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是南越王博物院于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2月25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qū)舉辦的一場陳列展覽。該展主要內容為向公眾開放展示部分南越文王墓自1983年發(fā)現以來40年的博物館建設成就,以此闡述和宣傳南越王博物院館史,其中,大量使用與該院發(fā)展歷程相結合的210件相關重要檔案資料。檔案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時代文化遺產和重要信息來源,檔案展覽則是檔案精華的生動體現,存在巨大的潛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文以“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中檔案資料的應用為例,重點探討了博物館館藏檔案在陳列展覽中所體現的價值意義和作用貢獻。
關鍵詞:南越文王墓;象崗山;博物館檔案;檔案展覽;特色檔案;檔案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G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b)-0189-05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Value of Museum Archives in Exhibitions
—Tak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pecial Exhibition o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Wen of Nanyue Kingdom as an Example
OU Jieling
(Nanyue King Museum,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40, China)
Abstrac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pecial Exhibition o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Wen of Nanyue Kingdom was an exhibition held by Nanyue King Museum in the Area of the Mausoleum from December 25th, 2023 to February 25th, 2024.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exhibition was to show the public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useum in the 40 years since the finding of the tomb of Emperor Wen of Nanyue Kingdom in 1983 and expound the history of the museum. In the exhibition, 210 important archival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useum were in used. Archives are non-renewa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times and importan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rchives exhibition is a vivid embodiment of the essence of archives with huge potential value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is article, it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val material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pecial Exhibition o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Emperor Wen of Nanyue Kingdom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value,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exhibition.
Key words: Tomb of Emperor Wen of Nanyue Kingdom; Xianggang Hill; Museum archives; Archive exhibition; Featured archives; Arch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近年來,隨著群眾文化生活內容和方式的日漸豐富,博物館觀眾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因此跨界聯(lián)動的檔案展覽成為一種新趨勢。由于中國博物館展覽主要的展陳形式為文物展,故由博物館舉辦的檔案展覽較少,而針對博物館舉辦檔案展覽的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數量則更為稀少。本文通過探究“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的展品采選及其布展思路,挖掘該批展覽檔案的價值和意義,從實踐出發(fā),探尋中國博物館舉辦檔案展覽的新思路,為博物館學中國化理論研究作出一份貢獻。
1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概述
乘著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的東風,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2月25日,南越王博物院在王墓展區(qū)舉辦“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該展以1983年南越文王墓的發(fā)現及完整發(fā)掘為起點,此后40年博物館的發(fā)展脈絡為主線,講述專屬南越王博物院的博物館故事。
檔案管理工作是南越王博物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博物院工作效益和質量的必要條件。40年來,南越王博物院一直緊抓做好檔案匯編利用工作,堅持不懈、嚴格要求,形成了包括文書、基建、設備、會計、聲像、實物、電子及業(yè)務檔案等多門類檔案。這批檔案是博物院各項職能工作和業(yè)務活動的真實歷史記錄,具有真實性、稀缺性、系統(tǒng)性,是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
此次“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便是依托浩如煙海的博物館館藏檔案基礎,打破時空的界限,使之充當展覽的重要實證材料?!皺n案展覽要突出……鮮明主題,策展人在選題立項階段完成選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目標受眾、展覽定位和預期目標,確定展覽名稱、內容架構和展覽大綱;再根據展覽大綱的結構層次,確定展覽重點、鑒選檔案展品、設計輔助展項、進行展品組合,完成展覽內容文本和文字說明的撰寫,做到主題內涵挖掘充分,機構布局合理完整,展品真實,組織得當?!盵1]
2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使用的檔案類型及具體應用
除前期篩選檔案展品等環(huán)節(jié),最后“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查閱、調用檔案實際數量共210件展品。其中,根據歸檔載體形式不同,劃分為文書檔案38件,業(yè)務檔案120件,實物檔案31件,影音檔案9件,基建檔案12件;根據文件格式不同,又分為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依據檔案文件形成年度,亦可分為王墓發(fā)現與完整發(fā)掘階段(1983年)、籌建館舍與開放階段(1984—1993年)、博物館發(fā)展建設階段(1994年至今)。博物館的館藏檔案,得以應用在陳列展覽中,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尚屬少見,值得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
2.1 文書檔案
文書檔案包括各部門在主要職能工作、業(yè)務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工作中需要貫徹執(zhí)行的上級、同級的文件材料,在該展覽中的使用文書檔案如下。
中文檔案:
1983 年6月16日,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同志就廣州象崗漢墓的發(fā)現對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負責同志的談話(麥英豪記錄);
1983 年6月20日,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復《關于發(fā)掘廣州象崗大型漢墓的請示報告》;
南越文王墓(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壁畫石室墓)《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fā)掘證照》;
象崗考古工地出入證;
1983 年11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發(fā)《廣州發(fā)現西漢南越王墓》報道;
1985 年,《山型建筑——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建筑設想要點》;
1985 年,籌建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相關資料;
1987 年,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籌建簡報;
1993 年,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建成境內外賀電、賀函;
1993 年,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關于申請出版<南越王>報刊的報告》;
1998 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送《廣州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宮苑遺跡發(fā)掘論證意見》;
2001 年2月,國家文物局《關于對南越國宮殿遺址發(fā)掘方案的批復》。
外文檔案:
法語類外文檔案有:1988年6月,法國《世界報》上刊登的《Le roi en costume de jade》(身穿玉衣的國王);
日語類外文檔案有:1996年日本每日新聞社刊發(fā)的《『南越王の至寶展』開幕)》關于“南越王珍寶展”的報道。
文書檔案在該展中主要的應用手段有兩種:一是原檔展示,讓觀眾對原文全文進行閱覽,從而還原歷史真相;二是數字化后,進行展板制作,讓觀眾重點關注檔案中蘊含的重要片段。
2.2 基建檔案
基建檔案包括工程項目建設和房屋產權、單位公有住房出售、租賃形成的文字、圖表、電子、聲像等不同形式的記錄。此次展覽中所應用的檔案文件資料如下:
1988年,楊永德先生與廣州文化局鐘子碩局長、南越王墓博物館司徒裕館長、麥英豪先生往來信件(涉及建館工程);
1991年,南越王墓室加固工程科技成果鑒定意見;
南越國宮署遺址(曲流石渠)基坑綜合治水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圖(設計文件);
《南越國宮署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2007—2025)公布稿》;
《南越文王墓保護規(guī)劃(2019—2035)送審稿》;
2006年,南越國宮署重要遺跡復原想象方案;
2009年,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保護性展示設計方案;
2009 年,南越王宮博物館設計方案。
基建檔案在此次展覽中主要采用原檔展示及數字化處理后進行亞克力展板制作展示。
2.3 聲像檔案
聲像檔案包括博物院各項工作、業(yè)務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照片、錄音、錄像、光盤等資料。其中,照片檔案利用率最高,使用較為頻繁,比如,博物院主辦或承辦的重點工作、重大活動、重要會議的照片;重點建設項目、重點科研項目的照片;領導人、著名人物和國際友人參加與本機關、本地區(qū)有關的重大公務活動的照片。此次展覽中使用的照片檔案如下:
1983年,考古人員將整取的絲縷玉衣從主棺室抬運出來;
1983 年,南越文王墓發(fā)掘結束后全體工作人員合影;
1988 年2月8日,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2 年,廣州市文化局局長鐘子碩陪同楊永德先生了解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二期工程進展情況;
2017 年講解員團隊合影;
2021 年9月8日,南越王博物院掛牌成立;
2023年6月9日,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掛牌;
2023年12月,南越王博物院全體員工合影。
在此次展覽中,照片檔案主要展示應用手段有三:一是,通過數字化后進行亞克力展板制作呈現;二是,通過光電設備,將照片數字化后高清突顯;三是,集合多幅同主題照片檔案,數字化后做成照片墻,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2.4 專業(yè)檔案(業(yè)務檔案)
專業(yè)檔案(又稱“業(yè)務檔案”)與文書檔案嚴格區(qū)分,根據國家檔案局頒布的《國家基本專業(yè)檔案目錄》,結合博物院專業(yè)檔案而形成。南越王博物院專業(yè)檔案(業(yè)務檔案)目錄下,有文物保護檔案和文物利用檔案兩個細分門類。本次展覽,專業(yè)檔案展出情況如下:
文物保護檔案:
南越國宮署遺址與南越文王墓考古發(fā)掘日記、發(fā)掘記錄;
麥英豪先生關于南越文王墓的考古發(fā)掘總結;
南越文王墓出土文物修復記錄。
文物利用檔案:
《走進瑪雅》書一冊、小報、簡介及海報;
往年臨時展覽報道;
志愿者資料。
出于博物館人的嚴謹,此次展覽中為保證展覽內容的完整性、專業(yè)性和精確性,專業(yè)檔案主要采用原檔展示應用。
2.5 實物檔案
實物檔案包含獎勵、榮譽證明(如獎牌、獎杯、榮譽證書)、重大活動形成的有保存利用價值的憑證性實物(如嘉賓題詞、簽名)、對外交往活動中獲贈物(紀念品、禮品、字畫)等實物。此次展覽中館藏實物檔案參與展出的有:
1992年,共青團廣州市文化局委員會授予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青年文明服務崗最佳獎”“青年文明服務崗鼓勵獎”獎牌;
1993年2月8日,中國軍事博物館贈予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全面落成紀念章;
1995年,中國臺灣地區(qū)博物館事業(yè)與文物交流學術訪問團贈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促進兩岸交流、發(fā)揚中華文化”牌匾;
1996年,廣州市政府授予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城慶2210年金印監(jiān)制紀念碑;
1998年11月26日,季羨林先生參觀南越國宮署遺址時的題詞“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1999年9月27日,南越國宮署御苑遺址開放儀式嘉賓簽名簿;
2002年3月,廣州市總工會授予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廣州市先進女職工集體”獎牌;
2008年5月,國家文物局頒發(fā)“國家一級博物館”證書;
2022年,北京冬奧會獎牌復刻及玉璧樣品。
由于實物檔案獨有的稀缺性,在展覽中采用實物原檔展示的方式。
總而言之,舉辦檔案展覽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展覽中以準確、實用的檔案為依托,用真實鮮活的文書檔案、基建檔案和專業(yè)檔案,找回珍貴歷史記憶。在展覽形式方面,實物展覽和圖片展覽是最受關注的手段[2]。通過不同載體形式的檔案反映博物館成長史,多角度還原了南越文王墓發(fā)現以來40多年博物館的歷史?!皩n}展覽突出‘?!脑瓌t,聚焦特定主題”[3],凸顯主題,強調主題的鮮明性,利用博物館館藏檔案中蘊含的豐富歷史細節(jié)信息填實展覽主題,檔案展覽打開了博物館宣傳的又一道門。
3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所利用檔案的價值
在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的背景下,舉辦專題展,系統(tǒng)展示博物院全體職工、考古人、文博人及社會各界人士一直以來對南越文王墓出土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實踐和理論成果,充分發(fā)揮館藏檔案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意義。檔案展覽的選題在立足館藏資源的基礎上,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準新戰(zhàn)略、新舉措,充分運用創(chuàng)新理念去謀劃,不斷思考如何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4]。
3.1 檔案展覽的歷史文獻價值
南越文王墓系1983年6月在象崗山施工工程中意外發(fā)現,發(fā)掘工作從8月25日開始,緊接著便是兩個月的搶救性發(fā)掘,一直到10月3日發(fā)掘基本結束。40年中的文書檔案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展覽的組織準備和整個對觀眾開放的過程中,對第一手原始資料展開整理,檔案推介與發(fā)掘學術價值同步進行,借此拓展新的研究領域,深入解讀檔案中的歷史文化遺存,將南越文王墓發(fā)掘以來至今40年的博物館工作盡可能地還原,這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文書檔案通過系統(tǒng)梳理,可以得知其中凝結著老一輩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付出,字里行間體現出老一輩考古工作者的嚴謹工作作風,勾勒出考古現場情形,盡可能地進行還原,給公眾帶來更直觀的體驗,使觀眾有身臨現場之感,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專業(yè)檔案(業(yè)務檔案)是每個檔案單位不可或缺的特色檔案,是每個檔案單位生命力的精華所在。南越文王墓考古發(fā)掘日記、發(fā)掘紀錄和總結等文物保護檔案,具備極強的專業(yè)性和極高的秦漢時期考古學研究價值。同時,自1993年南越文王墓博物館全面建成開放初期至今,為配合每一場臨時展覽,專門編研一期《南越王》小報,以作觀看展覽時讓觀眾深入理解展覽使用?!皺n案展覽因其展出檔案內容的原始性、真實性、唯一性,能夠最大限度地觸動參觀者的內心深處,這是檔案展覽的一大亮點。”[5]
3.2 檔案展覽的文旅宣傳價值
依托博物館檔案資源,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宣傳渠道,以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向更趨多元的參觀受眾開展宣傳教育,擴大檔案展覽的知名度,充分展現檔案價值,讓全社會更加關注和支持博物館和檔案工作,增強大眾檔案意識,促進檔案文化傳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皺n案展覽作為檔案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是集知識性、教育性、專業(yè)性、休閑性于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公眾參與度較高的活動,檔案展覽價值的最終實現有賴于公眾的參觀與利用?!盵6]
1983年南越文王墓發(fā)掘后,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墓室進行永久性保護,并在原址興建博物館。1988年,香港知名文物鑒藏家、實業(yè)家楊永德先生及其夫人捐資支援建館工程,并將多年在海外搜求的中國古枕200件無償捐贈給博物館。在21世紀初期,這批加固工程科技成果鑒定意見、施工圖設計文件、保護規(guī)劃資料與工程建設同步,闡述著博物館建筑基礎的修建過程,并沿用至今,在進行零散整修工程時調閱使用。
用故事讓觀眾了解博物館建筑的人文歷史積淀,“深挖檔案背后的故事,以展覽的形式,向廣大觀眾展示檔案的內容、歷史背景和價值,充分激發(fā)檔案資源的活力,進而構建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7]。結合檔案記錄,通過檔案深度挖掘,并進行相關歷史事件細節(jié)的介紹,將建館籌備過程中典型人物楊永德伉儷的故事還原出來,讓觀眾穿越時空的界限,切實體會到香港同胞的愛國情懷。
多樣化展覽可以豐富觀眾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比如,照片檔案具備特有的直觀性。在檔案展覽中,將經電子化處理的照片做成展版展示,能夠向觀眾反映客觀歷史瞬間,科學準確地回放真實現場,讓觀眾窺見歷史細節(jié)?!霸跈n案展覽中,合理使用照片檔案進行布置,可以增強展覽的敘事表達力與傳播能力……在檔案展覽過程中,照片檔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實性、形象性和瞬間性,已經成為社會各個領域征集、編研、展示的重要文獻資料?!盵8]此次展覽,運用系統(tǒng)、完整的考古發(fā)掘照片檔案,還原考古發(fā)掘現場場景,復活重要歷史瞬間,使展陳內容更為豐富,展陳手段更加多樣,具有很高的文旅宣傳價值。
利用珍品真跡實物檔案敘述南越文王墓展區(qū)40年輝煌歷史,將蘊含在實物中內容相當豐富的信息元素挖掘出來,是探索展覽主題的一扇窗。比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獎牌曾使用南越王博物院的館藏玉璧作為裝飾元素,將南越歷史文化的種子灑撥到全世界,并通過獎牌復刻及玉璧樣品記錄保存下來。
“檔案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為旅游者提供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文化的途徑。通過適當開發(fā)和利用這些檔案資源,能夠豐富文化旅游的內容,提升旅游體驗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地方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作貢獻?!盵9]
3.3 對進一步利用檔案進行展覽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中大量使用與館史相結合的檔案,再通過解讀,還原背后信息與故事,是博物館內檔案展覽的典型事例。將該特展作為案例研究的樣本,有助于了解檔案在博物館內進行展覽全過程的運作實情。
進行定性研究,采用歸納分析方法,通過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了解到博物館開展檔案展覽的特點,進而提出博物館檔案作為展覽資源活化利用的相關新理論,這不僅涉及檔案展覽內容本身,且涵蓋展陳設計、多媒體設備、觀眾需求和意見反饋等各個方面。
在對原有檔案展覽研究與解讀的基礎上,以實踐再次充實、豐富、提升原有的檔案展覽理論,擴大博物館學中國化理論研究范圍,對其他檔案管理單位(如檔案館、圖書館、文化館、方志辦)在檔案開發(fā)利用上或能有所啟發(fā),積極開發(fā)檔案資源,取得顯著效益,“檔案館不僅要保管好檔案,而且要利用好檔案,使其發(fā)揮重要作用”[10]。
4 結束語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fā)現40周年特展”生動講述南越文王墓發(fā)掘以來40載光輝故事,是博物院對外展示40周年歷程的誠意創(chuàng)新之作。讓觀眾在展覽中應用大量珍貴檔案,讓觀眾詳細了解王墓展區(qū)40年的發(fā)展史,探尋王墓展區(qū)的發(fā)展印記,回顧南越王博物院一路走來的足跡,是對王墓展區(qū)40年整個團隊工作經歷的肯定褒獎。南越王博物院利用博物館館藏檔案舉辦展覽的獨特方式,在組織展覽和開放展覽的整個過程中,使該展所應用檔案能夠發(fā)揮其特有的歷史文獻價值、文旅宣傳價值,并為此后各行各業(yè)提高檔案展覽水平提供寶貴的經驗。
博物館的檔案展覽是一種新生事物。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而博物館在工作中形成的檔案資料可以全面記錄好、留存好奮斗歷史、發(fā)展成就和事物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尤為珍貴。除保存價值外,博物館檔案還具備前景可觀的活化利用價值。因此,博物館人要適應新形勢,不斷增強博物館檔案資源開發(fā)事業(yè)的神圣感、使命感、榮譽感,思考博物館館藏檔案的多種活化利用方式。在未來,檔案展覽或可成為一種重要且有效的博物館文化傳播及教育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yè)。“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的最大禮敬,就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币眯摹⒂们?、用力保管好利用好博物館館藏檔案資源,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推動檔案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服務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 向曉東.檔案展覽評價體系研究[J].四川檔案,2023(5):42.
[2] 孫翠麗.照片檔案在展覽中的優(yōu)化再利用探究[J].蘭臺內外,2023(21):5.
[3] 朱龍姝.紅色檔案展覽用戶需求調查分析[J].山西檔案,2024(3):64.
[4] 周情情.高校檔案展覽新路徑[J].文化產業(yè),2024(24):45.
[5] 王尹芹,寧雪芹.運用新發(fā)展理念做好新時代檔案展覽工作[J].檔案記憶,2023(7):49.
[6] 楊梓楠.檔案展覽服務主題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老一輩革命家的家教家風”主題檔案文獻展為例[J].中國檔案,2023(6):40.
[7] 張文元,錢婷.淺談檔案展覽中觀眾參與的困境及解決路徑[J].云南檔案,2024(3):44.
[8] 何夢捷.新時期檔案展廳規(guī)模布局的設計藝術[J].蘭臺世界,2024(S1):10.
[9] 鄧振.激活地方檔案 講述文旅故事[J].文化產業(yè),2024(19):97.
[10]王剛.黨和國家檔案事業(yè)的奠基人:回顧周恩來同志對檔案事業(yè)的歷史性貢獻[J].黨的文獻,2016(4):13.
作者簡介:歐潔玲(1991-),女,廣東珠海人,碩士,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