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旨在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實現(xiàn)協(xié)同效應,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核心任務?!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歷史課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使歷史教育成為形成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這表明,歷史教學的核心理念與課程思政的理念高度一致。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于課程思政的視角,巧妙運用歷史人物來設計教學活動,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在歷史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對人類社會進步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些歷史人物,從他們的生平事跡和言論中汲取智慧,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一、把握教學原則,契合課程思政
(一)實事求是原則
在歷史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不應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應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在挑選歷史人物資料時,教師應確保所選史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樣,學生才能深入探究歷史人物,并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六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時,由于這一時期跨越了較長的時間范圍,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如果教師挑選了一個學生不太熟悉的人物,那么學生對該人物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從而影響他們的探究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選擇李世民、武則天這些學生較為感興趣且有一定了解的人物,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提供史料時,教師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呈現(xiàn),以便學生能進行理性思考,并全面理解人物的復雜性。
(二)創(chuàng)新性原則
教師應拓寬視野,將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融入教學實踐。這樣,學生便能沉浸在對歷史人物的深入探究中,從而點燃探究歷史的熱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三課“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鑒于與秦朝相關的影視資料頗為豐富,教師可以采取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挑選與特定歷史人物相關的影視片段,并將其整合成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補充材料向學生展示。在策劃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扮演歷史人物、編寫并表演課本劇等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挖掘思政元素,滲透課程思政
(一)歷史意識
歷史課程中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教師要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并將其巧妙地融入教學活動中。歷史意識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形成個人的歷史認知和理解,并將其升華為思維和概念的一種自覺意識。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歷史人物的探究活動,引導他們辨別和分析史料,從而增強歷史意識。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七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鑒于學生可能已經(jīng)通過小說或影視作品形成了隋煬帝是昏君的看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搜集和審視各種歷史資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以客觀地評價隋煬帝的歷史地位。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將學會依靠史料實證的方法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經(jīng)過多次類似的探究活動,學生的歷史意識將明顯增強。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帶入個人的主觀想法。因此,教師的職責之一是引導他們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來分析歷史問題,幫助他們學會客觀和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
(二)文化自信
在課程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人物,深入探究如百家爭鳴、唐詩宋詞、繪畫雕塑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許多文武雙全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將這些人物整合起來,鼓勵學生挑選一個歷史人物進行深入探究。學生可以選擇杜甫,探究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了解在安史之亂這一歷史背景下,杜甫創(chuàng)作了哪些描繪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從而深刻理解杜甫的愛國情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探究任務,如“杜甫的詩作常被譽為‘詩史’,請結合歷史資料分析杜甫的詩作是否真實地反映了歷史”。通過這樣的任務,學生不僅能領略古詩詞的獨特魅力,還能增強文化自信,理解文學與歷史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文化自信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它能激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持續(xù)進步。教師應鼓勵學生將杰出的歷史人物作為學習的典范,傳承并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優(yōu)化教學策略,落實課程思政
(一)結合史料,揭示客觀規(guī)律
課程標準提出:“要引領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對歷史與現(xiàn)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被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聚焦特定的歷史人物,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并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例如,在教授“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李世民為例,引導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并分析李世民執(zhí)政期間實施的政策及其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教師還可以唐朝的歷史為例,引導學生探討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史料,詳細闡述李世民的政策舉措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李世民重視選拔和任用各類人才,不論新舊、親疏、貴賤,任用了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杰出大臣。他還修訂了法律制度,加大了對法律的執(zhí)行力度,對政權的穩(wěn)固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李世民的資料中提煉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有學生提出,從李世民的事跡中可以觀察到歷史發(fā)展的變革性規(guī)律,即只有通過變革,社會才能持續(xù)進步。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從其他朝代和歷史人物的事例中,是否也能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變革性規(guī)律,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理解這一規(guī)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二)主題辯論,厘清因果關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是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主題辯論,探究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促使學生通過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以辯證和客觀的視角解釋歷史事件,揭示隱藏在歷史表象之下的深層因果關系。
仍以“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圍繞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辯論議題:“有人認為秦朝的統(tǒng)一,秦始皇功不可沒。然而,也有人認為秦朝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與秦始皇個人的關系不大。你對此有何看法?請圍繞秦始皇在統(tǒng)一天下中的貢獻展開辯論?!敝?,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派,讓他們各自分析歷史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觀點。一些學生可能會強調秦始皇個人能力在統(tǒng)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他們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多個角度出發(fā),討論秦始皇頒布的政令及其對當時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以支持自己的觀點。而持相反意見的學生則可以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論證即使沒有秦始皇,其他人也會完成這些功績,從而說明秦始皇在統(tǒng)一過程中的作用并非不可或缺。辯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探討秦朝統(tǒng)一的真正原因,明確其中的因果關系。
(三)編演劇本,熏染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它涵蓋了個人對祖國的強烈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一概念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驗愛國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上的愛國典范,深入挖掘相關歷史資料,并將這些資料轉化為劇本內容,通過表演來再現(xiàn)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與歷史英雄產(chǎn)生共鳴,深刻體會他們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遼宋夏金元的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歷史資料,尋找愛國英雄的事跡,圍繞這些事跡創(chuàng)作劇本并表演,從而感受他們的愛國精神。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文天祥為例創(chuàng)作劇本,展現(xiàn)文天祥被俘后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的艱難歲月。同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并激發(fā)他們的家國情懷。問題一:“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那么,為何像文天祥這樣的英雄會在關鍵時刻選擇犧牲自己來報效國家?”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理解到主人公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犧牲,是因為他們懷有深沉的家國情懷。問題二:“英雄的故事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示?如果換作你,能否做出同樣的選擇?”這個問題能促使學生進一步與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體會主人公在做出艱難抉擇時的心路歷程。問題三:“在當今和平年代,我們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結合現(xiàn)實進行思考。在編寫劇本和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要廣泛搜集和探究歷史資料,努力理解并體驗人物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啟發(fā),產(chǎn)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四)撰寫小傳,深化時空觀念
課程標準提出,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人物小傳,促使他們思考歷史人物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行為表現(xiàn),并對其進行基于理性和客觀的評價。
仍以“隋唐制度的變遷與創(chuàng)新”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擇一些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如隋煬帝、武則天等,并撰寫他們的生平事跡。在指導學生進行這項活動時,教師應關注以下三個關鍵點。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真實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在分析隋煬帝時,學生不應僅泛泛地稱其為昏君,而應提供具體的歷史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論斷。其次,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從特定時空背景出發(fā)來思考問題。以隋煬帝為例,教師應讓學生理解他作為封建王朝君主的身份,并從隋朝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發(fā)進行評價,而非用現(xiàn)代人的視角來判斷其行為的善惡。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分享這一活動給他們帶來的啟示。通過隋煬帝的案例,學生應看到他既有昏庸無道的一面,又有開通大運河、征伐契丹并取得勝利等積極舉措的一面,理解這些行為在鞏固隋朝統(tǒng)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撰寫人物小傳,學生能學會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分析歷史人物,減少主觀偏見,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理解歷史人物復雜的人性,并從中獲得啟示,端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
結語
課程思政教育強調在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理解歷史規(guī)律、提高思維能力、形成愛國情感、深化時空觀念,讓學生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小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