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紅色資源是見證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綜合價值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載體。將地方紅色資源全面融入當?shù)孛褶k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延續(xù)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為促進落實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辦高??梢圆扇〖訌姷胤郊t色資源挖掘與整合、應用現(xiàn)代教學方法將紅色資源融入課堂、引入地方紅色資源進入校園等措施,增強大學生對紅色基因的認知與理解,提升他們對紅色精神的認同度,實現(xiàn)地方紅色資源育人功能。
1 地方紅色資源的研究意義與價值體現(xiàn)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地方紅色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實體物質類。實體物質類的地方紅色資源是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革命基地、革命博物館、紅色刊物、紅色遺址、革命烈士陵園、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等,實體物質類的地方紅色資源具有歷史見證性、教育價值、形式多樣性、地域特色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地方紅色資源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英烈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鑄魂育人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相比于具體的、可觸摸的實體物質地方紅色資源,非實體物質類紅色資源是抽象的、非物質形態(tài)的,主要包括革命文藝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經(jīng)驗等,例如電影《走出西柏坡》、小說《紅巖》、延安精神、“三大紀律八大注意”,這類紅色資源的特點主要是精神內涵豐富、傳承方式多樣、教育功能顯著、時代價值突出等。無論是實體物質類地方紅色資源,還是非實體物質類地方紅色資源,都是黨領導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形成的寶貴財富和資源[1]。
首先,大學時期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置身于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交匯碰撞之中,這些文化和價值觀紛繁復雜,甚至充斥著暴力、低俗、色情等不良內容。而正處于思想觀念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其思想認識很可能出現(xiàn)偏差,進而對其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產生危害。其次,地方民辦高校對地方性紅色資源的研究不夠、挖掘不足。例如,文獻《論西南聯(lián)大紅色資源的當代轉化》中[2],作者指出云南高校對西南聯(lián)大紅色資源的挖掘系統(tǒng)化整合不力、視角受限,這個問題普遍存在于當前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把地方紅色資源充分融入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方面,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紅色主題教育、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也驅動著民辦高校深入挖掘與廣泛傳播紅色資源,強化這些寶貴精神遺產的教育價值,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與強大的思想引領。
2 地方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
民辦高校的發(fā)展主要是在2000年前后,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經(jīng)過20多年發(fā)展,民辦高校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借助母體大學的辦學實力和教學經(jīng)驗,與社會力量合作建成[3]。民辦高校的存在和發(fā)展不僅符合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也順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但快速發(fā)展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問題。
首先,民辦高校中思政課教師的數(shù)量普遍偏少,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理論素養(yǎng)有待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以及職稱結構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處,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和調整。此外,部分民辦高校在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方面存在不足,且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普遍面臨著課時量大、考核激勵機制不到位的問題,目前仍然局限于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方式,缺乏將紅色教育資源有效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
其次,在民辦高校的學生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入黨教育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尤為突出,導致學生對黨的理論和宗旨理解不夠深入。黨務工作隊伍的建設尚不完善,影響了黨員培養(yǎng)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黨員監(jiān)督考核機制的不健全也導致黨員行為的規(guī)范性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黨組織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完善,進一步制約了民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健康發(fā)展,使黨組織在學生黨員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中的引領作用未能充分發(fā)揮。
最后,“思想引領”工作實效不佳,流于表面。由于思想引領類工作周期長、難度大,且付出努力難以立即看到明顯成效,團建工作在方向、目標、內容等方面缺乏明確的指導和支持,導致各種團組織活動和會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共青團普遍面臨著思想引領工作難以深入、效果不顯著的問題[4]。團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yǎng)、團學實踐與“三會一課”之間缺乏有效的系統(tǒng)銜接,使得團學活動的整體效果和團員個體的成長都受到影響,導致團組織的運行和團干部的能力提升也受到了制約。
綜上所述,地方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有以下特點:(1)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匱乏,理論素養(yǎng)亟須提高,部分學校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認識不夠深入。(2)民辦高校入黨教育不足、黨務工作隊伍能力有待提高。(3)黨建與團建脫離,團建工作學生思想引領失效。
3 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民辦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途徑
地方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由實體物質性紅色資源和非實體物質性紅色資源組成,兩類資源相輔相成,同時出現(xiàn),共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地域性與多樣性要求地方紅色資源在民辦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入具備多元化的途徑。
3.1 厘清地方紅色資源,構建地域特色體系
地方紅色資源具有濃厚的本土氣息和特殊的育人價值[5]。應在厘清地方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系統(tǒng)性整合,形成體系化、特色化。例如郴州市通過政府主導,以韶山紅色旅游為引領,積極打造沙洲村、十八洞村等紅色旅游村落,深入挖掘“半條被子”“第一軍規(guī)”“湘南起義”“竹棚奪冠”“一張借據(jù)”等紅色資源內涵,巧妙地將這些紅色資源串聯(lián)成線,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品牌。這樣的整合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還為深入研究紅色資源內涵、育人價值及實現(xiàn)路徑提供了可能,進而為當?shù)馗咝F學研習與黨支部開展活動提供明確的方向和實踐平臺。
3.2 應用現(xiàn)代教學方法,紅色文化融入課堂
運用多媒體新興技術,構建思政教育網(wǎng)絡平臺。將虛擬現(xiàn)實技術與地方紅色文化和課堂結合,將虛擬現(xiàn)實技術體驗作為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部分,在情景式與互動式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將紅色景點和紀念館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帶進課堂,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xiàn)紅色文化進課堂、進校園,解決因時空間限制,而無法實地參觀和教育研學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如網(wǎng)絡課程、微視頻、線上博物館等,方便學生自主學習。線下教學則可以通過紅色旅游、團學研討等方式,組織學生到革命舊址、紅色文化展覽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實地參觀,重溫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
3.3 發(fā)揮校園文化浸潤作用,引入地方紅色資源進入校園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紅色元素,是一項意義深遠且重要的工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將地方紅色文化的歷史和精神內涵生動地呈現(xiàn)給師生。具體而言,可以利用校園內的走廊、墻面等空間展示地方紅色文化的歷史圖片、播放紅色文化視頻,讓學生在日常行走中就能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此外,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如校園紅歌大賽、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參與中深刻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同時,邀請本地紅色景點講解員、當?shù)馗锩容吅蟠葋硇_M行專題講座,分享紅色故事,解析紅色精神,讓大學生感受到紅色故事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通過這些多樣化的舉措,可以將地方紅色資源深度融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大學生不光“入耳入腦”,還能“入心入行”,從而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感化人和塑造人的功能。
3.4 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綱要課,構筑“大思政課”課堂
唯有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深刻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并巧妙融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方能確保其在大學課堂內得以恒久傳承與持續(xù)發(fā)揚。首先要強化問題導向意識,根據(j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痛點和難點,運用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并利用該地區(qū)歷史發(fā)展脈絡中的珍貴史料與豐富文化資源來生動講述紅色故事。其次,突出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去了解地方紅色故事,利用大學生思維敏捷、探索欲強的特點,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通過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情景模擬等新形式,帶動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5 規(guī)范民辦高校思政師資隊伍,強化思政教育教師團隊素質
民辦高校需要科學布局,合理布置專業(yè),引進和培養(yǎng)自己的思政教師隊伍。首先了解本校師資隊伍的質量,具體到教師隊伍的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與隊伍培訓。進而在教師隊伍的塑造與培育中,積極響應國家發(fā)展趨勢,深度融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將國家發(fā)展的宏大敘事與地方特色的紅色基因緊密相連,形成既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又富含地方文化底蘊的思政教育體系,實現(xiàn)“紅色”與“專業(yè)”的雙輪驅動,培養(yǎng)出既懂理論又接地氣的復合型人才。
4 結語
以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契機,將紅色資源與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過構建多元化、富有深度的教育方式,矢志不渝地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堅實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能夠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還能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自覺繼承、發(fā)揚紅色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信仰,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p>
引用
[1] 劉媛,林云峰.善用地方紅色資源構筑“大思政課”課堂——以冀魯豫邊區(qū)紅色文化融入綱要課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6):53-55.
[2] 王德強,保躍平.論西南聯(lián)大紅色資源的當代轉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4(6):96-105.
[3] 李延保.民辦高校如何加強黨的領導和建設——兼談民辦高校治理和大學文化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26(2):1-11.
[4] 石曉帆,傅瑜弘.高校學生干部成就動機存在問題、影響因素及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4): 135-143+156.
[5] 劉秀梅,浦團,杜艷艷.地方紅色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現(xiàn)實價值、原則及實現(xiàn)路徑[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 (26):34-37.
本文系聊城大學東昌學院院級科研項目“高校學生黨員管理工作中地方紅色資源融合滲透機制建設研究”(2022X G002)成果
作者簡介:付乃政(1996—),男,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就職于聊城大學東昌學院;陳飛(1992—),男,山東聊城人,博士,講師,就職于聊城大學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