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計劃活動,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隨著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深入推廣,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師將游戲融入教育,能使游戲擁有更多可能性,從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當下,如何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已經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教師應依托現有的研究成果,深化對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理解,并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聚焦幼兒所需的關鍵經驗和核心素養(yǎng),利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來開展各類游戲,為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提供恰當的教育支持。
一、界定相關概念,明確教育方向
(一)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客觀事物潛在的多種發(fā)展趨勢,每個事物都蘊含著多種可能性。可能性與現實性是事物或現象發(fā)展過程中的兩個基本階段,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然而,可能性并不僅代表不確定性。許多事物都可以被賦予可能性,如空間、材料、游戲、學習等。實際上,可能性既代表不確定性,又是一種深入學習的方式,它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象征著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與發(fā)展的巨大潛力。
(二)深度學習
有學者認為,深度學習是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自然發(fā)生的,它以問題為中心,旨在提高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幼兒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并增強幼兒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考慮到幼兒的特性,該學者對幼兒深度學習作了如下定義:幼兒深度學習是指幼兒在興趣和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探索并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其認知、情感和個性,提高其能力,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方式。這一定義不僅保留了深度學習的普遍特征,還體現了其獨特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幼兒深度學習是由興趣、問題等內在動機所驅動的;二是幼兒在深度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經歷能促進他們在認知、情感、能力、個性等方面的成長。深度學習既是過程又是成果。眾多研究表明,深度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還能促進其情感、社會性和個性的發(fā)展。對幼兒來說,這種促進作用更為直接、全面和深遠。
二、傾聽幼兒心聲,給予自主選擇
當幼兒意識到自己受到尊重并被認真傾聽,會更傾向于表達自己的擔憂或尋求幫助,從而獲得安全感。教師需要探究幼兒表達的可能性,并確保他們的聲音能被聽見。教師應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營造輕松且有益的學習環(huán)境,以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自主性。集體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將幼兒集中起來灌輸知識,而是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探索、思考和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幼兒能在活動中提高自主能力,在自主選擇和操作中積累經驗。同時,活動設計應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活動內容應根據幼兒的能力和興趣適時調整,以動態(tài)的方式生成新的活動內容。
三、提供多樣材料,探索多種玩法
多樣性的材料能為幼兒提供更廣泛的選擇空間,并允許他們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入探索。《綱要》提出,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如果感官互動代表了幼兒與環(huán)境的被動互動,那么材料互動就體現了幼兒與環(huán)境的主動互動。材料不僅是促進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優(yōu)秀媒介,還是他們與環(huán)境互動的有效工具。通過探究材料的特性,幼兒能將材料應用于進一步的探索,激發(fā)學習興趣,引發(fā)情感共鳴,并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深度學習便由此產生。
材料的投放應遵循層次性原則,以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玩法應多樣且層次分明,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以幫助幼兒積累經驗。例如,在益智區(qū),“桃花朵朵開”這一游戲的玩法可以是點數,也可以是點數對應或數字排序。同時,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種類繁多的開放性材料,鼓勵幼兒自主思考,根據自己對材料的不同理解,結合個人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探索材料的多種玩法,并與之進行有效互動。教師可以投放松果、葉子、樹枝、果殼、貝殼、石頭等材料,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幼兒玩出新花樣,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班級微主題活動“南瓜”中,筆者在建構區(qū)投放了南瓜、紐扣、毛根等材料,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他們通過繪制設計圖,分組合作,運用壘高、架空、拼接等建構技巧,共同搭建了“南瓜城堡”。在幼兒搭建過程中,筆者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指導,關注幼兒的自主操作,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材料拓展游戲主題,并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建構,玩出新花樣。
四、及時反饋指導,促進深度學習
觀察是指導的前提。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活動的進程,并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介入指導的時機,然后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協(xié)助,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例如,在小班科學活動“糖到哪里去了”中,由于溶解過程需要時間,一些幼兒會顯得急躁,并聲稱“糖沒有消失”。這時,筆者適時介入,重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并鼓勵他們耐心等待,仔細觀察。
又如,筆者所在班級開展了以果園為主題的項目活動。在清理果園的時候,幼兒發(fā)現了一些獨特的葉子。他們認為這些與眾不同的葉子很神奇。于是,筆者根據幼兒當前的興趣,組織幼兒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科學區(qū),筆者引導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葉子的紋理;在美工區(qū),筆者鼓勵他們嘗試將這些神奇的葉子畫下來。在此過程中,有些幼兒產生了制作葉脈書簽的想法。對此,筆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深入探索,并靈活調整了項目活動的內容。在后續(xù)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查閱了相關資料,讓他們嘗試制作葉脈書簽,并將項目活動延伸至閱讀區(qū),引導他們進行深度學習。
再如,毛毛與她的伙伴正齊心協(xié)力地搭建軌道(圖1),她們正熱烈討論如何讓小火車有序地行駛。針對幼兒遇到的問題,筆者間接介入,通過事后講評環(huán)節(jié)介紹了搭建軌道的技巧,并強調了經驗的遷移,這提高了她們的社交能力和動手能力,促進了她們思維的發(fā)展?,幀幵诿拦^(qū)精心制作一條項鏈(圖2)。起初,她隨意搭配顏色,但隨著串聯(lián)技巧的掌握,她開始按照“紅—藍—紅—藍”的順序進行搭配。筆者鼓勵她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深入探索,發(fā)現并嘗試更多搭配。
上述案例表明,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并及時回應幼兒的發(fā)現,支持他們進行深入的探索,并幫助他們構建相關的知識體系,以促進幼兒的成長。
五、作出有效回應,豐富幼兒經驗
深度學習所追求的價值和目標,體現在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自我、教師、同伴、學習內容、情境等方面進行的互動體驗上。幼兒的深度學習是在豐富多樣的互動中逐步形成并持續(xù)發(fā)展的。
受思維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幼兒的探究行為往往表現出隨意性,他們的深度學習通常需要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因此,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提出開放式問題,以豐富幼兒看待問題的視角,調動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促進幼兒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拓展他們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教師還應多提出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基于他們原有經驗的真問題,避免問題脫離幼兒的生活實際。
此外,深度學習強調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對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表達機會,讓他們描述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以深化他們對新知識的認知。教師還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應答時間,鼓勵他們細致觀察、深入思考和動手操作,為幼兒提供主動理解新知識和構建知識體系的機會,從而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
結語
每名幼兒都擁有無限的潛能,教育正是激發(fā)這些潛能的過程。教師應以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這些潛能,并努力挖掘這些潛能。面對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與焦慮,教師要為幼兒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此外,教師的角色應從權威的指導者轉變?yōu)橛變旱幕锇?、觀察者和支持者,賦予幼兒自由選擇的權利。教師還應傾聽幼兒的心聲,營造鼓勵表達、促進交流的良好氛圍,使幼兒能勇敢地、愉快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并給予其及時的反饋與幫助,讓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自由探索、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和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科技城西渚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