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盡情享受課間10分鐘,我提前準備了很多玩具,還有各種棋、呼啦圈以及各種輕便的球等。然而,現(xiàn)實很骨感:經(jīng)常一盤棋還沒下完就上課了,孩子們慢慢就不玩了;剛開始孩子們對涂鴉墻有新鮮感,還會涂涂畫畫,后來也無人問津了;呼啦圈玩著玩著不在腰上了,而是在手上拋來拋去,地上滾來滾去,有的甚至把呼啦圈綁在一起……最后都變成一個玩法——你追我趕。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為了迎合孩子們的真實需求,“幸福課間”系列活動開始了,歷時一個月,從“我最喜歡的游戲”到“我的游戲我做主”,讓孩子們在課間真正玩起來。
了解兒童真實需求
為了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我首先面向一年級全體學生和家長開展了一期“我最喜愛的課間游戲”調(diào)查活動。
問卷調(diào)查內(nèi)容如下:
1.你平時在課間玩什么游戲?
2.你喜歡的課間游戲是什么?
3.玩游戲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
4.你想成為游戲小隊長嗎?
5.你認為好游戲的標準是什么?
通過梳理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孩子們玩游戲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是:有的不知道游戲規(guī)則是什么,有的覺得時間太少不夠玩,有的不知道玩什么游戲等。這些問題都跟規(guī)則有關,還跟如何選擇合適的游戲有關。
大家喜歡的課間游戲是:木頭人、跳繩、躲貓貓、畫畫、跑步、抓人、石頭剪刀布等,小朋友們喜歡動感的游戲。
同學們認為好游戲的標準是:有趣、安全、好玩,且很多同學都提到了要遵守規(guī)則。
通過問卷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孩子其實知道玩游戲要遵守規(guī)則,只是每個孩子對游戲規(guī)則的理解不一樣,遵守規(guī)則的程度也不同,這就導致游戲中出現(xiàn)矛盾,游戲無法進行下去。了解孩子們游戲時真正的困難,才能真正把課間還給孩子,讓課間生活既有趣又有序。
我最喜歡的游戲
第一節(jié)班會課我們公布了票數(shù)最高的“我最喜歡的游戲”,并讓大家一起討論究竟哪些游戲既適合在課間玩,又能讓大家玩得盡興。最后在全班孩子的討論下,一共有7種游戲當選:石頭剪刀布、木頭人、跳繩、涂鴉墻、猜謎語、閱讀、走迷宮。為了幫助孩子樹立合作意識,班會課上我?guī)椭⒆觽兂闪⒘擞螒蛐£牐蠹易孕型镀边x出游戲小隊長,并討論出每個游戲的游戲規(guī)則。第一節(jié)班會課后我欣喜地看到“動中有序”的游戲場面,因為有了游戲小隊,孩子們下課后自行選擇喜歡的游戲,臨時組成一個個小群體。有了組織,孩子們就不會像以前一樣沒有目的地瘋跑、追趕,而是在小隊長的組織下有序地開展游戲。游戲小隊成立初期,我一直在一邊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隊長偏“管理型”,導致有的同學不愿意玩,有的組員不遵守規(guī)則,導致游戲玩不下去。針對這些情況,我及時調(diào)整,讓小隊長和組員充分對話,且互換角色來體驗對方的不易,一周下來,孩子們課間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游戲小組,且在上課鈴響起的時候把玩具歸位。這樣就行了么?當然不行,孩子們對事物的新鮮感是有“保值期”的,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新鮮感一過,孩子們又會回到從前。如何幫助孩子構(gòu)建一種常態(tài)的“幸福課間”生活呢?
“爸媽的游戲”VS“我的游戲”
為了讓游戲小組繼續(xù)組建下去,第二周我們開展了一次家庭訪談,讓每個孩子回家采訪自己的爸爸媽媽兒時喜歡的游戲有哪些,并學會其中一種。這次活動不僅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連接,通過游戲來了解爸爸媽媽小時候的生活,還讓孩子們跟爸爸媽媽學會了很多新游戲。于是第二周我們看到更多游戲小隊成立了,一到課間,大家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聚在一起,研究如何把繩子翻出新花樣,怎么跳皮筋,“東南西北”、丟沙包等傳統(tǒng)游戲都出現(xiàn)了,你教我學,我教你學,不知不覺中,有序且有趣的課間生活開始構(gòu)建了。
第三周,我們以年級為單位舉行了“童趣游戲節(jié)”活動,邀請全校教師以及所有家長參與。本次游戲節(jié)分為兩大主題:“爸媽的游戲”和“我的游戲”。爸爸媽媽拿出兒時的看家本領:打翻板、滾鐵環(huán)、翻花繩、跳皮筋、撿石子、扔沙包、抽陀螺、打響炮,教師也擺上游戲攤位:投壺、釣魚、風火輪、袋鼠跳、套圈等,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也參與擺攤。
這一次游戲節(jié),孩子們不僅是游戲的參與者,還是游戲的組織者。游戲節(jié)上,每個孩子給自己喜歡的游戲投送活力值,活力值最高的游戲自然也在班級盛行起來。我們還舉行了一次游戲隊長競選比賽,每個人都認真對待,都想最后當選的是自己喜歡的游戲隊長。這個過程讓孩子們對課間10分鐘更重視了,他們不僅知道了每一個游戲的來歷和意義,甚至自己創(chuàng)新游戲,升級游戲。
課間10分鐘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嗎?沒有,為了讓這樣的課間生活成為一種常態(tài),我們開始“游戲招標”。
游戲“招標書”
孩子們對事物的新鮮感有限,但是他們的創(chuàng)意無限。經(jīng)過三周鋪墊,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越來越多。于是我們面向全年級征集游戲,發(fā)布游戲“招標書”,內(nèi)容包括:①我推薦的課間游戲是什么?②游戲的規(guī)則和玩法。③游戲所需要的道具。④推薦的理由??梢允怯螒虻脑O計者,開發(fā)一種全新的游戲,也可以在原有的游戲上有所創(chuàng)新。
同時,我在班會課上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什么才是好游戲。孩子們給出了很多關鍵詞:開心、快樂、放松、安全、有序、互動等,為了讓孩子們學會評判什么樣的游戲是好游戲,我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框架:我覺得好游戲的標準是""""""",因為""""""可以給我們帶來"""""""。讓孩子們不僅要會玩,更學會辨別。
我們邀請家長和學生代表來當評委,參與游戲“投標”的孩子,要在評委面前認真介紹自己的游戲,最后由評委打分,全體學生參與投票。經(jīng)過兩周選拔,越來越多創(chuàng)意游戲在班級展現(xiàn),最有意思的是老游戲新玩法。小悅說自己曾經(jīng)組織大家玩猜字謎的游戲,同學們玩兩天熱情就不高了,于是他把“猜字謎”改成了“猜猜我是誰”,在事先準備好的卡片上寫下班級同學的名字,主持人描述該同學的特點,游戲參與者猜,主持人只能回答“是”或“否”,最先猜出者勝出。后來,卡片上的字從同學的名字變成大家熟悉的物品,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讓游戲大受歡迎。靈靈從這個游戲中得到了靈感,她準備了很多詞語卡片,讓同學隨機抽取,抽到卡片以后用卡片上的詞語編一個故事,大家投票,誰的故事最精彩,誰就獲勝。
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就在一個又一個游戲中被激發(fā)了,后來同學們建議每月的第一周定為游戲“招標”周,每月定期更換游戲。不知不覺中我們形成了年級游戲社團,從班級到年級,孩子們的社交圈在不斷擴大,生活圈也在不斷擴大,真正實現(xiàn)了“讓幸福的課間生活成為一種常態(tài)”的初衷。
生活即教育,孩子們在課間10分鐘學會了合作,學會了挑戰(zhàn),學會了承擔,學會了創(chuàng)造。孩子們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學會了遵守規(guī)則,他們在游戲中成長。
雖然課間才短短10分鐘,但對于孩子來說,這短短的10分鐘是他們最寶貴的時光,是孩子學會社會交往的一個很好的陣地和平臺。把課間還給孩子,把兒童看作兒童,讓他們在課間玩屬于他們的游戲,讓課間10分鐘成為一種幸福的生活。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裕安學校)
責任編輯"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