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知識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已然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fā)展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課程往往偏重于課文知識的傳遞與應試方法的訓練,忽視了對提升學生思想認知方面的培養(yǎng)。因此,探索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材為例,從情境創(chuàng)設、單元整合、任務驅動等角度出發(fā),淺談基于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思維素養(yǎng);情境創(chuàng)設;單元整合;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48-0047-0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素養(yǎng)本位的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個性發(fā)展的支持,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進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這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達成的教學目標。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其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也能在日常生活和職業(yè)發(fā)展中展現出優(yōu)秀的思維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推動思維發(fā)展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活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指導理念強調了將學生的語文學習置于真實而富有意義的情境中,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中,《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這四篇文章,以“責任與擔當”為人文主題。教師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個人閱讀和分析等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領會作者的觀點。如在學習《六國論》時,組織學生分析墨子對戰(zhàn)爭的批判態(tài)度,通過比較各種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引導學生從歷史文獻中獲取理性思維的養(yǎng)分,進而用于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通過文本的情感解讀和角色扮演等活動,鼓勵學生不僅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還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高中語文的教學課堂的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理念得到實施,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深入理解,更有助于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读鶉摗肪劢褂谥行恼擖c“六國破滅,非兵不利”,隨后以“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及“不賂者以賂者喪”為分論點,深入剖析。文中巧妙運用對比、比喻和假設推理等論證方法,最后得出警世恒言:“為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同時,微妙地告誡當代統(tǒng)治者“不可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自古以來,無論是身處六國覆滅的時代背景中,還是在其后的歷史長河里,關于六國滅亡的根源,歷代學者都提出諸多獨到的見解與深刻的剖析。所以文章創(chuàng)設情境,回歸歷史語境,啟發(fā)學生思辨:在時光隧道里,同學們回到了宋朝。以“曾經稱雄一時的韓、魏、楚、趙、燕、齊六個諸侯國,為什么會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相繼滅亡?”為題,要求同學們就《六國論》的文本進行質疑,請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樣的情境活動,讓學生站在當代視角,回溯歷史,拓展思維,結合文本的思維脈絡,論證其思想的延續(xù)與變遷。
情境的創(chuàng)設形式是豐富的。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小組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在情境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以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讓同學們站在當代人的立場和視角,舉行辯論賽,以“燭之武憑一人之力勸退秦軍是不是真的”這一辯題,幫助學生訓練辯論技巧,從而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如,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聚焦“抱負與使命”這一人文主題,所選作品有的剖析社會矛盾,有的概括偉人貢獻、有的上書言事、有的是臨終絕筆。本單元的教學,要引導正處在“孕穗拔節(jié)期”的高一青年學子去認識當今時代,思考其應承擔的時代使命。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舉行“聽見你的聲音”之演講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以“我們的時代,我們的使命”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為完成這一任務,學生要認真閱讀這幾篇文章,回顧必修教材里的演講稿;觀看精彩的演講類節(jié)目,把握演講的特征;舉辦演講會,擬定細則,形成“演講評價量規(guī)”,并據此給演講比賽評分。在這一情境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進一步提高演講稿的寫作水平,學會在公共場合準確、充分地表達意見。同時,這一活動過程極大地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飛躍式發(fā)展。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志士豪杰勇于擔當時代重任的情懷,從而更加堅定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
二、單元整合,促進思維發(fā)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呼吁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求突破文本、課時限制,進行課程統(tǒng)整。單元統(tǒng)整是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必然路徑。通過對比閱讀,特別是像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中那樣篇幅較長的小說,如《祝?!贰读纸填^風雪山神廟》和《裝在套子里的人》,傳統(tǒng)的單篇精講教學模式可能會限制學生對多元思維模式的探索和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深入挖掘這些文本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共通之處。例如,這些小說可能在主題、人物塑造、敘事結構或語言風格上存在相似或相反的特點。通過這種對比,學生不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每篇小說的獨特之處,還能夠培養(yǎng)跨文本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
理解文本的內容是思維發(fā)展的第一層級。從內容上看,三篇小說深刻烙印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性格特征?!蹲8!吠ㄟ^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本質,揭示了其“吃人”的社會現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展示了林沖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逼迫下,走上反抗道路的經歷,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題;《裝在套子里的人》則反映了19世紀末沙皇俄國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扭曲。學生只有把三篇小說進行整合對比后才能得出這些文本內容反映的主題,才能進一步理解教材的編者把三篇小說放在同一個單元的意圖。
要實現學生思維的持續(xù)發(fā)展,除了深入探討文本內容外,進一步從語言形式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中,《祝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三篇小說,通過語言細節(jié)展示了不同的敘述視角、情節(jié)的偶發(fā)性以及環(huán)境描寫,從而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思考。《祝?!分卸啻纬霈F“眼睛”描寫,展示了祥林嫂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情感起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雪的反復渲染不僅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增強了故事的氛圍和情感張力;《裝在套子里的人》則通過詳細敘述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套子”,展示了社會環(huán)境中人物命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和寫作手法等多個方面,對三篇小說進行整合對比。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發(fā)現不同小說之間的共通點和差異,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分析能力,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內涵和作者的意圖。
統(tǒng)整式的對比閱讀不僅僅是教材內容的傳遞,更是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和思辨的空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文本之間的異同,可以深入思考作品的深層含義,進而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和分析能力。單元整合對比閱讀是非常有益的教學策略。這種策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單一文本的局限,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處理復雜信息和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為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任務驅動,實現思維飛躍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任務驅動下的讀寫融合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閱讀教材文本只是啟動思維的第一步,真正展現和加深思維發(fā)展的則是寫作過程。在課堂上,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寫作任務,不僅僅能驅動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還可以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深層次思考。學生通過寫作來分析、評價文本,不僅是在復述所學的知識,更是在整合和應用多方面的信息,從而擴展自己的思維廣度和深度。
高中階段要讓學生面臨真實的、開放的、實戰(zhàn)的學習任務。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學生將任務中的“學習成果”內化為自己新的理解和發(fā)現,從而真正打開思維的大門。以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作品展現了革命導師與有志之士順應歷史潮流,勇于肩負歷史發(fā)展的重任與崇高使命的崇高形象。這些作品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深刻體悟時代精神,樹立崇高理想,并培養(yǎng)強烈的責任感,進而實現課程的核心目標——提升社會責任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以《與妻書》為例,教師設計寫作任務,讀寫融合,驅動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寫作進一步感受林覺民在“報國情”與“愛國志”之間的艱難抉擇,從而加深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深度。寫作的具體要求:請學生以陳意映的口吻,給林覺民寫一封信。①要體現陳意映對林覺民的深情和不舍,也要表達出陳意映對林覺民的“報國志”的理解。②要與林覺民的《與妻書》教材文本內容相呼應。在學生的寫作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有的學生緊扣文本,以“疏梅月影”的場景呼應,體現出陳意映對林覺民的深情和不舍。有的學生緊扣文本“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反映出陳意映對林覺民的“報國志”的理解。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同學們思維發(fā)展的體現。這一寫作任務,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林覺民的愛國情懷,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心靈啟迪和精神升華,實現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語文作為一門極具實踐性的學科,其核心在于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及表達能力。任務驅動下的讀寫融合教學策略,為學生構建一個兼具平面廣度和立體深度的閱讀思維框架。學生在構思和撰寫過程中,需要靈活調動并巧妙整合大腦中的各種認知資源,從而實現認知層面的思維飛躍。
四、結論
新高考更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當今知識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已然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聚焦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引領,要求教師從多維度、多視角深入探索,以制訂能夠切實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玲.高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思維素養(yǎng)探究[J].成才,2022(20):47-49.
[3]徐影.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路徑分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3):124-126.
[4]康義平.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與培育路徑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38.
[5]王蘇萍.語言與思維目標下高中語文教學重構思考[J].語文天地,2019(7):11-13.
作者簡介:溫建夷(1983~),女,漢族,廣東從化人,廣州市從化區(qū)流溪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