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在形象思維方面已具備一定的發(fā)展水平,但在邏輯思維方面尚顯不足,這導致他們難以獨立總結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效率?;诖?,教師可以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應用支架理論。支架理論強調教師通過搭建支架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學習環(huán)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探究支架理論的應用,探索如何利用支架指導學生挑選寫作素材、優(yōu)化作文結構、潤色作品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搭建交流支架
在習作教學中,選取恰當?shù)乃夭闹陵P重要。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尚淺,他們所能搜集的寫作素材也相對有限,這導致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重復的問題。對此,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必要的交流支架,以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搭建交流支架是指教師設定主題,引導學生圍繞該主題進行集體討論,從而激活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使他們提出具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景象,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放學路上的奇妙風景”這一主題展開創(chuàng)作。在此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引入交流情境,對學生說:“作者將梧桐樹的樹葉想象成金色巴掌。那么,你在放學路上又觀察到了哪些奇妙的景物呢?”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他們所見到的形狀奇特的樹木、造型獨特的建筑、個性鮮明的路人等。在初步的交流后,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各種觀察方法。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奇妙的景物是如何形成的?你是否通過觀察了解了它們的形成過程?”此類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探究事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例如,有學生不僅觀察到銀杏葉在秋季逐漸變黃,還探究了其變黃的原因。他將這些觀察所得寫入作文,使得作文既貼近生活又富有新意。
在交流支架的幫助下,教師能引導學生進入自由交流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在搭建交流支架的基礎上,教師應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并適當使用問題引導,以防止他們偏離核心話題。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觀察生活的技巧。
二、搭建問題支架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尚未完全成熟,具體表現(xiàn)在寫作中難以區(qū)分主次,導致作文重點不夠突出。為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提供結構化的問題支架,引導學生合理安排作文內容的詳略,從而優(yōu)化寫作結構。通過問題支架的使用,學生能理解與主題思想密切相關的內容應當詳細闡述,而與主題關聯(lián)度不高的內容則應簡略處理。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北京的春節(ji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家鄉(xiāng)的風俗,并為他們搭建相應的問題支架。首先,教師可以提出“課文中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梳理課文結構。通過分析《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詳細描寫了臘八節(jié)、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而對臘月初九至小年期間的習俗則進行了簡略處理。其次,教師可以提出“主題思想與詳略處理之間有哪些內在聯(lián)系”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主題思想。經(jīng)過討論,學生能認識到《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的主題思想在于介紹老北京人慶祝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詳盡描述的內容均體現(xiàn)了老北京的特色風俗,與主題緊密相連;略寫的部分因為缺乏特殊風俗活動,與主題關聯(lián)度不高,因此作者選擇簡略處理。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你在寫有關家鄉(xiāng)風俗的文章時會如何確定主題思想,并圍繞主題調整材料的詳略程度呢”這一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如有名學生表示他選擇描述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獨特風俗——飲菖蒲酒,他將重點敘述與家人共同采集菖蒲葉、制作菖蒲酒的過程,并強調菖蒲酒的藥用價值及其在當?shù)匚幕械囊饬x。至于包粽子、劃龍舟等其他端午節(jié)習俗,雖然也是傳統(tǒng)活動,但因與“家鄉(xiāng)的獨特風俗”這一主題關聯(lián)度不高,故而他選擇簡略提及。
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學會在寫作前進行整體規(guī)劃,合理安排作文的詳略,確保作文內容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三、搭建圖表支架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尚未完全成熟,他們在搜集資料后往往難以獨立組織作文結構,創(chuàng)作條理清晰的作品。因此,教師有必要提供結構化的指導,幫助學生調整作文結構,從而提高他們的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搭建圖表支架,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整理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高潮和結果,進而撰寫邏輯性更強的作文。
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我的拿手好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以流程圖的形式梳理學習某項技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厘清事情的邏輯。當學生描述學習騎自行車的經(jīng)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騎車的初衷,并將原因放在流程圖的起始位置。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因果圖,以“學習騎自行車”為核心,標注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并引導學生分析這些事件是否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一個事件是否推動了后一個事件的發(fā)生。有的學生可能會反思:“最初學習上車時經(jīng)常摔倒,后來學習保持直線行駛,學會直線行駛后又學習轉彎和下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經(jīng)歷了多次失敗?!蓖ㄟ^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學會在寫作中安排情節(jié)的起伏和高潮。在學生完成圖表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完全按照時間順序寫作,是否會讓讀者感到平淡無奇?是否可以考慮將結尾或高潮部分提前?”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能受到啟發(fā),選擇先描述結局以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然后敘述自己所經(jīng)歷的困難。
教師運用圖表支架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整理思路。通過梳理事件經(jīng)過和調整敘述順序,學生能學會合理安排作品的時間順序結構,并運用插敘、倒敘等寫作技巧,使敘述更具邏輯性。
四、搭建范例支架
由于小學生在寫作方面經(jīng)驗尚淺,且運用語言的能力有限,他們撰寫的作文大多缺乏生動性和多樣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潤色語言,增強作文的表達效果。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例文,引導他們先鑒賞后模仿,最終獨立創(chuàng)作。這一過程能幫助學生遷移和應用所學知識,讓他們學會運用修辭手法增強文字的表現(xiàn)力,描繪出更貼近現(xiàn)實的場景。
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這兒真美”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鎮(zhèn)》《美麗的小興安嶺》等描寫景物的課文,并讓學生賞析其中的精彩詞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句子“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并探討該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效果。經(jīng)過探討,學生能發(fā)現(xiàn)該句運用了比喻和排比兩種修辭手法,既描繪了魚兒的形態(tài)特征,又展現(xiàn)了西沙群島魚類的多樣性。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仿寫練習,讓他們嘗試運用比喻的修辭描寫學?;▔谢ɑ艿男螒B(tài)特征,并用排比的修辭表現(xiàn)花卉種類的豐富。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所掌握的修辭手法,并在習作中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恰當運用修辭手法潤色語言,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動。教師應向學生提供范例支架,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并總結精彩詞句中的修辭,然后讓他們參與仿寫和創(chuàng)作活動。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能逐步提高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作能力,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
五、搭建評價支架
在撰寫作文時,學生可以運用敘述、抒情、議論等表達手法。然而,部分學生在作文中未能妥善運用過渡性語句,導致敘述與議論等不同表達方式之間的轉換顯得突兀。對此,教師應搭建評價支架,指導學生評價自己的作品,識別并修改過渡不自然之處,以增強作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學寫倡議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搭建如下評價框架。首先,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習作中挑選出過渡不夠流暢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自主發(fā)現(xiàn)并改進這些不足。經(jīng)過總結,學生能認識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在撰寫倡議書時,若僅限于敘述而缺乏議論,則無法明確表達觀點;反之,若僅議論而無敘述,則作文缺乏實例支持,難以令人信服,因此必須采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二是若敘述與議論之間缺少過渡語句,則作文轉換將顯得生硬,缺乏說服力。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評價優(yōu)秀作品,并歸納出能實現(xiàn)作文平滑過渡的策略,具體包括兩個:一是運用具有承接、轉折、因果關系的連詞,如在倡導節(jié)能環(huán)保時,先敘述能源短缺的現(xiàn)狀,再使用“因此”“故此”等連詞引入議論部分;二是插入具有過渡性質的句子,如“通過前述事例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真的愿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嗎”“我在此呼吁大家……”等。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創(chuàng)作活動,通過互評方式,檢查同伴所寫的倡議書是否恰當運用了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技巧,以及過渡部分是否自然合理。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理解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技巧時必須注意兩者之間的銜接,確保它們相互呼應、相互襯托,從而使作文內容連貫、邏輯清晰。
結語
支架理論強調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寫作的不同階段搭建恰當?shù)闹Ъ?,指導學生挖掘新穎的寫作素材,學會有條理地寫作,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