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其他博物場館相比,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因為目的差異性和題材的特殊性,志愿服務既要講嚴謹、講服務,更要講政治、講方法。該文聚焦于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策略與實踐,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為案例,深入探討了志愿服務在弘揚紅色文化、提升公共服務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獨特價值。分析表明,相對其他博物場館,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體系設計不完善、社會參與度不高、內容形式單一、團隊氛圍不夠積極及資源應用僵化等瓶頸制約其進一步發(fā)展。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通過系統(tǒng)謀劃、擴大覆蓋、分層分類項目運行、典型樹立與融合共建等策略,有效克服了上述挑戰(zhàn),實現(xiàn)了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為相關行業(yè)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發(fā)展策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社會實踐;紅色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b)-0081-0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Revolutionary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Taking the Yuhuatai Martyrs Memorial Hall as an Example
GAO Ao, WANG Yuanyuan, CHEN Kailun
(Nanjing Yuhuatai Martyrs Cemetery Administr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ther museums and venues, revolutionary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require not only rigor and service, but also politics and methods in volunteer service due to their different purposes and special them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actice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revolutionary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Taking the Yuhuatai Martyrs Memorial Hall as a case study, it deeply explores the unique value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promoting red culture, enhancing public services,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ared to other museum venues, th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design of revolutionary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is not perfect, social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content forms are single, team atmosphere is negative, and resource application is rigid, which hinder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Yuhuatai Martyrs Memorial Hall has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above challenges and achiev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s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systematic planning, expanding coverage,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project operation, typical establishment, and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for similar.
Key words: Revolutionary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strategy; Yuhuatai Martyrs Memorial Hall; Social practice;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是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弘揚紅色文化、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途徑,是集政治性、公益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參與行為,有利于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營造和諧積極的社會氛圍。與博物館行業(yè)其他類別場館相比,因目的差異性和題材的特殊性,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既要講嚴謹、講服務,更要講政治、講方法。長期以來,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在理念、實踐等方面與其他一流場館存在客觀差距。本文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為例,探究其特色化發(fā)展策略。
1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價值意蘊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是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承載著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它不僅服務于國家宣傳大局,強化文化自信,更通過志愿者的無私奉獻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在此過程中,志愿者不僅提升了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與技能,更促進了跨領域、跨文化的深度交流與互鑒。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是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1.1 服務宣傳大局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首要價值在于服務國家宣傳大局。通過志愿者的講解、導覽、活動策劃與執(zhí)行,將革命歷史生動再現(xiàn),使參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和崇高精神。這種服務不僅加深了公眾對歷史的認知,更激發(fā)了民眾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堅實的歷史支撐。特別是在重要紀念日、節(jié)慶日等節(jié)點,志愿服務更是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重要力量,有效提升了國家形象[1]。
1.2 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堅持獨立自主發(fā)展的基石,而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精神養(yǎng)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通過深入挖掘和展示革命文化資源,讓參觀者在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革命文化的深刻內涵。志愿者們通過專業(yè)的講解和熱情的服務,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增強了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 營造社會氛圍
在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中志愿者的廣泛參與,還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志愿者們以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展現(xiàn)了社會正能量,帶動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這種正能量的傳遞,不僅促進了社會和諧,還激發(fā)了公眾的責任感和參與感,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社會風尚。同時,志愿服務活動也為公眾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促進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4 提升公共服務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其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公眾的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志愿服務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補充人力資源、優(yōu)化服務流程、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博物館紀念館的公共服務水平。志愿者們憑借專業(yè)知識和熱情服務,為公眾提供了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體驗,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此外,志愿服務還促進了博物館紀念館與社區(qū)、學校等社會組織的合作與交流,作為理論宣教的“實景課堂”,拓寬了服務領域,提升了服務效能[2]。
1.5 培育技能素養(yǎng)
參與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對于志愿者個人而言是寶貴的歷練舞臺和成長機會。在服務過程中,志愿者需要不斷學習革命歷史、文化知識及服務技能,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志愿服務還為志愿者提供了展示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舞臺,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志愿服務,志愿者實現(xiàn)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和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 促進互鑒交流
志愿服務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僅是對需要幫助群體的直接援助,更是參與者間跨文化、跨行業(yè)、跨年齡深度交流與互鑒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不同背景和身份的志愿者匯聚一堂,他們可能包括學生、退休人員、專業(yè)人士或是企業(yè)家等,各自攜帶著獨特的視角和技能。這種多元化的組合,促進了知識和經(jīng)驗的廣泛分享,加深了對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的理解。在這樣的平臺上,每個人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3]。
2 博物館行業(yè)志愿服務發(fā)展特點
博物館作為傳承與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其志愿服務的發(fā)展不僅豐富了公眾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博物館與社會的深度融合。近年來,中國博物館行業(yè)在志愿服務方面展現(xiàn)出諸多鮮明特點,這些特點不僅體現(xiàn)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推動了博物館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2.1 參與人群日益廣泛
隨著社會公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志愿服務精神的廣泛傳播,博物館志愿服務的參與人群日益廣泛。從最初的少數(shù)熱心人士,到如今涵蓋各個年齡段、不同職業(yè)背景和社會階層的廣泛群體,博物館志愿服務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文化事業(yè)。
博物館作為文化殿堂,其志愿服務團隊不僅包括了在校大學生、退休教師、文化愛好者,還有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人士。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2024年的志愿者招募中,明確提出了對志愿者的基本要求,包括年齡、學歷、健康狀況等,同時也歡迎具有博物館學、歷史、考古、藝術等專業(yè)背景的人士加入。這樣的招募方式,確保了志愿者隊伍的多樣性和專業(yè)性,為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4]。
2.2 服務形式持續(xù)創(chuàng)新
為了滿足公眾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館志愿服務的形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從傳統(tǒng)的導覽講解,到展覽策劃、科普教育、數(shù)字導覽等新興服務形式,博物館志愿服務的內容不斷豐富,形式更加多樣。
近年來,博物館積極引入數(shù)字化技術,為志愿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導覽工具。通過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的應用,志愿者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參觀體驗。例如,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志愿者利用AR技術,讓觀眾通過手機掃描展品,即可觀看到展品的3D模型、歷史背景介紹等多媒體內容,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2.3 規(guī)范程度不斷提高
隨著博物館志愿服務的不斷發(fā)展,其規(guī)范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從志愿者的招募、培訓、管理到服務質量的評估,都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和流程。這不僅保證了志愿服務的質量,也提升了博物館的整體形象。
博物館對志愿者實行嚴格的培訓制度,確保每位志愿者都能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內容涵蓋了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展品知識、講解技巧、服務禮儀等多個方面。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志愿者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能夠更好地為觀眾提供服務。同時,博物館還定期對志愿者的服務質量進行評估,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志愿者給予表彰和獎勵,以激勵更多志愿者積極參與志愿服務。
2.4 品牌運作漸成趨勢
品牌化運作是博物館志愿服務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品牌,不僅能夠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和美譽,還能夠吸引更多志愿者和社會資源的關注和支持。
六朝博物館的“六朝青”志愿服務社是博物館志愿服務品牌運作的典范。自2014年起,該社通過規(guī)范化、精細化的管理,結合館藏資源,推出了一系列深入社區(qū)的志愿服務項目,如“博物館課堂進社區(qū)”等,成功打造了具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品牌。這一品牌不僅吸引了眾多社會志愿者的參與,還通過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傳播了六朝文化,彰顯了博物館志愿服務品牌化運作的成效。
2.5 運行機制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是博物館志愿服務發(fā)展的新趨勢。通過和學校、社區(qū)等單位共建協(xié)同機制,博物館能夠引入更多的創(chuàng)新元素和資源,促進志愿服務合作與交流常態(tài)化、長效化,推動志愿服務事業(yè)的多元化發(fā)展。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其博物館志愿服務在跨界融合上展現(xiàn)出了新高度。故宮與多所中小學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定期舉辦“小小講解員”培訓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歷史文化,使之成為博物館志愿服務的生力軍。此外,故宮博物院還積極與周邊社區(qū)互動,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組織志愿者深入社區(qū),進行文物知識普及和展覽導覽,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帶到居民身邊。這種與學校和社區(qū)的深度融合機制,不僅豐富了志愿服務的內涵,也促進了高質量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長效化發(fā)展,讓博物館成為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服務更廣泛的社會群體。
3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志愿服務發(fā)展制約瓶頸
在中國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發(fā)展進程中,志愿服務作為連接歷史與公眾的重要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隨著志愿服務工作的不斷深入,其發(fā)展瓶頸也逐漸顯現(xiàn),影響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本文從體系設計、社會參與、內容形式、團隊氛圍及資源應用5個方面,結合中國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具體案例,探討這些制約因素及其應對策略。
3.1 體系設計不夠完善
體系設計是志愿服務工作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志愿服務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然而,目前部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體系設計尚不完善,存在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規(guī)范等問題。
制度上,部分紀念館缺乏系統(tǒng)完善的管理制度,導致日常運營和文物保護存在漏洞。在機制上,與學校、社區(qū)的合作機制不夠緊密,難以形成持續(xù)有效的志愿服務網(wǎng)絡。在培訓方面,對志愿者和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培訓不足,影響服務質量。在活動方面,難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難以吸引公眾興趣。在獎勵機制上,部分場館志愿者服務時長記錄不規(guī)范,志愿者和服務人員的貢獻得不到充分認可。這些不足共同制約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發(fā)展,需要進一步完善體系設計,加強制度建設、機制創(chuàng)新、專業(yè)培訓、活動豐富和服務評價,以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和社會影響力[5]。
3.2 社會參與不夠廣泛
社會參與是志愿服務的重要動力源泉,但當前部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在志愿服務的社會參與方面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參與人群單一、社會動員能力不足等。
一方面,從社會志愿者的角度來看,盡管部分紀念館已經(jīng)開放了志愿者招募渠道,但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導致許多對革命歷史充滿熱情的民眾并不知曉參與途徑,因此社會志愿者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志愿者參與度也顯得不足。這些志愿者通常具備歷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專業(yè)知識,能夠為觀眾提供更深入、更專業(yè)的講解和導覽服務。然而,由于招募渠道有限、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志愿者在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中的參與度并不高。這種社會參與廣泛性的不足,不僅限制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也影響了紀念館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
3.3 內容形式不夠豐富
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是吸引和留住志愿者的關鍵。然而,部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在志愿服務內容和形式上缺乏創(chuàng)新,難以滿足志愿者和公眾的多樣化需求。
一是講解服務同質化嚴重。部分紀念館的講解內容往往局限于固定的講解詞和敘述方式,缺乏針對不同觀眾群體的個性化講解,導致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容易感到單調乏味。此外,部分講解員缺乏與觀眾的互動與交流,使得講解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創(chuàng)新性社教課程的開發(fā)參與不足。一些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往往受限于資源、人才等因素,難以開發(fā)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的社教課程。這導致觀眾在參與社教活動時,無法獲得新穎、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學習體驗。
3.4 團隊氛圍不夠積極
團隊氛圍是影響志愿服務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志愿服務團隊存在氛圍不夠積極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部分志愿者滿足于完成基本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僅將志愿服務視為一項任務而非責任與使命,導致服務質量難以提升。其次,團隊內部缺乏“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志愿者之間缺乏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動力,影響了整體服務水平的提高。最后,館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機會有限,志愿者難以接觸到不同場館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和做法,限制了思維碰撞和靈感激發(fā)的可能性。這種不積極的團隊氛圍不僅制約了志愿服務的發(fā)展,也影響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在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方面的作用發(fā)揮。
3.5 資源應用不夠靈活
資源應用是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在志愿服務資源的應用上不夠靈活,存在資源浪費、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在志愿服務中,資源應用的不靈活性顯著制約了其發(fā)展。首先,部分場館未能深入研究國家相關政策和社會需求,導致資源分配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未能充分發(fā)揮政策引導作用和資源優(yōu)勢。其次,供需關系整合不力,缺乏一個高效的平臺來連接社會需求與志愿服務產(chǎn)品,使得志愿者的專長與公眾的需求之間存在鴻溝。最后,單位共建和跨界合作的機會被忽視,部分場館未能積極尋求與其他機構、組織的合作機會,共同開發(fā)志愿服務項目,從而限制了服務的創(chuàng)新性和覆蓋范圍。這些問題共同導致了資源應用的僵化,影響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4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志愿服務發(fā)展策略與實踐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愿服務隊成立于2006年,被評為2019年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江蘇省優(yōu)秀志愿服務組織,近年來多個項目被國家、省、市表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志愿服務工作立足實際,工作謀劃中突出“兩個關鍵”:一是抓牢“一根線”,緊扣黨團工作、德育思政這根共同主線與社會單位開展合作。二是用好“兩平臺”,以“小雨滴”志愿者管理委員會為紐帶,發(fā)動各志愿服務分隊打造項目供給平臺;以共建單位為基礎,面向社會搭建項目需求平臺,合理匹配?!靶∮甑巍敝驹阜贞犚云湎到y(tǒng)化、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舉措取得的成效,成為紅色文化志愿服務領域的典范。
4.1 結合實際系統(tǒng)謀劃,突出品牌體系化內驅力
遵循系統(tǒng)思維,將志愿服務納入制度管理軌道,制定通過《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愿服務隊章程》和《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愿者管理委員會章程》,明確了組織架構、職能分工、運作流程及成員權利義務。通過館校合作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推動長效發(fā)展,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小雨滴”志愿服務隊下設立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江蘇警官學院、南京審計大學等分隊超過16支,既形成了統(tǒng)一的志愿服務品牌,又保留了差異性和內部競爭性,確保了志愿服務的規(guī)范化與高效性。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小雨滴”志愿服務品牌體系,強調主體、內容和角色的轉變升級,圍繞共同主線、優(yōu)勢資源、項目形式等關鍵要素,形成“四位一體”的項目矩陣,即以紀念館義務講解為代表的基礎項目、以“三個一”(“一組故事”“一堂課程”“一臺文藝”)為代表的核心項目、以沉浸式特色志愿服務為代表的特色項目、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代表的實踐項目,實現(xiàn)了志愿服務年年有規(guī)劃、月月有行動,推動了南京紅色文化志愿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6]。
4.2 擴大覆蓋、轉變角色,提升人群參與度、獲得感
志愿服務的覆蓋面與參與度是衡量其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小雨滴”志愿服務隊定位上提出“三個轉變”:志愿者服務主體由大學生為主向全社會廣泛參與轉變;志愿者服務內容由單一講解為主向多元服務拓展轉變;志愿者服務角色由一般參與者、服務者為主向紅色文化傳承者、傳播者轉變。通過廣泛招募培訓,選拔了不同類型的志愿者,如義務講解志愿者、特色項目志愿者等,不僅提升了服務的專業(yè)性和多樣性,還使志愿者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創(chuàng)新采用館內外講解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有效擴大了宣講覆蓋面,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并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實現(xiàn)了紅色基因的廣泛傳承[7]。
4.3 分層分類項目運行,彰顯成員能動力、創(chuàng)造力
志愿服務項目的分層分類管理,是激發(fā)成員能動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通過預申報的方式確定年度重點實施項目,組織項目研討,優(yōu)化設計,確保項目質量。例如,創(chuàng)新推出“一組故事”“一堂課程”“一臺文藝”(即“三個一”項目)三種宣講形式,充分調動團隊和志愿者積極性,努力構建內容豐富、形式靈活、質量齊優(yōu)的品牌項目群[8];“沉浸其中”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利用紀念館場景,讓志愿者成為歷史人物,觀眾成為歷史見證者,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不僅增強了項目的吸引力,也展現(xiàn)了成員的創(chuàng)意與能動性[9]。
4.4 開展交流、選樹典型,增強成員榮譽感、歸屬感
定期的交流與典型的樹立,是增強成員榮譽感和歸屬感的有效手段。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組織志愿者學習先進典型,倡導文明新風尚,同時通過項目研討、課程評審等活動,不僅提升了服務水平,也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此外,表彰優(yōu)秀志愿者,如南京審計大學的劉米納被評為“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進一步激發(fā)了成員的積極性和歸屬感[10]。
4.5 融合共建、良性循環(huán),發(fā)揮雙方優(yōu)勢性、互補性
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館校合作與社會共建。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與各大中小學建立了深度合作,通過“小雨滴”志愿者管理委員會平臺,整合教育資源,共享志愿服務經(jīng)驗,形成了館校合作新突破。同時,將紅色文化志愿服務作為學校德育思政的實踐延伸,鼓勵納入激勵考評機制,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集體交流和展示評價活動,成員單位之間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促進了志愿服務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11]。
5 結束語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志愿服務發(fā)展策略,是在面向社會需求,立足紅色文化志愿服務特點和資源優(yōu)勢的基礎上探索形成的,強調體系設計和內生動力,不僅提升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還激發(fā)了成員的能動力與創(chuàng)造力,增強了社會影響力,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出了積極貢獻,形成了可借鑒可推廣的經(jīng)驗。展望未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將繼續(xù)深化志愿服務內涵,拓寬服務領域,攜手各方力量,共同書寫紅色文化志愿服務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Z].2024.
[2] 北京日報客戶端.共90人,國家博物館志愿者招新啦![N/OL].(2024-05-23)[2024-06-15].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799835150077808648&wfr=spider&for=pc.
[3] 林暉.博物館志愿者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C]//上海博物館.格物正心:2017年博物館志愿者論壇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24-130.
[4] 曾艷.簡述革命歷史紀念館志愿者隊伍的管理[J].中國科技博覽,2015(19):186.
[5] 步雁.淺析博物館志愿者的規(guī)范化管理[J].文博,2014(5):73-75,72.
[6] 劉凡瑀,張璐璐,高雪梅.基于紅色文化傳承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20(23):135-137.
[7] 吳慧明.基于紅色文化傳承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J].吉林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9(3):136-138.
[8] 李敏.關于博物館志愿者服務積極性的維護措施研究[C]// 上海博物館.格物正心:2017年博物館志愿者論壇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71-178.
[9] 宗巍,高飛.革命紀念館:免費參觀熱潮過后面臨新挑戰(zhàn)[J].價格與市場,2009(1):45.
[10]張思桐.簡析博物館志愿者利用率低的原因及解決方法[J].黑龍江史志,2014(9):299-300,301.
[11]朱玉蓉.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路徑探究[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24,37(2):77-80.
作者簡介:高翱(1988-),男,廣東揭陽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紅色文化。