一些歷史人物及其遭遇表明了意志力的巨大影響,如司馬遷因受宮刑之苦而發(fā)憤著《史記》;屈原遭流放而撰寫《離騷》;左丘明雖失明,但在《國語》編纂中展現(xiàn)卓越成就;李時珍歷盡艱辛,編纂《本草綱目》,留下不朽之作。在開展跨學科研究的過程中,辯論環(huán)節(jié)中的人物選擇、事例引用、語言表達和組織形式等方面應被視為這次辯論賽的評價標準。在確定評定標準后,學生們將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具體的討論和展示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及時反思和修正,從而推動高質量跨學科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如生生互評、師生共評及自我評價,對已實施的跨學科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并形成綜合的記錄。通過這樣的多維評價體系和跨學科融合模式的優(yōu)化措施,教師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培養(yǎng)其跨學科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
多維評價策略的應用有助于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和合作,進而形成更融洽的師生關系。一方面,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探究跨學科知識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習互助系統(tǒng)的運行;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跨學科學習向教師提供反饋,優(yōu)化跨學科融合模式,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效。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應積極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探索各學科之間的契合點,努力實現(xiàn)學科融合。這一做法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拓展他們的道德與法治思維。此外,教師應在主題設定、情境創(chuàng)編、活動安排及成果評價等方面持續(xù)創(chuàng)新,開發(fā)多學科視野下課程教學的新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實踐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學科教育的有效育人。
【參考文獻】
[1]邱菊香.學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教育界,2024(11):20-22.
[2]黃俊飛.學科融合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與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4(4):19-21.
[3]曾惟.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課教學為例[J].學園,2021,14(26):8-10.
[4]劉洪.學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智力,2023(27):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