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漢碑的書寫與契刻的關(guān)系目前少見學(xué)者研究?!对脖贰对ū肥呛币姷臇|漢篆書碑刻,在書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過對《袁安碑》《袁敞碑》兩碑的字跡進行分析,認為袁安碑、袁敞碑約為同時所立,其碑文為同一人所書,但由于刻手不同,字跡上存在細微差異。漢碑這種情況極為罕見,《袁安碑》《袁敞碑》為我們提供了漢代碑刻書手與刻手分工而作的鮮活實例。
關(guān)鍵詞: 袁安碑"袁敞碑"字跡"辨?zhèn)?/p>
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300余方漢碑,諸如《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等皆是書法史上的絕精之品,摹寫者眾多?!对脖贰对ū肥呛币姷臇|漢篆書碑,在書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學(xué)者、書家多從書法角度對兩碑進行研究。不過有關(guān)兩碑中所體現(xiàn)的書寫與契刻的關(guān)系,目前尚未見有學(xué)者加以分析。本文從字跡學(xué)角度,對《袁安碑》《袁敞碑》的書寫與契刻進行研究。
一、 袁敞碑、袁安碑的發(fā)現(xiàn)
袁敞碑1923年出土于偃師,石碑殘損,碑主姓名已泐,經(jīng)馬衡考釋,始知為袁敞。馬衡: 《漢司空袁敞碑跋》,《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 中華書局,1977年,第183—185頁。
其碑文為:
字叔平,司徒公/□月庚子以河南尹子除/五月丙戌除郎中,九年/□侍郎,十年八月丁丑/十月甲申拜侍中,/步兵校尉,延平元/匠,其七月丁丑拜東/丙戌征拜太仆,五年/初二年十二月庚戌/薨,其辛酉葬。
1929年,袁安碑又發(fā)現(xiàn)于偃師,據(jù)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言:“據(jù)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報告,此石原出土地不詳,明萬歷二十六年三月被人移置于偃師縣西南約三十里辛村東牛王廟中置作供案,因字在下面無人知為碑刻。一九二八年初廟改為辛村小學(xué),供案仍置原地未動。一九二九年夏,村中一兒童仰臥其下納涼,發(fā)現(xiàn)石上刻有文字,即起告村中人,村人任繼斌遂以拓本流傳行世?!?/p>
方若著,王壯弘增補: 《增補校碑隨筆》,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第37—38頁。
碑文不長,今具錄于下: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正月乙□/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征拜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袁安、袁敞是東漢的名臣,皆位至三公,《后漢書》有傳。袁安是袁敞的父親,卒于永元四年(92)。袁敞卒于元初四年(117),其死因頗為撲朔迷離,《后漢書》卷四五載:“(袁敞)坐子與尚書郎張俊交通,漏泄省中語,策免。敞廉勁不阿權(quán)貴,失鄧氏旨,遂自殺?!比绾问о囀现?,以致位為三公竟自殺,史書語焉不詳,《袁敞碑》則避諱此事但言“薨”。袁敞碑具體立年不詳,《袁安碑》中出現(xiàn)“孝和皇帝”字樣,則袁安碑最早也要立于和帝崩后,殤帝或安帝繼位的延平元年(106)或永初元年(107)。即使以日期最早的延平元年來說,袁安碑之立距袁安之卒已有14年。如果袁安碑、袁敞碑為袁敞方卒之年一同所立的話,則袁安碑之立距袁安之卒已有25年。后人曾以立碑與卒年距時過久為疑,
章太炎: 《與馬宗霍》,《章太炎全集·書信集(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64—1165頁;王家葵: 《漢袁安碑研究》,《東方藝術(shù)》2016年第20期,第92—109頁。
但這種情況在漢碑中是很常見的,如趙寬碑立碑距卒年28年,鮮于璜碑立碑距卒年40年,景云碑立碑距卒年70年,等等,
參楊頻: 《圖像學(xué)視角與書法史學(xué)研究中的“文獻圖像化”問題——以袁安碑袁敞碑系列問題新考為例》,《中國書法》2016年第5期,第65頁。
實不足為奇。又如《袁安碑》“正”字作“”形,
收錄《袁安碑》《袁敞碑》拓本的書很多,本文所有拓片皆采用上海書畫出版社編: 《中國碑帖名品[七] 袁安碑 袁敞碑》,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該書拓片及印刷質(zhì)量較佳。
較為奇特,張新俊先生已指出,此字寫法與《史晨后碑》、秦漢簡牘中的“正”形相合,
張新俊: 《〈袁安碑〉“正”字小議》,《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 中華書局,2016年,第492—496頁。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陸)》簡2503“正”作“”形,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湖南大學(xué)岳麓書院編: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陸)》,上海: 中西書局,2020年。
尤為明證。近人或以《袁安碑》為偽者,其實沒有任何堅強的證據(jù),
史實方面有學(xué)者曾經(jīng)質(zhì)疑,容庚先生做過辨駁,參容庚: 《漢袁安碑考釋》,《容庚學(xué)術(shù)著作全集·金石學(xué)"古石刻零拾"簡體字典》,北京: 中華書局,2011年,第14冊,第177—186頁。
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xué)者都以《袁安碑》為真。
二、 《袁敞碑》《袁安碑》為同一書手所寫
《袁安碑》《袁敞碑》是東漢篆書名品,歷來備受重視。兩碑碑文格式相當一致,而與東漢一般墓志敘述方式不同。另外,在此兩碑發(fā)現(xiàn)之初,學(xué)者就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字跡也十分相似。如馬衡先生在《漢司徒袁安碑跋》中說:“書體與敞碑如出一手,而結(jié)構(gòu)寬博,筆勢較瘦。余初見墨本,疑為偽造,后與敞碑對勘,始信二碑實為一人所書。石之高廣,亦同式也。”
馬衡: 《漢司徒袁安碑跋》,《凡將齋金石叢稿》,第182頁。
但如何對勘,馬衡先生并未細說。楊頻先生則說:“筆者曾先后請教過何應(yīng)輝、侯開嘉等前輩書家,他們的判斷與馬衡先生一致,即認為兩碑風格當為同一高手所書,但不得證據(jù)。”
楊頻: 《漢袁敞碑全文考訂及其與袁安碑之書手同人問題》,《榮寶齋》2013年第9期,第108—115頁。
前賢對《袁安碑》《袁敞碑》為一人所書的判斷主要是從兩者書體、書風等角度進行的,雖然未從科學(xué)的角度對它們進行系統(tǒng)研究,但是這些觀點為兩碑書刻同一性的判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兩碑的字跡還有一些不同之處,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我們認為可以從筆跡學(xué)角度對《袁安碑》《袁敞碑》的書寫及銘刻進行分析。經(jīng)過對碑文字跡的仔細分析,我們認為《袁安碑》《袁敞碑》如學(xué)者所說,確是同一書手所書。
《袁敞碑》與《袁安碑》的字跡特征具備同一性。運筆特征方面,兩碑字跡一些長橫的筆畫收尾處會垂直下延,作“┓”形,如“二”“五”“辛”“平”等字;筆畫形態(tài)特征方面,受運筆特征及運筆方向影響,同樣是筆畫均勻的字跡,運筆方向不同使字跡呈現(xiàn)的筆畫彎曲度也不同,如“司”“平”“月”“申”“丙”“八”等字;搭配比例方面,《袁敞碑》與《袁安碑》中合體字各字部的搭配比例也較為相似,如“郎”“河”“葬”“薨”等字,見表1。
一些學(xué)者也曾用上表中部分文字舉例,如“辛”“平”“郎”“丙”“葬”“薨”等字。但他們主要是通過對比文字寫法來進行比較,并不是從筆跡學(xué)角度對字跡的各個特征進行判斷。我們對《袁敞碑》與《袁安碑》“運筆特征”“筆畫形態(tài)”“搭配比例”等方面的考察,是判斷兩碑字跡同一性的客觀物質(zhì)依據(jù)。這些字跡的同一性特征都說明《袁敞碑》與《袁安碑》碑文書寫出自同一書手。正因為《袁敞碑》與《袁安碑》碑文格式相近,字體都是小篆,又為同一書手所書,那么,我們可以推知,《袁敞碑》《袁安碑》書丹之時間應(yīng)該不會相差太久,大概就是袁敞卒后,過幾年(也有可能是過幾十年)某人撰寫出兩碑碑文,又請某位書手把兩碑書寫出來。
三、 《袁敞碑》《袁安碑》為不同刻手契刻
《袁安碑》《袁敞碑》的字跡盡管具備了許多同一性特征,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較為顯著的差異。一些學(xué)者已經(jīng)注意到這些,但多是從書法水平方面進行的分析,如王家葵先生認為“袁敞碑所無之字,袁安碑良莠不齊”,還有“袁敞碑通篇篆書風格統(tǒng)一,筆勢圓轉(zhuǎn),線條均勻婉通,轉(zhuǎn)折處無圭角、無接筆;而袁安碑則不然,多數(shù)筆調(diào)顯得生硬”等。
王家葵: 《漢袁安碑研究》,《東方藝術(shù)》2016年第20期,第92—109頁。
這似乎又為兩碑為同一書手所書的觀點提供了反證。
這種不同是如何形成的呢?王家葵先生曾經(jīng)假設(shè)這是“同一書家早年與晚年對技法掌握的熟練程度有所不同”造成的,但又自己否定了這個推論。這種觀點確實不太站得住腳,很難想象袁氏后人會在相距很長的兩時間點找同一書手書寫兩篇碑文。王先生還提出過兩個觀點: 其一,《袁安碑》是《袁敞碑》出土后,民國人士仿《袁敞碑》偽造。舉出《袁安碑》中“薨”“葬”兩字所從“歺”的寫法“左上多出了一個短豎”,因此質(zhì)疑《袁安碑》的真實性。其二,兩碑同時所立,但存在兩個不同的書手,《袁敞碑》是老師的手筆,《袁安碑》是徒弟的手筆。
我們認為《袁安碑》為偽刻的說法不能成立。第一,從《袁敞碑》看,其中“薨”字雖殘,但所從“歺”的中間長豎畫左側(cè)仍可以看到一短豎筆畫,作“”,而《袁敞碑》為真品是確定無疑的,“歺”左側(cè)有短豎的寫法和《袁安碑》正同,所以《袁安碑》“歺”的寫法“左上多出了一個短豎”不是《袁安碑》為偽刻的證據(jù)。第二,前文所舉“正”字寫法是近年才被發(fā)現(xiàn)識別的,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2503號也是近年出土的,其與《袁安碑》中“正”字寫法一致,所以《袁安碑》偽造并無可能。以往學(xué)者對《袁安碑》《袁敞碑》字跡的異同比較主要是從書法風格角度進行的。近來,陳建勝先生在《〈袁安碑〉〈袁敞碑〉篆文研究》一文中將兩碑篆文與先秦秦漢等古文字對比,認為《袁安碑》《袁敞碑》兩碑篆文“主要繼承秦系篆文,但也因受當時已通行的隸書影響,出現(xiàn)篆隸雜糅的奇怪訛體構(gòu)形,導(dǎo)致部分字形篆意漸失而隸勢陡增,與秦篆風格拉開距離”。陳先生認為碑文中部分字的新構(gòu)形“是據(jù)隸書形體反推改寫而來”,“更證明了《袁安碑》的真實性”。
陳建勝: 《〈袁安碑〉〈袁敞碑〉篆文研究》,《秦漢研究》第16輯,西安: 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21年,第333—362頁。
王家葵先生又提出兩碑書手為師徒關(guān)系的假設(shè),這是因為兩碑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差異性特征。其實《袁安碑》《袁敞碑》字跡的不同,還有一種情況,即《袁安碑》《袁敞碑》是同一書手所書,但兩碑的刻手未必一致,學(xué)者都忽視了碑刻等刻劃字跡的這一特征。
雖然有學(xué)者提到兩碑差異可能“來自不同刻手的處理風格”,但也只是猜測,并沒提出任何依據(jù)。參看楊頻: 《漢袁敞碑全文考訂及其與袁安碑之書手同人問題》,《榮寶齋》2013年第9期,第108—115頁。
兩周金文中就有同一器上出現(xiàn)刻寫水平不同的兩種字跡,
參看李松儒: 《戰(zhàn)國簡帛字跡研究: 以上博簡為中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80—81頁。
魏晉碑刻同一石碑文出現(xiàn)不同刻手字跡的現(xiàn)象也較為常見。
碑文底稿的書寫與契刻是兩個活動,二者是有所不同的,如書寫筆畫的順序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等;而契刻則往往是豎筆從下往上,有底稿在石,可以不用按照筆畫書寫順序來刻,先把一個方向的筆畫刻完,再完成其他的筆畫契刻。由于碑文底稿的書寫與契刻這兩個活動常常非一人所為,碑刻銘文的字跡可同時反映出書手和刻手的兩種特征。書寫者將碑銘書寫上石后,刻工再進行鐫刻,這就會呈現(xiàn)出字跡風格、寫法近似,其他方面又有不同的特征。
《袁安碑》與《袁敞碑》的字跡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書寫空間的差異性
因為兩碑的界格長寬比例不同,所以兩碑字跡形體看起來就略有差別,即《袁敞碑》文字形體較《袁安碑》略寬一些,所以《袁安碑》中字跡顯得略瘦長些,這樣在書法風格上《袁敞碑》較《袁安碑》顯得更加渾厚。
2."刻寫水平的差異性
從刻寫水平上看,《袁敞碑》偏旁筆畫搭配合理,字跡線條較為均勻、流暢,《袁安碑》部分筆畫搭配不合理,字跡線條也不均勻,所以《袁敞碑》刻寫水平高于《袁安碑》。我們將《袁安碑》中部分刻法不穩(wěn)定的字(或筆畫)與《袁敞碑》舉例對比,見表2。
3."筆畫搭配的差異性
兩碑中一些筆畫的搭配位置也有不同,例如“亻”旁《袁敞碑》中左邊豎筆與橫折筆交接,如“侍”“仆”兩字;在《袁安碑》中作左邊豎筆不與橫折筆交接,如“仆”“薨”
“薨”字中“死”部所從的“人”也計入“亻”旁對比。
兩字,見表3。
4."運刀特征的差異性
《袁敞碑》的筆畫較《袁安碑》更粗壯有力,主要是因為《袁敞碑》筆畫起刀處處理得較為圓潤,《袁安碑》筆畫起刀處或圓或尖,一些較長筆畫的契刻不穩(wěn)定,所以有些筆畫顯得略有彎曲無力,見表2。由于《袁安碑》刻寫水平較低,運刀過程不穩(wěn)定,字跡線條會出現(xiàn)彎曲、纖細等刻法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見表4(同碑比較勾畫處即線條刻寫不穩(wěn)定處)。
書寫者以石材作為書寫載體,刻寫起來阻力較大,處理交接的筆畫往往采取分段契刻方式。但是不同刻手對筆畫交接處的處理方式不同。如《袁敞碑》拓片上反映出,有筆畫交接的較長筆畫分段契刻痕跡明顯,這主要表現(xiàn)在刻手對這些交接筆畫的起刀處不作有意處理,所以在筆畫的交接處可見明顯起刀痕跡;而《袁安碑》拓片上反映出,刻手契刻石碑時一些存在筆畫交接的部位則看似貫穿契刻,并且拓片呈現(xiàn)出的筆畫的交接處起刀痕跡并不明顯,這是刻手有意而為。我們將《袁敞碑》中筆畫交接處能明顯反映刻手習(xí)慣的部分框出,并與《袁安碑》相同字的契刻情況加以對比,見表5。
其實《袁安碑》中有交接的筆畫處也常是分段契刻的,從原碑上可見分段契刻明顯,
《袁安碑》原碑圖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書法空間”2022年3月10日發(fā)布的《漢篆書〈袁安碑〉原碑原帖逐字對照欣賞》。
但是從拓片上看卻不明顯,這是因為刻劃字跡是立體的,拓片不能完全反映刻劃文字的信息??淌种恍枰谧舟E邊緣稍作改動就能使銘文字口處呈現(xiàn)不同痕跡,在拓片上反映出的字跡差異也會更大,而這一行為是對字跡進行的加工,見表6。
《袁敞碑》與《袁安碑》為一人所寫,但上文所舉兩碑文字字跡的差異卻與刻手的契刻習(xí)慣不同有關(guān)。尤其是針對相同文字刻出不同筆畫的現(xiàn)象正反映出刻工對底稿有不同處理方式。兩碑字跡所反映出的起刀處是否藏鋒,折角處是否圓轉(zhuǎn)等問題都是不同刻手的刻寫習(xí)慣不同造成的,這并不能說明兩個碑文由不同人所寫。
一些學(xué)者在對比《袁敞碑》與《袁安碑》兩者書法的不同時沒有將書寫者與契刻者作為兩個獨立個體進行分析。實際上,我們研究碑文的字跡,不僅要分析文字的寫法,還要分析這些字跡的契刻特征,而碑文的辨?zhèn)我彩侨f萬離不開對石碑契刻方面的研究。
學(xué)界普遍認為《袁敞碑》的書法優(yōu)于《袁安碑》,其實是與刻手的水平不同有關(guān)。由于《袁安碑》刻手水平不高,契刻線條不穩(wěn)定,契刻到此碑最后時可能力量不足,筆畫不如前面粗壯、均勻,如“庚”字文中出現(xiàn)四次,文末的“庚”字跡就較前三個“庚”字筆畫孱弱。雖然《袁敞碑》刻寫水平較《袁安碑》高,契刻較為穩(wěn)定,不過該刻手在契刻《袁敞碑》后面文字的時候也出現(xiàn)刻寫懈怠的情況,如同樣的“庚”字該碑出現(xiàn)兩次,文末“庚”字筆畫較碑文開頭的“庚”字刻得更不連貫,顯得零碎。見表7。
通過以上辨析,本文的結(jié)論是,從字跡角度分析,袁安碑、袁敞碑約為同時所立,其碑文為同一人所書,但兩碑銘文為不同工匠刻寫??淌值牟煌?,造成了字跡上的差異。兩漢碑刻這種情況極為罕見,《袁安碑》《袁敞碑》為我們提供了漢碑書手與刻手分工而作的鮮活實例。
漢代碑刻中書體多為隸書,隸書碑的數(shù)量龐大,其書手與刻手比較繁雜,因篇幅所限,本文暫無法討論。漢代碑刻中正文用篆書寫刻者,除《袁安碑》《袁敞碑》外,目前尚存《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還有存少量殘字的《應(yīng)遷等字殘碑》,在書體(篆書)的一致性上,上述諸碑可以相互比較?!堕_母廟石闕銘》與《少室石闕銘》為同時建造,在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前后,《開母廟石闕銘》與《少室石闕銘》均為堂溪協(xié)所書,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主編,呂品編著: 《中岳漢三闕》,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3、45、47頁。
書寫風格一致,“結(jié)體疏密勻停,寬博大氣,用筆使轉(zhuǎn)靈活而沉穩(wěn)”,
徐玉立主編: 《漢碑全集》,鄭州: 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第337頁。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為“茂密渾勁”,
崔爾平注: 《廣藝舟雙楫注》,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第92頁。
兩闕銘文契刻特征也十分一致,即除書寫者為同一人外,兩闕銘的契刻工匠也很可能是同一人?!堕_母廟石闕銘》與《少室石闕銘》所刻時代距袁敞卒年即元初四年(117)相去不遠,就書法風格而言,《袁安碑》《袁敞碑》與《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有一定的相近性,可以看出同時代的篆書會呈現(xiàn)出相類風格。但是《袁安碑》《袁敞碑》兩碑銘文較《開母廟石闕銘》與《少室石闕銘》兩闕銘文結(jié)構(gòu)瘦長,在運筆特征上,兩碑篆文的筆畫較平直、折筆痕跡明顯,兩闕銘文筆畫略有弧度、折筆筆畫圓轉(zhuǎn)?!堕_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與《袁安碑》《袁敞碑》的書寫者不同,又導(dǎo)致字體風格有一定的差異。
本文是就《袁安碑》《袁敞碑》進行的書刻辨?zhèn)窝芯浚蚱?,故對《開母廟石闕銘》《少室石闕銘》等石刻字跡進行的討論從略。
(責任編輯: 田穎、王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