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mp;朗讀/張瑋
有六個字,可以時刻拿來提醒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碑斈闶б鈺r,你可以用這六個字提醒自己,而當你得意時,亦然。讀歷史越多,可能對這句話感觸越深。但這并不是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來看,幕落幕起,每一場結(jié)束又何嘗不是在孕育一場新的開始?“不要害怕時光終會流逝,記住它,懷念它,擁抱它?!?/p>
張瑋網(wǎng)名“饅頭大師”。作家,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創(chuàng)始人,著有暢銷書《歷史的溫度》系列、《寫給孩子的論語課》《讓孩子像哲學家一樣會思考》等多部。
他說
A:我小時候讀的書特別雜,那些作家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給了我方方面面的影響,比如羅貫中、曹雪芹、鄭淵潔、魯迅、金庸、古龍、劉慈欣(那時候離《三體》出版還有很多年)、王朔、大仲馬、馬克·吐溫、歐·亨利、托爾斯泰、馬爾克斯……太多了,甚至還有鳥山明,沒錯,就是漫畫《龍珠》的作者。所以我現(xiàn)在的寫作也很難說是哪種風格,感覺雜七雜八地都受到了一些影響。
A:兩者完全平衡其實是做不到的,必然有一方要做出犧牲。我選擇犧牲生動鮮活——如果這件事我考證下來是假的,或者是存疑的,那即便再生動再勁爆,也不能用,這是底線也是原則。
A:首先還是受益于我以前讀書特別雜,所以知道不少犄角旮旯里的東西(當然要去考證好真實性)。有時候看到一個歷史事件,我會知道背后其實有一段隱情,然后去搜索考證歸納總結(jié),就是一個故事了。另一方面,我應(yīng)該是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第一代網(wǎng)民,經(jīng)過幾十年的錘煉,我已經(jīng)練出了一套基本的辨別信息真假的方法,還是能從網(wǎng)絡(luò)上得到不少寫作靈感的。
A:這代孩子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太多了,以至于中學生很難靜心去讀四大名著原本。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家長肩膀上的擔子會更重一些,要做一些引導(dǎo)。比如,和孩子一起讀,給孩子找一些可以引發(fā)興趣或梳理思路的視頻,幫孩子一起畫個大觀園的平面圖或梳理一個人物關(guān)系表,以及擁有底線思維:如果原著讀不了,找一本質(zhì)量過關(guān)的白話文本,總比不讀要好。
A:蘇東坡或袁枚吧,我覺得他們都是很有趣的人,而且跟著他們能飽口福。
A:一千個構(gòu)思不如每天寫下一千個字。覺得自己有一個非常好的構(gòu)思,覺得自己非常有才華,覺得自己閉關(guān)三個月一定能寫出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都不如每天逼著自己先寫下一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